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测定血清样本中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并同步检测肝功能。663例血清样本均来自传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结果HBsAg、HBeAg含量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57、0.686,P〈0.01,说明HBsAg,HBeAg含量与HBVDNA载量成正相关;HBeAb含量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系数r=-0.583,P〈0.01说明HBeAb含量与HBVDNA载量成负相关;各乙肝病毒标志物含量之间比较,HBsAg含量与HBeAg含量成正相关(r=0.276,P〈0.01),HBsAg含量与HBeAb含量成负相关(r=-0.237,P〈0.01);HBVDNA与肝功能损害指标ALT、AST、GGT、TBIL、ALB无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之间及各病毒标志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不能以病毒载量的高低作为判断肝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综合分析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HBVDNA载量及肝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乙肝病毒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燕 《医学新知杂志》2010,20(3):196-197,199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与乙肝病毒DNA(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500例乙肝患者按临床分型分为7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检测HBVDNA。结果HBVDNA与HbsAg、HBeAg呈正相关(r=0.5332,r=0.3809,P均〈0.01);与抗HBs、抗HBe呈负相关(r=-0.1636,P〈0.01;r=-0.1271,P〈0.05);慢性轻度肝炎HBsAg含量与急性肝炎、慢性重度、亚重肝、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或0.001);慢性轻度肝炎HBeAg含量与急性肝炎、慢性中度、慢性重度、亚重肝、慢性重肝,肝硬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01)。结论定量检测HBsAg、HBeAg能反映HBVDNA载量及复制情况,肝脏病变越重,HBsAg及HBeAg血清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前S1抗原感染状态与胎儿官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137例HBsAg阳性孕妇的血清与脐血,HBeAg是否阳性分为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和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采用ELISA和PCR方法对两组标本进行preS1与HBVDNA检测。结果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preS1检出率为88.5%,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34.1%(P〈0.01);HBeAg阳性孕妇血清组HBVDNA检出率为96.1%,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血清组25.9%(P〈0.01);HBeAg阳性孕妇脐血HBVDNA检出率为46.2%,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11.8%(P〈0.01);preS1在HBVDNA阳性组中的检出率为88.8%,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23.1%(P〈0.01)。结论育龄妇女血清乙肝病毒preSl的常规检测,有利于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作为母婴垂直传播的一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60例健康人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HBVDNA(+)组与HBVDNA(-)组相比,CD3^+细胞数百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将HBVDNA(+)组按高、中、低病毒载量分组进行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4^+/CD8^+在数值上呈下降趋势,CD8^+呈上升趋势。结论HBV感染后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HBVDNA复制进一步加重紊乱。  相似文献   

5.
李明华 《当代医学》2010,16(31):142-143
目的探讨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免疫机制。方法选择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异常,但小于正常值2倍;HBeAg(+);血清HBVDNA〉105copies/mL。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9例单纯予以常规保肝药物治疗,治疗组61例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胶囊200mg/d,3次/d。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在用药后ALT情况、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eAg/抗HBe血清转换、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对T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能使CD4+上升,CD8+下降,CD4+/CD8+上升,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胶囊可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具有抗HBV作用。可应用于临床上尚未达到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使用指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ALT异常,但小于正常值2倍;HBeAg(+);血清HBVDNA〉105copies/mL)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HBeAg高滴度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病人抗病毒方案的选择。方法 采用美国Abbott公司微粒子发光免疫分析进行HBeAg定量检测。选择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间血清HBeAg高滴度(≥200S/CO)的CHB病人106例,分别采用拉米夫定联合α-2b干扰素及单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疗效比较。LAM组用LAM100mg/d至少服用12mo,LAM+IFNα组,LAM100mg/d服用至少12mo,并于服用LAM2mo后联用α-2b干扰素5MIU,im,隔日1次,疗程6mo。停药后每3mo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DNA。结果 疗程12mo时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LAM组分别为30.16%、30.16%,LAM+IFNa组为11.63%、11.63%,两组比较,占5.01,P〈0.05;疗程12mo结束后,LAM组40例、LAM+IFN组13例继续服用LAM,两组生化应答率及病毒应答率随疗程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LAM+IFN组HBV YMDD变异率为6.98%,明显低于LAM组31.75%(x^2=14.62,P〈0.05)。两组临床疗效受基线ALT水平影响,病毒及生化应答率随基线ALT值水平升高而升高,在ALT值〉2ULN与〈2ULN水平间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停药随访期间LAM+IFNα组ALT复常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持续增高。