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测井曲线进行解释及相分析可以把NMR测井岩心响应模型溶入测井曲线T2相移和T2变化率分析对控制NMR测井响应的基本参数提出疑问,因为井眼环境、测速、流体饱和度及其他与有关因素不同,由岩心分析得到的NMR 模型不能直接和测井曲线相比。因此我们发展了NMR相分析技术,它弥补了NMR响应模式与测井曲线不能直接对比的缺陷。NMR相分析被定义为“归纳了岩石特征的一套相似的NMR分布”,NMR相分析技术把相  相似文献   

2.
彭石林,胡以良,刘崇汉.岩心核磁共振实验分析与常规物性测量对比.测井技术,1998,22(增刊):6~10岩石核磁共振(NMR)实验测量通常是在高场强下进行的,而新的NMR测井仪是在低场强下测量的,对低场强下的核磁共振测井就必须有相应的岩心分析来支持。通过分析江汉地区的岩样,对水饱和岩样做不同场强的NMR测量,并利用所测结果来估算总孔隙度和渗透率;将这些结果与常规物性测量资料作了对比。实验说明,低场强NMR测量是可定量的。选择好由NMR测量结果计算的孔隙度、渗透率模型方程中的左乘系数,由NMR求得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常规物性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当测出T2时,T2弛豫时间分布与孔隙尺寸分布很接近。对于水饱和的砂岩岩心,可以从测得的T2分布估算可产出流体、粘土束缚水、渗透率等系数。  相似文献   

3.
先进的核磁共振(NMR)测井的应用主要取决于整个T2分布谱的俘获和解谱,当存在油气和孔隙较大时,许多主要的T2信息包含在长度超过256ms的分量里,遗憾的是,NMR测井仪俘获长T2数据的能力取决于仪器设计和测井速度,还有岩石和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4.
去年在北海地区用NMR测井仪(NML)测了一些井,并建立了庞大的数据来评价NML解释储层渗透率、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及其分布方面的潜力。本文对在北海北部富饶的黑雁油田混合润湿性储层的三口井所测的NML资料进行了评价,并将之与常规测井资料进行了对比。为了进行刻度,还建立起了综合实验项目,从同一测量井段中挑选了一些岩心进行分析。尽管这些NML资料的信噪比颇低,但结果表明仍可能相当好地估算饱和盐水岩石的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两口井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砂岩储层的NMR测井实例。与常规的测井和地层测试结果相比较,NMR测井显示出总共160m厚井段的孔隙度异常和T2分布谱的异常。NMR孔隙度近似为12p.u.,它地用一2上2.65g/cm^3颗粒密芳的密度孔隙度。T2测井平均分布谱几乎整个低于33ms的截止限。因此,这些NMR响应一般指出毛细管束缚水的孔隙度占主导地位,而自由流体孔隙度很小,说明了储层性能差。它与本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起,商用NMR测井大大地改进了地层评价的方法。能够可靠地测量与流体类型有关的总孔隙度,使得NMR在地层评价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简短回顾有关当前NMR技术的潜能和范围之后,邮关于统一命名方法,给出了NMR测井资料同常规 井并以及岩心分析资料的对比结果。这些对比结果的详尽描述表明NMR孔隙度具有替代常规孔隙度的替能。在不久的将来,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将增强NMR技术在地层评价方面的  相似文献   

7.
