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2.
陈仓 《领导文萃》2007,(7):119-121
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转折,无不以变革为杠杆。春秋的子产改革,战国的商鞅变法,北宋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在这一长串的历史大事件背后,无不闪耀着那些不计毁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家的智慧,这当中充满了无数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改革交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审视古代改革家们的策略与得失,对于打好当前的改革攻坚战无疑具有资政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汪哲 《决策》2013,(6):86-87
李世民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机构精简最彻底,由房玄龄主持,整个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仅为640员,只有隋朝四分之一。房玄龄,唐朝具有远见卓识的名相,协助唐太宗完成了"贞观之治"这一历史大业。房玄龄没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大兴变法。他只是默默沿袭着隋朝的科举和三省六部制。房玄龄是属于有政治水平的清流,被称为"房谋"的房玄龄先是担任中书令,起草行政命令方案,后来担任尚书省左仆射。他和杜如晦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相似文献   

6.
游宇明 《领导文萃》2015,(3):121-122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改革的失败,一般都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抗,但也不尽然,比如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的变法,它的阻力一方面来自既得利益集团,另一方面又来自王安石想竭力保护的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当时农民最恨的莫过于"青苗法"。农耕经济时代,农民的日子是过得相当艰苦的,粮食吃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告急,他们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民间借贷导致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弊端显而易见,王安石决定实施"青苗法"解决这个问题。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介绍了"青苗法"  相似文献   

7.
宋神宗在熙宁变法中压抑相权使得王安石力不从心,姑息保守派引起变法派出现内讧及分裂,君主专制集权下人治多于法治,最终使得熙宁变法的失败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黄禹康 《秘书之友》2007,(11):42-45
在中国历代变法图强的谋臣中,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也有背向民愿、以牺牲平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作为宋王朝的谋政重臣,王安石提出并推行的“摧兼并,济贫乏,青苗法”的变法壮举虽然初衷不错,却因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以失败告终。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品格高洁、  相似文献   

9.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10.
正王安石改革以壮烈开唱,以悲壮落幕,倒追其究竟者,总结了千条万条,其中有一条蛮靠谱:荆公改革,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没能成为决定因素。按苏轼的说法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最后一条,苏轼说的便是王安石改革中失败的干部政策。苏轼批评王安石的干部政策,是"进人太锐"。有人看得更深入,说王安石不只是"进人太锐",更是用人无规。所谓无规者,这里主要指的是用人无固定值。宋朝  相似文献   

11.
于忠成 《决策》2010,(4):90-91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可以惺惺相惜,可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呢?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因为变法触及了守旧派的利益,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王安石变法也没有得到广大穷苦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民间流传这样的段子,村妇喂鸡时,嘴里念叨的就是,“安石,进食”。  相似文献   

12.
正昔日,诸侯"鄙"秦,欲裂土分秦,孝公思变,向列国发布《求贤令》。这吸引来了许多名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也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商鞅。这篇《求贤令》也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之雄文也"。就其影响而言,从后来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走向上看,商鞅的称赞只有不及而无  相似文献   

13.
[写在前面]5年奋力前行,合肥招投标体制改革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商鞅变法的气魄,在体制创新和市场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被誉为招投标创新的"合肥模式",成为全国招投标改革的"合肥样本"。2011年,有200多批次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来合肥学习。梳理走过的5年,是收获之年,合肥  相似文献   

14.
<正>许多学者认为,张居正以天下为己任,不畏讥弹,敢于担当,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政治品格,是明朝中兴的主要推动者和缔造者。但从历史大背景看,他的一些政策,实在谈不上是改革。我认为,对张居正无限拔高的做法是不妥的。治国理念辨析《明史·张居正传》以"尊主权、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概括了张居正施政。也就是说,张居正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中,通过强化控制、加强管理达到行政目的的。张居正与同朝的大多数官  相似文献   

15.
正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张居正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改革思想。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达到个人权力的巅峰。张居正为官讲究实用,推行其改革和治理之道,在明朝中晚期领导了影响深远的"隆万大改革"和"万历新政",使朝不保夕的明朝出现了短暂中兴的局面。因时制宜,务实为政明朝祖制强调皇权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因  相似文献   

16.
大发展,大建设,需要大环境作保障。为转变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打造高效政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合肥于2006以"商鞅变法"的精神,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效能风暴。在这  相似文献   

17.
"政以才治,国以人兴"是历经历史验证的亘古不变的真理,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改革成功的政治家、改革家均有一套可供后人借鉴的人才思想。发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张居正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有赖于张居正长期练就形成的一套"公诠选、专责成、重久任、严考察、明赏罚"的选才、用人和察吏思想。  相似文献   

18.
顾伯冲 《领导文萃》2010,(15):79-82
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这样的想做事、能做事的宰相,生前事业开展得轰轰烈烈,一旦倒下,却狼狈不堪。每每重温历史,欲究其原因,过去按照阶级观念来分析,大多数人肯定会直指那个时代、那个体制、那个皇帝老儿。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没错。但是,体制是人制定的,人的道德水准,人的思想观念,人的利益意识,人的追求目标等,都会直接决定了体制的模式。有的人在同样的体制下,却左右逢源,春风得意,如百里奚、诸葛亮等,而有的输得是那样的壮烈。透过体制这个共同的大背景,发现他们的成败都直接系于他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熙宁七年,一个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焦躁气息的年份。正忙于变法的王安石碰到一件麻烦事,一个本来由他奖掖提拔的看城门的小官郑侠要和他的变法过不去,画了一幅《流民图》  相似文献   

20.
商鞅四川版     
《经营管理者》2008,(3):18-19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10金。周围的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没谁去搬木头。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赏50金。一名男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徙木取金",商鞅借此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在秦国迅速推广变法,使秦国在段时期内摘掉落后的帽子,崛起于七国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