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生态省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对我国乃至国际生态安全有着重大影响。加强生态产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是黑龙江省生态省功能完善的保证。生态省建设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生态产业的实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产业组织原理的要求,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采用生态经济模式,达到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工业加工和生态商业销售的系列化运作。按照生态区域实施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的龙头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参6。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是吉林生态省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吉林省农业发展的特点,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4个方面创建了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吉林生态省建设之初(1999~2003年)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为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表4,参14。  相似文献   

3.
福建生态省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省建设中的作用、意义和指导思想。讨论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框架模式,建立了两个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描述性指标体系中指标数量较多,较具有完整性;实证性评价指标体系则更关注可操作性。此外,还给出了确定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方法,制定了单指标达标度及整体综合达标度的计算公式。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长白山林区抚松和安图县1986、1995、200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森林景观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平均周长面积比、相对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分维数景观指数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对山区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受人类影响程度较大的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而且变化幅度较大的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也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和坡度较小的区域范围内。作者认为人类活动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和直接因素,土地利用更加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后期的择伐代替皆伐等采伐方式、封山育林、生态省建设政策的实施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研究区的森林资源和景观生态。  相似文献   

5.
系统科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哲学基础和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系统科学是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辩证整体论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城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占用耕地的背景,在阐述生态廊道和新农村建设相关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湖州东部新区西山景区生态廊道构建实例,重点论述了生态廊道内可持续农业产业发展问题、农村保留战略以及农民生活和就业安排问题,构建了以生态廊道为依托的"三农"新形象,极大地保护了耕地,促进了城乡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空间统筹。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系统整体理论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设计、具体量化指标以及量化指标的监测方法和建立长效机制进行了研究。系统辩证论认为:越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越要构建良好生态环境;越是重化工业城市,越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越是多民族集聚地区,越要构建友好型和谐社会。近年来,城市化加速发展,也是城市建设价值提升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低碳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构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本质内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设计,是在参照国内外生态指标体系基础上,依据城市不同实际提出的,并由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制度保障等 7 项分系统构成,具体量化指标有 40 余项,这只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般性模型,是对系统辩证科学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复杂性视野中的生态城市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复杂性理论的兴起、生态城市及其系统复杂性进行了分析总结,运用复杂性理论,提出了生态城市系统建设相应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9.
城郊生态公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翊 《系统工程》2006,24(4):54-59
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城郊生态公园建设综合效益的测算,从生态公园建设对带动短期经济增长、提高长期经济增长质量、平衡代际之间的利益、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城郊生态公因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胛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贡献,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系统把握这些贡献,对于推动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和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近几年过渡的利用,出现了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与盐渍化面积仍在扩展;水资源短缺,干旱加剧;水、土污染初现;农业固体废物排放数量在不断增加。应采取加大对生态环境研究科技投入力度,制定长期有效的污染防治与环境质量保护研究计划;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生态环境领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等措施。改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参2。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基础上,预测了规划期间湖南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大目标下的耕地需求量;根据现有耕地数量、规划期间可能增加量和减少量预测了耕地供给量;然后对耕地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确定了规划期间湖南省的耕地保有量:2010—2015年为353.17万hm2~375.67万hm2,2016—2023年为371.03万hm2~375.84万hm2。该预测结果可为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耕地保有量目标提供参考依据。图1,表1,参15。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业链构建中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在工业上的实施模式主要是生态工业圆,而生态工业固设计的核心内容是生态工业链的构建。目前国内外关于生态工业链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的研究上。本文根据博弈论分析框架,分析了上下游企业在生态工业链构建中的不同利益动机度博弈行为,通过对所得结论的分析,给出了符合博弈主体经济利益要求的构建生态工业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通过引入创新生态环境和创新生态位,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调研数据,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检验,探究创新生态战略通过创新生态网络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生态战略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创新生态网络在创新生态战略与企业创新效率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并且创新生态环境和创新生态位调节该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从创新生态网络视角构建了创新生态战略向企业创新效率转化的中间机制,丰富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模式与若干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当前农村小康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设小康生态村的理论,概要分析其内涵与作用,报道了的年来该模式在闽北山区农村实施的初步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顺序恰好相反.2)东部地区该支付的生态补偿总量为439.50×108yuan/a,各省平均为73.25×108yuan/a;中部总量为482.98×108yuan/a,各省平均为40.25×108yuan/a,西部总量158.56×108yuan/a,各省平均为12.20×108yuan/a.建议国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协调区域生态服务与生态占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区小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山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实地调查走访小流域农户获取了大量的有关小流域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数据,计算了小流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2005年黄塔小流域人均净生态足迹需求为1.681hm^2,可以提供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938hm^2,人均生态足迹有赢余0.257hm^2,而小流域对外贸易调整前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210hm^2,人均赤字0.272hm^2,说明对外贸易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把小流域与小流域附近的河北省怀来县及北京市、我国东部地区、全国、全球进行了比较。表7,参21。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耕地安全问题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南省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但在耕地安全上存在不少问题,如耕地减少与人口增长的反差日趋明显、非农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对耕地的压力大、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前景与潜力,影响该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对耕地的冲击,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与政策上的不完善和疏漏。为实现湖南耕地安全,应大力加强全民耕地安全意识,加强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开发后备耕地资源等措施。图1,表2,参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