岩石样品NMR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石样品核磁共振信号的实验室测量是其理论的直接检验和应用的基础,本文叙述了人工岩石样品的NMR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对实际应用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相关分析,对胜利油田实际岩石样品也做了处理,为NMR测井方法的应用进行基础理论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NMR仪使小孔隙的孔隙度测量成为可能,从而使与矿物无关的NMR孔隙度测量成为现实。近来核磁共振(NMR)测量技术的进步,拓展了地层评价的视野,提高了油层产能认识能力,测量质量和精度达到了实验室水平。新技术可以测量更多的储层孔隙流体,包括最小孔隙中的圈闭流体,总孔隙度测量结果几乎可以测得各种环境下与矿物无关的总NMR孔隙度值,甚至可以测量粉砂岩,粘土和微孔隙碳酸岩中的小孔隙的孔隙度。另外,如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永久磁铁的NMR测井技术,虽然仍处于初期,但正迅速成为众多测井系列的常规服务项目。用NMR弛豫测量可估算有效孔隙度、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百分数。在采集技术和解释方法上的最新进展已证实:当用不同的测井参数所获得的NMR资料的弛豫分布进行比较时,油气的存在是能探测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定量确定。精确地描述弛豫分布是准确识别和定量评价油气的关键。只有通过优化自旋回波数据的信噪比(SNR)才能实现所需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核磁共振微成象(NMRI)的方法原理,介绍了NMRI显示岩心内部结构、确定水油水分布状态、观测流体驱替过程、了解岩石中孔隙流体局部流动速度、研究微观渗流机理等方面的应用。图10参10  相似文献   

11.
核磁毛管压力曲线构造方法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核磁共振(NMR)测井数据的一般解释方法是将NMR信号分为快速衰减部分和慢衰减部分,与此相对应将储层流体分为束缚流体和可动流体,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弛豫时间疋截止值。为了能在井下连续获取毛管压力曲线,可以将NMR孔分布直接转换成毛管压力曲线,但孔隙中烃的存在对T2谱的形态影响较大。文章就目前国内外NMR毛管压力曲线构造方法以及含烃情况下核磁T2谱形态校正方法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用测井双TW观测数据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储层中油、气、水具有不同的核磁共振弛豫响应特征,采用不同的等待时间进行测量,核磁共振测井响应上可反映出流体性质的差异,为此,核磁共振测井设计了双TW观测方式。文章简单介绍了核磁共振测井中流体的弛豫机理及其双TW资料采集过程,详细讨论了对核磁共振双TW测井资料进行正确解析的定性分析方法--TDA差谱分析方法,并基于含油饱和度与T2形态变化关系的实验依据,针对不同等待时间的可动流体之差提出了流体识别的定量分析方法--FLAG指示法,根据试油结果构建了FLAG指数的经验关系图版,最后结合几个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应用,实现了储层中流体性质的定性识别和定量解释。应用结果表明,核磁共振双TW观测方式及其分析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作为直接发现油气层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T2截止值与毛细管压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磁共振测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将不动流体孔隙率与可动流体孔隙率分开,提供较可靠的束缚水饱和度。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求取束缚水饱和度时,T2截止值是关键参数,该参数可通过实验确定。本文通过莺歌海盆地岩石样品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T2截止值与毛细管压力的关系。研究表明,随驱替压力的增大,T2截止值按指数规律下降,因此T2截止值与气柱高度有关。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处理中,应根据气柱高度确定T2截止值的大小,尤其是在束缚水饱和度大的地层中,更要注意T2截止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14.
识别储层流体的(T_2,T_1)二维核磁共振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二维核磁共振识别和评价储层流体是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数值模拟与岩心实验,系统研究了(T2,T1)二维核磁共振方法在不同储层、不同信噪比以及不同采集参数条件下识别流体的效果.结果表明:(T2,T1)方法识别气层具有优势,通过优选最小等待时间测量值,即使信噪比为20,(T2,T1)方法也能很好地分辨束缚水、可动水和气.在油层,(T2,T1)二维核磁共振方法与双Tw测井方法相比,可以识别的油的粘度范围增大.在油水同层,当可动水和油的T2值有足够大的差异时,(T2,T1)二维核磁共振方法可以有效区分可动水和油;当可动水与油在T2分布上重叠严重时,(T2,T1)二维核磁共振方法无法分辨水和油.(T2,T1)二维方法识别油水层的效果不如(T2,D)二维核磁共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仪器(MRX)工作原理和优势。论述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在低电阻率低渗透率储层流体性质判别上的应用。利用二维核磁共振径向弛豫(T1或T2)与扩散系数(D)二维图像交会图法判识低电阻率低渗透率储层流体性质更加直观,有助于分析低电阻率气层成因机理;其平均孔径大小定量计算成果比一维核磁区间孔隙度评估更加适合于地质应用;对南海某气田低电阻率低渗透率储层二维核磁共振资料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测井解释结果与地层取样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6.
