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Rh(D)阴性手术患者的输血方案。方法术前制定不同的输血方案,将Rh(D)阴性手术患者分为4组。结果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相同手术情况下用血量越来越小,有相当一部分可以不输血,术前备血可以放弃。结论针对Rh(D)阴性患者不同情况术前制定合理的输血方案可以保证临床用血并可有效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2.
陈红 《中国实用医药》2009,4(8):256-257
目前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科学合理有效安全用血是确保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输血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加强输血科管理,提高输血治疗水平,保证输血安全,是我们输血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科学合理地执行输血措施,确保临床的用血安全,这对患者的健康安全尤为重要。为此,要加强血库工作的管理与提高输血诊况水平,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 择期手术自体输血又称自体血库,是自体输血的方法之一(以下简称自体输血)。术前数天,分次采一定量的自体血液置冰箱保存,手术中或手术结束时输回体内。是一种很实用的备血方法。近年来,我们应用自体输血124例,采血及输血后无不良反应,术后恢复顺利,效果好。临床资料本组男79例,女45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7岁。普外手术82例,骨科手木12例,泌尿外科手术16例,妇科手术14例。术前5天内采血2次者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刻认识临床输血。方法收集新乡市中心医院2001年至2007年住院患者临床输血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成分输血呈上升趋势,手术用血呈逐年下降趋势,非手术科室用血呈上升趋势。结论临床输血要科学合理,提倡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6.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积极推行成分输血,是针对医疗实际的需要,成分输血是建立在免疫基础之上又称补了全血不足的一种补充疗法,成分输血,不仅具有全血的补充作用,同时,还具有减少同种免疫和治疗某种疾病的作用,成分输血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将本院近几年成分输血情况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术中5835输血方案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中应用自拟“5835”输血方案降低异体输血量的可行性与临床意义。方法术前ASAⅠ~Ⅱ级,择期行消化系统癌根治手术患者120例,以术中输血方案不同分3组:A组传统输血方案组;B组卫生部输血指南方案组;C组自行设计“5835”输血方案组,每组均观察40例。应用金科威UT4000F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NIBP、SpO2、ECG等指标,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分别于术前24h、术中输血前、术后24h测定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1)三组术中出血量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量分别为(197±57)ml、(91±35)ml和(99±42)ml,A组与B或C两组对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而B与C组间对比虽然C组数值大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Hb与HCT组内不同时段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组间对比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输血前A组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期间应用5835输血方案可最大限度地落实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关于“手术创伤输血指南”确定的输血标准,具有简便实用、易操作、易推广应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外科手术不断向高难度、高科技治疗手段挑战,而手术中的血液输注量也随之增长。由于血液来源须依靠健康人群的无偿献血,对于一些医疗资源集中的地区,保障医疗用血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异体输血存在风险,因此减少术中输血和开展自体血回输是当今输血医学的研究热点[1-3]。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开展洗涤回收式自体输血(简:自体输血)以来,有效减少了同种异体输血的用量,缓解了血源的紧缺,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降低心脏手术中输血量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收集中山医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接受心脏手术患者148例,分为对照组76例,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72例(未输血48例,输血24例),采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比较两组的主要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研究组输血率为33.33%,平均输血量327.08 ml;对照组输血率为67.11%,平均输血量608.55 ml;两组患者输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和输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术后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心脏手术输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名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A组于围手术期输血 ,B组不输血 ,于术前术后测T细胞亚群活性 ,行样本间t检验。结果 :围手术期输血组其免疫功能降低 ,与未输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食管癌围手术期输血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应尽可能减少术中失血 ,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输血,是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医院医疗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延边地区各级医院临床用血逐步趋于规范化。我院是妇幼专科医院,临床用血无规律可言,常有偏型现象,而库存红细胞悬液保存期又短,虽然新出台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之间可互调血液,但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存在。  相似文献   

12.
输血工作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青岛市将成分输血工作作为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规范对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用血的监督管理,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倡科学合理用血,使青岛市的血液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二组,A组于围手术期输血,B组不输血,于术前术后测T细胞亚群活性,行样本间t检验。结果:围手术期输血组其免疫功能降低,与未输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食管癌围手术期输血可降低机体免疫力,应尽可能减少术中失血,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纠正胃癌患者术前贫血的临床疗效,以尽可能减少异体输血。方法:2002-01-01-2004-12-31期间114例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中术前出现贫血(Hb<110 g/L,Hct<0.3,下同)的46例(40.4%)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3例。研究组在手术前后分别给予rhEPO1×104U,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6次,同时口服琥珀酸亚铁;对照组除按常规输异体血外,未作其他处理。结果:对照组中有21例在围手术期作了输血治疗,平均输异体血1 150 mL;研究组12例输入异体血,平均输血600 mL。研究组无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有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同时研究显示,研究组手术当日Hb<90 g/L和Hct<0.3的病例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应用rhEPO可以减少异体输血,并使患者较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h(D)阴性手术患者的输血方案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Rh(D)阴性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四组:①择期手术,术中出血可能性小,无需常规备血,仅备冷冻红细胞。②择期手术,术中出血可能性较大,符合自身输血标准,可以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③择期手术,不符合自身输血标准,采集新鲜血液。④急诊手术,输注冷冻红细胞,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第一组20例均未输注冷冻红细胞;第二组17例均采用自体输血;第三组20例输注备用血,没有再进行输血治疗;第四组3例,全部输注冷冻红细胞。四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出现浪费、延误使用等情况。结论术前针对Rh(D)阴性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地输血方案,确保手术的顺利完成,同时,准备冷冻红细胞,以备急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前急性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在骨抖择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19例骨科择期手术需要输血的患,手术开始前采集自体血液400-600ml,同对输入等量血浆代用品血定安(Gelofusine)和乳醢林格氏液,所采血液干手术结束前回输.同时观察采血前后及术后病人血液动力学、血液有形成分、凝血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19例骨抖手术患均安全地完成手术.无不良反应。结论 术前急性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可以满足骨科择期手术患的输血需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在手术大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手术大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各50例。自体输血组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异体输血组患者采用常规异体输血。比较两组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前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自体输血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异体输血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与异体输血相比,回收式自体输血能促进手术大出血患者相关指标的快速恢复,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前输血在各医疗单位广泛应用,对创伤、手术、贫血及出血性疾病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项治疗措施。但是有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也会出现某些不良反应,如不及时发现处理,甚至危及生命。有些反应是属于患者机体状态,而有些则属于血液保存、输血技术、甚至责任心问题。而后者完全可以避免。本文就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防治问题作一介绍。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有:①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④细菌污染反应;⑤输血后血循环负荷过重;⑥空气栓塞;⑦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⑧输血后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9例65岁以上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谵妄组33例,对照组56例。10项危险因素纳入研究,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室内伤、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前认知障碍、手术时间长、输血、使用镇痛泵、血红蛋白低、电解质紊乱。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有:年龄>75岁、BMI<18.5kg/m2、术前认知障碍、输血、血红蛋白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年龄>75岁、术前认知障碍。结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术前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抑肽酶减少脊柱手术出血量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脊椎骨折患者,择期行椎板切开减压加椎弓根钢板内固定术。随机分为两组.抑肽酶组于切皮前滴注含抑肽酶的生理盐水;对照组滴入单纯生理盐水。采用双盲法观察术前、术毕Hb、Hct、Plt及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结果 抑肽酶组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抑肽酶可显著减少脊椎骨折行椎板切开减压加内固定术的出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