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目的:超声测量正常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形态指标,了解咀嚼肌形态功能与软组织面型的关系。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颅面软组织形态指标测量结果及面型比例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的周长、横截面积、最大厚度及平均厚度与颧弓间宽度(bizygomatic facial width,BFW)及下颌角间宽度(intergonial width,IGW)呈正相关(P〈0.05);颞肌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IGW呈正相关关系(P〈0.05);浅层嚼肌周长、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前面高与颧弓间宽度之比(the ratio of the anterior facial height to the bizygomatic facial width,AFH/BFW)及前面高与下颌角间宽度之比(the ratio of the anterior facial height to the intergonial width,AFH/IGW)负相关(P〈0.05)。结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对软组织面型有显著影响,浅层嚼肌周长、横截面积、厚度及颞肌厚度影响颅面宽度及面高与面宽的比例,可能与方面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第二恒磨牙错位的相关因素,为口腔正畸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500例符合条件的正畸患者,男196例,女304例,平均年龄(21.54±3.7)岁。根据模型对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并从中选取120例(40例第二恒磨牙正常萌出,40例上颌第二恒磨牙错位萌出,40例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萌出)正畸患者进一步研究。对120例样本的记存模型、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研究的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发病率为52%。上颌第二恒磨牙错位与上颌第一恒磨牙处牙槽弓宽度、ANB角、上颌后牙弓段拥挤度存在相关性(P0.05);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与下颌第一、二恒磨牙间牙槽弓宽度、SNB角、ANB角及下颌后牙弓段拥挤度存在相关性(P0.05)。第二恒磨牙错位与SN/MP、第二恒磨牙牙冠宽度、第三恒磨牙的存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较窄的第一恒磨牙间牙槽弓宽度、较小的ANB角和拥挤的上颌后段牙弓是引起上颌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因素。较窄的下颌磨牙间牙槽弓宽度、较小的SNB角、较大的ANB角及拥挤的下颌牙弓后段是导致下颌第二恒磨牙错位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后牙弓与基骨弓形态的变化。方法:23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矫治患者,收集矫治前后记存模型,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基骨弓长度,尖牙区、第一、二前磨牙区,第一磨牙区的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比较矫治前后牙弓、基骨弓各测量值的变化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矫治后上颌牙弓前段长度增加,上颌尖牙间、第一、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矫治后上颌基骨弓长度增加,下颌基骨弓长度减小,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矫治后上下颌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与对应的基骨弓长度、宽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尤以下颌尖牙区、上下颌第一磨牙区明显。结论:恒牙列骨性Ⅲ类错非拔牙正畸掩饰性矫治后牙弓代偿性变化可引起相应区域基骨弓的顺应性改建,利于骨性Ⅲ类错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及稳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掩饰性正畸矫治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对骨性Ⅲ类错牙合共61例患者行掩饰性正畸矫治。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牙弓长度、牙弓宽度、软组织投影值及硬组织投影值等指标。结果:牙弓长度比较,治疗后患者上颌的中段长度增加、下颌的前段长度减少,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弓宽度比较,治疗后患者下颌的前段宽度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软组织投影Z-plane、NLA、UL-E线均增加、LL-E线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硬组织投影ANB、A0-B0负值减少,NP-FH、UI-SN、UI-NA增加,UI-LI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则无统计学改变(P0.05)。结论:掩饰性正畸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显著,能有效扩展牙弓,调整上下牙弓相对位置,改善错牙合和覆盖,提高患者面部协调美观程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对上颌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牙列或恒牙列早期的牙源性安氏Ⅱ类错伴发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16例,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至上下颌第一磨牙呈中性偏近中关系,测量矫治前后模型,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①远中移动时间平均(5.1±1.4)月,拥挤度平均减少(8.40±2.01)mm;前牙覆盖较矫治前平均增加0.43mm;前牙覆平均减小0.32mm②上颌尖牙、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前磨牙间增加最多,第一磨牙次之,尖牙间增加最少;③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牙槽弓、基骨弓宽度均有增加,第一磨牙间增加最多,前磨牙次之,上颌尖牙间增加最少;④牙弓长度方面:牙弓前段无明显改变,仅增加0.10mm(P>0.05),而牙弓后段长度与矫治前相比增加了3.12mm(P<0.001),上颌的牙槽弓长度与基骨弓长度分别增加了3.23mm(P<0.01),3.50mm(P<0.01)。结论:①应用摆式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使上颌牙槽弓及基骨有一定的扩宽趋势,有利于牙弓前段拥挤的解除及安氏Ⅱ类错的矫治,进而为非拔牙矫治提供有利依据;②远移上颌第一磨牙同时伴随少量的支抗丧失,临床应用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正畸治疗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探寻临床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8.5~9.1岁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进行双期矫治.第Ⅰ期: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第Ⅱ期: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直至(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畸治疗后,Ⅲ类骨面型得到改善;上颌及上前牙前移;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且(牙合)关系调整理想.结论 对于处于替牙早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双期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高角骨面型及软组织侧貌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赵玲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522-524
