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蓝闯  彭乃宝 《右江医学》2001,29(3):187-18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及其特点。方法 :对 5 6例患者采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观察ST段变化情况。结果 :共记录到缺血性ST段改变 2 79次 ,其中无症状者 2 5 8次 ( 92 .47% ) ;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时心率两者的均值在有症状和无症状者中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较高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建峰  桑小银 《吉林医学》2012,33(2):253-254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4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12导动态心电监测并记录结果。患者同时记录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志。对比分析缺血型ST段改变阵次及当时有无心绞痛症状。结果:有ST段改变116例(93.5%),其中有症状者19例(16.4%),无症状者97例(83.6%)。ST段压低共556阵次,有症状152阵(27.3%),无症状404阵(72.7%)。结论:24 h12导动态心电图能明确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演变规律,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本文探讨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时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46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北京与美国合资DMS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携带式记录盒,记录MV1、MV3、MV5通道24h心电图资料,分析ST段变化,并与46例非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比较。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290阵次,其中183阵发生在夜间,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148阵次,其中39阵发生在夜间。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且多发生在夜间,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DCG监测103例冠心病患者。结果:缺血性ST段改变793阵,SMI 556阵(70.11%),有症状者237阵(29.89%),SMI发作高峰在6:00~12:00。结论:DCG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效检查方法,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杏花岭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29例冠心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无症状型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发作时心率变化及发作规律。结果:129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119例(92.25%),检出心肌缺血阵次628次,其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527次(83.92%),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1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发生前后心率及ST段出现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发作高峰集中在6:00~12:00时段。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诊断SM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金红 《吉林医学》2012,33(12):2586-2587
目的:观察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分析130例冠心病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共检出113例心肌缺血(占86.9%)。缺血性ST段改变429阵次,其中74.1%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P<0.05)。在429阵次缺血性ST段改变中,发作时间在6:00~l1:00为181阵次(占42.2%);在11:00~l7:00的有59阵次(占13.80%);在17:00~23:00的有115阵次(占26.8%);在23:00~5:00有74阵次(占17.2%)。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指导冠心病患者SMI的预防和诊断,是临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老年患者共1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2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后,比较2组患者监测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其心肌缺血及心率失常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监测,组间监测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110例患者中心肌缺血ST段改变阵次中有症状心肌缺血阵次显著低于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压低程度有症状心肌缺血与无症状心肌缺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有效提升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有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诊断及治疗,提高预后质量,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予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医院心电图室接收的1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均在造影前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结果 168例冠心病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出126例无症状性(75.00%),ST段下移阵次为248次(65.78%);42例有症状性(25.00%),ST段下移阵次为129次(34.22%)。无症状性患者心肌缺血时的心率明显快于有症状性患者,其ST段下移幅度明显大于有症状性患者,P0.05;06:00~12:00是无症状性患者发生缺血的高发时间段。结论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予以动态心电图诊断,可反映患者具体的发病时间段及心率变化等情况,诊断效果确切,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1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共检出无症状ST段下降1391阵次,从防治方面考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应该和有症状心肌发作同样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38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有关资料,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方法:使用美国DELMAR263型动态心电仪,每位患者均连续监测24小时,记录采取为CM1、CM3、CM5,监测前均作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383例患者中共检出2536阵次缺血发作,其中69%(1749阵次)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型ST段下降,31%(787阵次)为有症状缺血发作,ST段下降幅度为1.0mm-3.5mm;结论:从防治方面考虑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应该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同样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周智  陈树根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37-138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病人的心电检查结果,并探讨心电图在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80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监测和记录,观察其缺血性ST段发作的阵次,心肌缺血发作时ST段的降低程度、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同期住院的200例有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病人的心电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的特征。