利用T2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测井地层评价的基本任务除了要研究储层参数外,还要研究岩石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和出现和应用,为测井解释研究孔隙结构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研究泥质砂岩岩心核磁共振T2分布与压汞毛管压力曲线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二者之间的相互计算方法,从而为利用T2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孔隙结构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曲线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利用二维分段等面积法计算T2谱与压汞曲线之间刻度转换系数横向刻度系数,以及大、小孔径的纵向刻度系数.使计算得到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与实验室压汞测量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的一致性得以大大提高.同时,建立了这些转换系数与现场核磁共振测井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利用现场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获得定量的、连续的、高精度的伪毛细管压力曲线和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曲线目的.将研究成果用于复杂储层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e combination of conventional logs, such as density, neutron and resistivity logs, is proven to be very effective in the evaluation of normal reservoirs. For low-resistivity reservoirs, however, an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he petrophysical parameters with the conventional log reservoirs is very difficult. This paper presents two cases of low-resistivity reservoirs and low-contrast resistivity reservoirs, where conventional logs fail to determine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of reservoirs, mainly, low-resistivity and low-contrast resistivity reservoirs. The problems of these reservoirs are that conventional logging interpretation shows high water saturation zones, but water-free hydrocarbon would be produced. In the case of low-resistivity contrast reservoirs, it is very hard to determine water hydrocarbon contact with resistivity log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has only been available as a supplementary tool to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producibility of the reservoir. The main limitations of NMR have been the cost and time of acquiring data.This paper shows that in the case of low-resistivity reservoirs, NMR is a very cost-effective tool and is of help in accurately determining the reservoir rock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In the analysis of NMR data, several aspects of NMR technique have been used: (1) T1/T2 ratio for fluid identification, (2)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MR-derived porosity and total porosity to determine the types of clay minerals, (3) NMR relaxation properties to identify fluids composition and rock properties. This paper presents four examples of low-resistivity reservoirs. Analysis of the NMR data of low-resistivity reservoirs has helped identify the producibility of these zones, determine lithology-independent porosity and distinguish between bound and free water. For the case of low-contrast resistivity reservoir, where there was little resistivity contrast between water-bearing formation and oil-bearing formation, NMR has been able to identify the fluid composition of the two formations, as well as the height of the oil column. This was based mainly on the high contrast of NMR relaxation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9.
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是评价致密油潜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得准确的可动流体饱和度,但因其成本较高、周期较长,应用的普遍性受到限制。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和高压压汞的实验原理表明,T2谱、恒速压汞曲线和高压压汞曲线均是岩石孔隙结构的反映,他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同样品的核磁共振和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相关性极强,可通过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参数计算致密油储层的可动流体饱和度,而高压压汞7.0 MPa时的进汞饱和度与恒速压汞总进汞饱和度相同,从而提出了利用高压压汞资料计算致密油可动流体饱和度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合水地区致密油储层可动流体饱和度较高,以Ⅲ类和Ⅳ类储层为主,其次为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微观孔喉分布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和长8油层组为例,将高压压汞与核磁共振技术结合,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多尺度微观孔喉分布特征,将离心实验与核磁共振T2谱分析技术相结合,探讨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的分布特征,两者结合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对可动流体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宽,分布在0.6~3 050.8 nm,主体分布在10~500 nm,表明该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微、纳米级孔喉,主体为纳米级孔喉;致密砂岩储层中可动流体饱和度为9.83%~25.64%,平均值为17.53%,普遍较低。储层孔隙度和储层渗透率与可动流体孔隙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储层物性条件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分布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大于50 nm孔喉占全部孔喉比率、大于100 nm孔喉占全部孔喉比率、最大孔喉半径、峰值孔喉半径等参数与储层可动流体孔隙度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表明储层中相对较大孔喉,尤其大于100 nm孔喉的分布对致密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含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孔喉的分选系数与可动流体含量表现为正相关,这主要与致密砂岩储层中孔喉半径分布较宽且分选好的致密砂岩主要以细小孔喉为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