上颌快速扩弓(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由Angel于1860年提出并广泛应用于牙列轻度拥挤、上颌牙弓狭窄或者反牙合等错牙合畸形的矫治中。其原理是扩弓器产生横向扩张力打开腭中缝,增加上颌牙弓宽度和周长,是解决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上颌扩弓效果中腭中缝的扩张是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在排齐和整平牙列过程中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非拔牙的正畸患者,分别应用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排齐和整平上颌牙列,在T1阶段和T2阶段(即应用0.018×0.025NiTi方丝排齐整平结束时)分别制取患者上颌模型,选用尖牙间宽度等多项测量标志点进行测量,比较两者上颌牙弓宽度的差异。结果:M-LF托槽与MBT自锁托槽牙弓宽度变化最显著在前磨牙区,各自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LF组的牙弓变化量比MBT自锁托槽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非拔牙正畸的患者,应用生理性支抗Spee氏弓矫治器的M-LF托槽与MBT自锁矫治器在排齐和整平牙列阶段,均可使上颌牙弓中后段宽度显著增大。前者牙弓变化量比后者大,但优势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例上牙轻中度拥挤的患者,不拔牙矫治,使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排齐牙列,在治疗前和上牙排齐时分别进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的变化,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排齐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上颌牙弓长度、周长、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尖牙间宽度和第二磨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应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上颌轻中度拥挤牙列,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均显著增大,增加不拔牙矫治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上下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上颌发育不足且上下牙弓狭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面具的方法治疗,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侧片,使用LeganBurston软组织分析法测量相应数据,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上下颌及磨牙关系得到改善,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中凸度、上颌凸度增加,上唇发生前移,下唇发生后移,上切牙暴露增多,面中部趋于丰满。下颌凸度、软组织面高、下面喉角、鼻唇角、颏唇沟深度,唇间隙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前方牵引产生的矫形力可以促进上颌生长,增加上颌凸度,改善面中软组织侧貌,并且不会刺激下颌骨过度生长发育,对面下软组织结构无影响,是一种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改善软组织侧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颌支矢劈后退术后下颌角间宽度(i nt ergoni al wi dt h,IGW)和近心骨段两者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对面型的影响。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20例,进行头影测量,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的IGW在术后均增加,其变化与下颌后退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7,P<0.01),而与右升支外展角、升支切线角、后面高并无相关性;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Go至坐标原点的距离显著增加(P<0.01),而∠Ar-Go-Me及升支-Y轴夹角呈显著减小(P<0.01);两侧下颌支下段间宽度明显增宽,由下至上下颌支间宽度的变化值存在递减趋势。结论:近心骨段在冠状面上发生了下颌角外展、髁突内旋的转动,矢状面上发生了自身旋转及整体后移,此变化可能会改变患者的面型。研究近心骨段位置的变化规律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树脂粘结式Nance弓替代带环焊接式Nance弓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临床上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需要使用Nance弓加强支抗的病例30例,分别制作戴入树脂粘结式Nance弓和带环焊接式Nance弓,观察6个月内的松脱情况,分析造成脱落的原因。结果:树脂粘结式Nance弓双侧松脱1例,单侧松脱3例,带环焊接式Nance弓单侧松脱3例,两种Nance弓脱落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树脂粘结式Nance弓制作粘固过程简捷,脱落率与带环焊接式Nance弓无明显差异,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吴江  赵湘辉  沈丽娟  高勃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2):1838-1840
目的:应用一种新型五轴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对牙颌模型进行三维扫描和重建,评价该三维测量重建结果的可靠性。方法:将下颌牙列模型固定在新型五轴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底座上,然后对标准下牙列模型进行全面扫描,初步扫描后确定数据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扫描。扫描后的结果自动生成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然后,用此软件自带测量工具测量切牙牙冠宽度、牙弓前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牙弓前段长度和牙弓后段长度相关指标,游标卡尺在石膏模型上测量各个相关指标,分析系统的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扫描精度。结果:新型5Seri es五轴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好,扫描精度结果显示与游标卡尺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5Seri es五轴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靠性高、测量速度快,可以满足口腔模型三维数据快速采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建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仿生寰椎前弓钢板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寰椎前结节厚度(AT)和高度(AH)、寰椎侧块中点高度(MHL)和长度(L)、寰椎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等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设计仿生寰椎前弓钢板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结果:测得AW(20.68±1.38)mm,AD为(3.86±1.42)mm,AT和AH分别为(8.65±1.88)mm和(10.36±1.49)mm,MHL和LW分别为(12.82±1.76)mm和(12.86±1.63)mm,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平均为(13.84±1,73)°。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由两侧的寰椎侧块固定板和中间前弓连接板构成。结论: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因寰椎疾患导致上颈椎不稳,又不干扰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脊柱非融合性技术。  相似文献   

15.