结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发作时ST段的降低幅度分别为(0.18±0.05)m V、(0.19±0.04)m 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20.43±8.11)min、(10.12±5.16)min,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发作前后的ST段降低幅度、心率等指标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的发作情况提供有效的依据,是理想的无创检查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1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其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自觉症状、和持续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有缺血型ST改变者101例,占91%,其中有症状者30例,占29.7%,无症状者71例,占70.3%,ST压低共296阵,有症状89阵,占30.1%,无症状者207阵,占69.9%。结论冠心病时无症状心肌缺血十分常见,占缺血发作次数的2/3甚至更多。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其检出率,对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果观察。方法:对253例冠心病患者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记录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间、发作症状、心率变化及ST段缺血性下移阵次。结果:126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103例,检出率81.7%,ST段下移发生121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68例,检出率66.1%,检出986阵次(81.49%),ST段下移幅度平均(0.23±0.06)mv;有症状心肌缺血35例,检出率33.9%,检出224阵次(18.51%),ST段下移幅度(0.17±0.08)mv;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时,ST段下移幅度、阵次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发生时间段主要集中在06:00~18:00,其中06:00~12:00时间段为发生心肌缺血高峰期。患者的缺血时间为23min/次。68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监测过程中ST段下移时出现明显的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发作前患者心率平均为(70.53±6.8)次/min,发作时心率平均为(90.2±10.6)次/min,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前后患者的心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有效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并能够详细显示发作时间、缺血时间、是有效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李巍 《海军医学杂志》2006,27(2):125-126
目的:探讨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对确诊冠心病或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54例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进行心率、诱发因素、ST段压低情况以及昼夜节律分析。结果: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昼夜节律,活动时较静息状态发作频繁,发作时心率可在基础心率内,并且部分发作低于基础心率,动态心电图有利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及时检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且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作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Cohn分类均为Ⅰ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24 h心电图动态监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分析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好发时间为6:00至11:00,观察组有症状、无症状ST段下移时以及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平均心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缺血发作阵次为100次,无症状发作阵次为79次(79%),有症状发作阵次为21次(2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效果显著,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监测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通过对29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ST 段压低数及心肌缺血等症状的数据。结果:发现297例冠心病患者中,有心肌缺血88例(88.78%),其中14例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例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SMI 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且发生率、ST 段压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 SMI 在冠心病患者中比例较大,通过实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后,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发病时间数据,这为有效诊断无症状 SMI 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发生规律。方法:采用CenturyHolterSeries2000分析系统对1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嘱患者记录生活日志和胸痛发作时间,专业动态心电图医师佩戴并分析心率、ST段及T波等指标。结果:130例患者发生sT段压低965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685阵次.占71%: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280阵次,占29%。ST下移幅度为0.1~0.5mV,快频率依赖型发生率为74%,显著高于慢频率依赖型的发生率26%,快频率依赖型多发生在6:00~12:00。慢频率依赖型多发生在0:00~6:00。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并积极抗缺血治疗,以减少心原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century holter series 3000分析系统对86例冠心病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频率及发作时患者的心率、昼夜变化规律。结果:86例患者发生ST段压低336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246阵次,占73%;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90阵次,占27%。ST下移幅度为0.1~0.5mV,快频率依赖型发生率为74%,显著高于慢频率依赖型发生率26%,,快频率依赖型多发生在6:00~12:00,慢频率依赖型多发生在0:00~6:00。结论: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对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树群 《中外医疗》2014,33(2):172-17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7月-2012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98例冠心病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主要记录ST段压低阵数及心绞痛情况。结果98例冠心病患者中,24h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87例(88.78%),其中13例(14.94%)为有症状的心肌缺血,74侧(85.06%)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高峰时间段是上午的6~12点间,最低为O~6点间,2个时段的sM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缺血型的ST段压低为240阵次,有症状的心肌缺血47阵次占19.33%,SMI的193阵次占80.67%。经统计学比较,有症状与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在ST段压低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降低幅度是1~3mm,SMI发作时心率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比例大,实施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可有效检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病例。且能够明确发病时间段,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DCG监测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结果 共监测出ST段压低发作805.82阵次,347.31(43.1%)阵次发生于上午6时~12时,仅73.33(9.0%)阵次发生于夜间0时至次日晨6时;ST段压低幅度为1~3 mm,下移幅度越大,SMI发作持续时间越长;发作与心率呈一定相关关系,监测出伴发各种心律失常62例.结论 DCG能及时发现老年无症状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SM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为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