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开启了党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浪潮。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生产力的作用,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破关于计划与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羁绊,在实践上确保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并引发社会主义根本性的良性转型。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的是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因此,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一点看,分清姓“社”和姓“资”也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用什么标准衡量和判断姓“社”、姓“资”?姓“社”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问题。邓小平尤其是他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南方谈话”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把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作为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的标准”,强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它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新之处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明确地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也区分为制度层面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的层面,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所用。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强调"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新概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院姓社"的"社"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院姓社"意味着社会主义学院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社院姓社",社会主义学院肩负的时代使命决定"社院"必须"姓社"。"社院姓社",要求"社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快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学院特色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首次公开强调"社院姓社",明确了社会主义学院的定性和定位。坚持社院姓社,凝聚政治共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学院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光荣使命和鲜明特色。一要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社院姓社,培养统战人才;二要以"大统战"的理念谋篇布局,以共识教育为核心,坚持社院姓社,提高办学水平;三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参政履职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社院姓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7.
一、改革开放与姓“资”姓“社”问题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迈前一大步,都需要冲破姓“资”姓“社”的疑虑、责难和种种困扰。为了解除顾虑,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条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8.
民生是"五个重庆"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五个重庆"建设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其内在的民生建设"五管齐下",建构起一个协同共进、各民生要素有序运行、整体民生效应最大发挥的有机体。"五个重庆"建设坚持"问需于民",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归根结底就是要"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价值观,从根本上突破了姓"社"姓"资"的唯一价值标准论."左"的僵化思想的突出问题是姓"社"姓"资"的首要价值标准在作祟,实质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集中表现.邓小平南方谈话从四个方面驳斥了这种姓"社"姓"资"首要价值标准论的僵化观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标准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要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实质、特色和意义.对"三个有利于"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的理解,要注意防止"左"和右的两种思想偏向.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 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供求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市场经济本身是不分姓“资”和姓“社”的。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除了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之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能够正确对待和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把邓小平理论神圣化、教条化、简单化、庸俗化 ,而是像邓小平对待毛泽东思想那样对待邓小平理论 ,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理论进一步阐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三个代表"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各项工作努力做到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创新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他第一个提出先"建立小康社会",然后在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开辟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发展方向的历史基础;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基的邓小平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指导思想的历史基础;始终坚持和发展而尚未完全明确其概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的历史基础;规划未来中国发展宏伟愿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正确战略目标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综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基础、条件和目标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原则、特征和标准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辩证统一上,从社会主义本质既定性及实现过程性的统一上,认识和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一是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为理论武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具体体现在 :坚决维护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 ;科学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深刻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问题取得新成果。二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把理论武装落到实处。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而且为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石,“小康”社会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法制建设思想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深入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没有提出系统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他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的共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终极价值目标.邓小平思考的重点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给中国人的发展提供现实条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必然涉及到当今时代的性质和特点 ,因而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观十分鲜明。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观具有全球性、求实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等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艰辛探索,创立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作为最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政治前提;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变化的新情况相结合,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有成功的经验和独创性的理论,也有失误的教训,为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提供了理论源泉和可供借鉴的经验。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