颧弓的测量及面部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量成人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左右两侧颧弓的间距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在活体上通过测量颧弓的间距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为临床美容矫治术及植入体的制作提供相关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颜面骨正常的成人男性、女性尸体各50具,按《人体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及左右两侧颧弓的间距。结果:颧弓深度、颧弓长度与两侧颧弓间距的相关系数分别是:颧弓深度为0.875(P=0.001),颧弓长度为0.793(P=0.001),颧弓深度、长度左、右无明显差别。结论:临床活体采用测量左右两侧颧弓的间距来推算颧弓深度、颧弓长度具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一、二鳃弓综合征面部不对称畸形的整形外科矫治方法。方法根据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患者临床及X线所示面部双侧不对称情况,采用健侧下颌骨外板去除、颧骨截骨降低;患侧下颌体、颧骨应用健侧下颌骨外板贴附植骨或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假体置入等术式,配合颏部水平截骨颏成形术,以缩小面部双侧宽度的差异,矫治颜面不对称畸形。结果共矫治23例,经6个月至3年的术后随访观察,双侧面部宽度差异明显缩小,正面观面部不对称明显改善。结论第一、二鳃弓综合征面部骨骼发育畸形是三维方向的,双侧面骨宽度的差异,是造成正面观面部不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受术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上术式的组合,扩充患侧或同时缩窄健侧骨骼,进行面部骨性支架重建,可以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获得个别正常牙合舌体形态的测量数据并探明舌体大小与牙弓的相关关系。方法:建立舌体超声定位测量分析系统,在定位系统的引导下,通过超声自带软件测量舌体不同断面的测量指标的测量值,并对其相对应的牙弓进行测量获得牙弓长度及牙弓宽度的测量值,计算舌/牙弓比值。舌体与身高、体重、头围作相关与回归分析,并对r值作有效性检检。舌体测量值为自变量,牙弓测量值为应变量,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获得了汉族个别正常牙合青年舌体大小测量结果,并明确舌体厚度无性别差异(P〉0.05),后部舌宽度性别差异显著(P〈0.05),前部舌长度无性别差异(P〉0.05),其余长度测量项目男性大于女性(P〈0.05)。舌体宽度与对应牙弓宽度有较强相关性(P〈0.05),舌体长度与对应牙弓长度有较强相关性(P〈0.05),舌/牙弓比值范围在0.773~0.863之间。结论:舌体形态大小与牙弓形态大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拔牙矫治对面部容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新强  李正明  曹奕  范存晖  刘珺  陈杰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2):1404-1406,I0008
目的:研究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及所带来的美学的影响。方法:选正畸临床非拔牙病例和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病例各64例,分别对其矫治前和矫治后模型下颌尖牙间和上颌尖牙间的牙弓宽度进行测量,测量点为尖牙牙根齿槽部之最突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两组病例的下颌及上颌牙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0.68m(mP<0.05),上颌宽度增加了0.87m(mP<0.05);而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2.49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2.39mm(P<0.001)。矫治后,拔牙组比非拔牙组下颌宽度增加了1.51m(mP<0.001),上颌宽度增加了1.92m(mP<0.001)。结论:拔牙矫治比非拔牙矫治上下颌牙弓宽度不但未降低,反而有明显的增宽。拔牙矫治导致牙弓缩窄、从而影响美观的结论不成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主动脉弓钙化发生的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观察220例MHD患者胸部正位片主动脉弓钙化的发生情况;将其年龄、性别、原发病、血压、心胸比、血常规及血生化结果与主动脉弓钙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有钙化组和无钙化组的上述指标。结果82例发生主动脉弓钙化,其中48例透析前已存在主动脉弓钙化,34例透析后(21.15±12.12)月出现。钙化组的年龄、MHD时间、心胸比、钙磷乘积、脉压、球蛋白(G)明显高于非钙化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蛋白(A)明显低于非钙化组。结论MHD患者发生主动脉弓钙化的几率很高;影响主动脉弓钙化的因素主要为年龄、脉压、钙磷乘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