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柳娜  栗德林 《中医杂志》2014,(19):1638-1640
总结栗德林治疗郁证的经验,认为本病多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恐惧等七情过极,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脑神不利而致。在实证的治疗中,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治疗过程中强调脏腑病机辨证论治及心理疏导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杨蓓 《吉林中医药》2007,27(11):3-4
鲁承业主任医师强调临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尤重舌诊与脉诊在诊断中的作用。用药方面,强调依据药物性质、疾病情况、体质、配伍等多方思考。立法用药中贯彻"汗而勿伤、下而勿损、凉而勿凝、温而勿燥、补而勿滞、消而勿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可,药量小,临床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3.
路志正治疗胸痹多从脾论治,主要为调脾胃而养营血、补中气而鼓宗气、化瘀湿而宣痹阻、醒中州而化湿浊、温中阳而却阴寒。指出:胸痹本虚标实,通络化瘀为治标,健脾和胃为治本。  相似文献   

4.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重视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生 《中医杂志》2011,52(7):558-561
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种诊疗形式,讨论了以病统证与同病异治/同病类治、以证统病与异病同治/异病类治的关系。重点论述呼吸系统疾病的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诊疗形式,强调以证统病诊疗中同证同治中的差异,即证同而病因不同、证同而病位不同、证同而病势不同、证同而主症不同、证同而病性不同、证同而程度不同、证同而兼证不同等,既要强调同证的共性及所根据同证而制定的基本相同或相似治法,又要注重同证中的差异而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褐斑是女性常见损容性疾病,易诊断难治愈,慢性病程且复发率高。笔者通过古籍文献梳理及长期临床实践,提出黄褐斑的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因虚致郁(瘀),强调在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的同时,应将“补法”贯穿于黄褐斑治疗始终。《本草纲目·虚损》将虚分为“气虚,血虚,精虚,五脏虚,虚热,虚寒”六类。本文以此为纲,根据黄褐斑的颜色、在面部分布的特点以及伴随症状等,将其分为不同证型:五脏虚而生斑包括心气虚而生斑、心神虚而生斑、肺气虚而生斑、脾气虚而生斑、肝血虚而生斑、肝阴虚而生斑、肝气虚而生斑、肾阴虚而生斑、肾阳虚而生斑、肾精虚而生斑;因气血为生命活动之根本,故特分出气虚生斑和血虚生斑之证;又因临床阳虚和阴虚褐斑患者众多,故不能遗漏虚热生斑和虚寒生斑的病机探讨。笔者分别论述了因虚生斑的具体病机和相应的治法方药,旨在丰富黄褐斑的中医辨证体系,拓宽本病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万密斋从月经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具体病症的调治等方面进行的系统论述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他认为经水按期而至、到期而止,如潮汐之应期,为成熟女子正常的生理征候,不可妄投调经之剂;若经水不及期而经先行、过期而经后行、一月而经再行、数月而经一行、经闭不行,或崩或漏,此皆失其常候,应及时调治,并指出调经之要在于根据患者体质、性情,以理气补心脾为核心,以调理阴阳平衡、血气和畅为原则,审因辨证,对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郑庆媛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176-1177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胃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烟酒、情绪、气候、环境等.发病机理归纳起来多为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故寒、郁、食、痰、瘀等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发为胃病,无论寒凝而病,食积而痛,气滞而痛,火郁而痛,血瘀而痛,阳虚胃失温养而痛,阴虚胃失濡养而痛,其因虽各有不同,但其"不通则痛"则是一致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当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着眼一个"通"字,通则不痛,以通为顺.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认为“血瘀”是人体内血脉不畅、血液停滞瘀积而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由此产生的病证称为“血瘀证”,而与现代病理学中所说的“淤血”概念不完全相同。“血瘀证”实际上包括了现代病理学所指的全身或局部血循环(尤其为微循环)障碍、继发的组织损伤、炎症等一系列变化。本证产生的原因很多,如外伤血络而致血液瘀滞、邪气侵袭而致血行失常、七情郁结而致气滞血瘀、脏腑失调而致血运障碍等,其中由于热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中医药越发彰显出其优势和特色。连花清瘟胶囊作为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铺垫了良好基础。此文以连花清瘟胶囊简介英译现状为例,深入探讨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面临的传而不正、传而不通、传而不一等困局,并针对性地提出深度学习中医药文化、引导文化适应、规范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等策略,以求中医药文化传而达正、传而达通、传而达一、传而达精,希冀切实促进疫情之下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吕海江教授分期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艳霞  吕海江 《光明中医》2009,24(8):1449-1450
病毒性角膜炎属于祖国医学黑睛翳障的范畴.<证治准绳·杂病>谓:"聚星障证,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余."若治不及时可以变生凝脂翳、花翳白陷等严重时可致盲.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各种证治方法,提出因势制宜治则,并根据不同的病势,分为因势利导、造势祛邪、待势而治、逆势而调等4种治疗原则。正邪相争,正气有祛邪外出之机时,治宜因势利导,包括散邪于外、越邪于上、逐邪于下3种治法;当正气不足,无力祛邪于外时,则又需培补正气以造祛邪外出之势,分先造势后祛邪和造势祛邪并用两种治法;当正邪互争,僵持难愈时,又当待势而治;若气机失常出现气血逆乱之势,此又需逆势而调,调法有三:升而举之、降而潜之、敛而收之。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田耀洲教授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疫毒,其发病机制复杂多变,"湿、郁、瘀、虚"贯穿整个发病过程。"湿、郁、瘀、虚"相互影响,加快疾病的发展,最终导致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治宜解郁热而除湿蒸,清气道而和中气;化瘀血而行血络,养营阴而生新血;调肝肾以养精血,和阴阳而充气血。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而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分型中最常见的一型,通过对其合理的治疗可以延缓其进一步发展,而在治疗方面针灸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通过临床的观察、运用、总结,认为颈型颈椎病是因经络凝涩结而不通、代谢产物停而不走、上下气血不接续、局部组织失于气血濡养而发.采用"横纹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了...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麻痹各期的针刺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扬扬 《河北中医》2004,26(3):212-212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口呙)斜,病机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西医病因为:①部分患者因局部受风或着凉而起病,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②病毒感染:面神经肿胀、受压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③茎乳突孔  相似文献   

15.
《素问·五脏别论》根据脏腑藏、泻、满、实的特点,提出了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理论。五脏者,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者,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相似文献   

16.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此又常将思虑并称。人们的情志活动都与思有关,如思而肯定则为喜,思而否定则为怒,思而担心则为忧,思而未及则为惊、恐,  相似文献   

17.
1 创新理论,善于温热扶阳 临汾永旺脑病医院高允旺教授,学识渊博,重视实践,勇于探索,对脑病的救治有其独特建树.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五脏六腑、阴阳气血、奇经八脉、十二经络、四肢百骸的病程中,归纳起来为痛、瘀、积等主要的病理改变,而痛、瘀、积的形成,十有八九与寒有关."因寒而痛"成为痛的主要原因,而用热性药痛可消失;"寒则血瘀"而用热性药瘀可以消除;"因寒而积"积指肿瘤、脑瘤,因寒而发,而用热性药而解.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畴,轻者皮肤黏膜出血而肌衄、鼻衄、齿衄,重者内脏出血而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甚至脑出血而昏迷、死亡.中医诊治白血病出血症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癃闭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及肝郁气滞所致。临床治疗则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实证则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而助气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升提肺气以通小便。然临床上部分病例,以之治疗而  相似文献   

20.
肉桂论选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者,久服则心温助阳,阳气常伸而灵明,阳盛而身轻不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