结论 HBeAg高滴度的CHB病人LAM+IFNα抗病毒疗效并不优于单用LAM治疗,但联合治疗病毒变异率较低且有后续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含量与免疫标志物及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42例住院和门诊慢性乙肝患者分别检测HBV—M、HBVDNA含量及转氨酶(ALT、AST),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HBVDNA含量与HBV—M模式有关,HBeAg阳性者HBVDNA含量均〉10^3拷贝/ml,其中含量在10^5—10^7拷贝/ml者为53.45%,〉10^8拷贝/ml者为43.10%,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AST异常率随HBVDNA含量增高而增高。结论HBeAg与HBVDNA含量明显相关;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状态与血清HBV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病毒(HBV)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模式及ALT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速率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谷氨酸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结果在605例患者样本中共检测出9种血清模式,HBeAg阳性模式,即HBsAg(+),HBeAg(+),抗HBc(+)模式与HBsAg(+),HBeAg(+)模式,其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6.2%和100.0%,病毒平均含量106.53copies/mL,明显高于HBeAg阴性模式(P〈0.01)。HBV-DNA水平与ALT异常存在相关。结论 HBeAg阳性模式HBV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V载量越高,ALT异常的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7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36例单纯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36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二组临床疗效、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冬氨酸转氨酶(AS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人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高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率,改善肝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患者基线病毒载量的不同进行分层,比较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初始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年的疗效。方法98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ADV和ETv,两组再根据基线病毒载量各分层为高病毒组(HBVDNA≥1×10^6 copies/mL)和低病毒组(HBVDNA〈1×10^6 copies/mL),观察2年不同时期两组的乙肝病毒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以及病毒学耐药性。结果在低病毒组,两种药物不同时间点在病毒下降水平、ALT水平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ADV治疗96周的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率为92.9%,与ETV的100.0%相似(P=0.684),两组均未发现病毒耐药。而在高病毒组,ADV治疗4、12、24、48、72、96周的病毒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的ETV组(P〈0.05),96周的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率仅为45.0%,也明显低于同期ETV组的84.2%(P〈0.01):ADV治疗24、48、72、96周时ALT水平也均高于同期的ETV组(P〈0.05),ALT复常率则呈相反的趋势(P〈0.05)。ADV高病毒组治疗2年的病毒学耐药率为14.3%(3/21),而ETV组无耐药病例。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ADV治疗低病毒载量患者能够达到ETV相同的满意疗效,可以作为该类患者的一线药物;而当基线病毒载量≥1×10^6copies/mL,ADV的疗效明显低于ETV,耐药性也增加,不宜首选。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曹利  吴引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2):1378-1379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血清中HBeAg/HBeAb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1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微粒子发光反应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VB)标志物,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HBeAg+/HBeAb-组的HBVDNA含量为6.70±1.62拷贝/mL,显著高于HBeAg-/HBeAb+组3.42±2.19拷贝/mL,两组相比P<0.01。而谷丙转氨酶(ALT)正常组与异常组的HBVDN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别间ALT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BeAg与HBVDNA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定量检测HBVDNA更能正确地反映HBV的复制程度;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ALT的水平与HBVDNA的含量以及HBeAg/HBeAb的阳性与否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复制指标(HBVDNA)与乙肝标志物及肝功能关系。方法对1546例乙肝患者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样本中HBVDNA载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HBV-M,并同步检测肝功能。首先按HBV-M结果分组探讨与HBVDNA载量关系,再按HBVDNA载量高低分组探讨病毒载量与肝功能关系。结果大三阳组HBVDNA载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ALT水平随HBVDNA病毒载量升高而升高,AST水平在无病毒载量与有病毒载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不随病毒载量的升高而升高,CHE水平与病毒载量高低无关。结论 HBeAg与HBVDNA载量关系密切,HBeAg阴转不表示病毒停止复制,HBVDNA可反映HBV在外周血的复制情况,并不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初治、单一使用替比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线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杭州市西溪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初治、单一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的122例CHB患者,HBeAg阳性组97例和HBeAg阴性组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连续治疗48周,观察患者基线水平及治疗12、24、48周时HBV-DNA阴转(<lg3拷贝/毫升)率、ALT复常(≤1.0×ULN)率、HBeAg血清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97例HBeAg阳性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与否分为转换组和未转换组,比较两组基线ALT水平、HBVDNA和HBeAg定量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22例CHB患者12、24和48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0.7%、78.7%、88.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为59.0%、80.3%、87.7%,97例HBeAg阳性组患者12、24和48周时HBeAg血清转阴率分别为17.5%、23.7%、32.0%,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7%、15.5%、30.9%.HBeAg血清学转换组基线ALT水平449.73 ±431.91U/L高于未转换组253.19±306.3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基线性别、年龄、HBVDNA和HBeAg定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48周具有较高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的基线ALT水平是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合理选择拉米夫定的临床策略。方法:入选2002年9月-2006年8月期间10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HBeAg情况分为HBeAg(+)组和HBeAg(-)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mg/d,口服,长期治疗,随访终点至2009年9月。结果:108例患者随访37~84月,平均(58±13.6)月,两组患者的病毒学突破率与HBVDNA阴转速度有关,阴转速度越快,以后发生耐药的机会越低;2周内HBVDNA阴转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率为0%,临床耐药率为0%,HBeAg血清转换率为62.5%;3~4周内阴转患者,在随访期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分为8.3%和11.1%,临床耐药率为0%,HBeAg血清转换率为50%;5~8周、9~12周、13~24周发生阴转患者,随访期间发生病毒学突破率分别为44%~52.6%、75%~80%和100%。结论:2周、4周的病毒学应答能更精确地预测慢性HBV感染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远期疗效和耐药,对临床早期筛查拉米夫定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HBVDNA载量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速率法对48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进行血清HBVDNA定量和ALT、AST检测,根据其临床分型分为e--CHB、e+-CHB,分别观察其与HBVDNA载量、ALT、AST水平关系。结果 e--CHB与e+-CHB相比,前者年龄远大于后者(P<0.01),血清HBVDNA载量低于后者(P<0.01),血清ALT、AST水平高于后者(P<0.01)。e--CHB组随血清HBVDNA载量升高,其ALT、AST水平进行性升高(P<0.05),e+-CHB组血清ALT、AST水平与HBVDNA载量无关。结论 CHB不同临床分型在病毒学、生化学存在明显不同,对于e+-CHB患者HBeAg阳性是判断HBV复制的良好指标,其体内HBVDNA载量与肝脏炎症程度无关。e--CHB患者体内HBVDNA载量与肝内炎症程度相关,应重视对e--CHB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比较恩替卡韦(ETV)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就诊且初始治疗使用ETV或ADV治疗的慢乙肝患者427例,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治疗期间的HBV DNA、HBeAg、ALT的改善情况,计算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使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HBeAg阳性及阴性组中,使用ETV治疗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ADV组;HBeAg(+)患者中ETV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ADV组;HBeAg(+)患者中,ETV组的ALT复常率在第3个月和第18个月的ALT复常率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患者中,各个时点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中,两种抗病毒药物组的HBV DNA应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乙肝患者,使用ETV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优于ADV,ETV是慢乙肝患者初始治疗的理想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临床监测HBV-PreS1-Ag对乙肝患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1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HBV血清标志物、HBV-DNA及PreS1-Ag进行量、性跟踪监测并加以临床分析。结果 100例患HBsAg阳性91例,PreS1-Ag阳性57例,HBeAg阳性43例,HBV-DNA阳性56例,PreS1-Ag阳性率与HBV-DNA相似且略高于HBsAg。结论 PreS1-Ag比HBsAg更为精确的反映了HBV在人体内感染和复制的情况,因而动态监测PreS1-Ag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评估急慢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方法检测HBVDNA,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系统。结果:HBeAg(+)的乙肝病人HBVDNA阳性率89.19%,抗HBe(+)的乙肝病人HBVDNA阳性率60%,HBeAg及抗HBe均阴性的乙肝病人HBVDNA阳性率43.75%,HBeAg(+)的各型乙肝HBVDNA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抗HBe(+)的各型乙肝以慢性中重度乙型肝炎患者HBVDNA检出率最高(75%)。结论:HBVDNA阳性率与乙肝感染类型无关,而与e抗原系统存在状态有关,HBeAg和抗HBe均阴性的患者中也有43.75%的病人有DNA复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VDNA和前S1抗原(Pre-S1)在HBV-Pre-C区段变异株感染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2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按HBeAg阳性、HBeAg阴性且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阳性和HBeAg阴性且HBV-Pre-C区段(nt1896)变异阴性分为三组,分别对Pre-S1和HBVDN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V-Pre-C区段变异阳性组Pre-S1和HBVDNA检测结果与HBeAg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Pre-C区段变异阴性组Pre-S1和HBVDNA与HBeAg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e-S1与HBVDNA在评价HBV复制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检测HBV-Pre-C区段变异患者时有相似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HBV DNA与HBVM的检测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BVDNA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复制最直接的指标,为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通过5974例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检测结果分析,对HBeAg阳性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它与HBeAg相关密切,在判断乙肝病毒复制时不能单凭HBeAg阳性,而应结合HBVDNA是否阳性;在判断乙肝病毒停止复制的康复期时也不能单凭HBeAg阴转、抗-HBe阳转,还应结合HBVDNA是否也阴转;同时还发现HBSAg阳性的合并甲型肝炎(甲肝)的感染率低(2.95%),而HBsAg阴性的合并甲肝的感染率高(15.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