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瘙痒、皮疹呈多形性、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据统计,80%~90%的AD在7岁以前发病,学龄前儿童的发病率为2%~3%,占小儿皮肤病门诊就诊人数的20%以上,其发病率还存在城市高于农村、在工业发达地区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儿童AD患者在目前基础上还会逐年增加,然而对AD的治疗迄今尚缺乏满意的根治方法。因此,对AD的诊治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谨就AD中医药的研究和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郭雯 《河南中医》2007,27(4):83-85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具有遗传易感性。治疗一般为抗组胺药、局部使用润肤剂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但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患者不易耐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颇多。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AD的研究现状做一总结,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金兑炫 《北京中医》2005,24(6):375-377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也称为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异位性皮炎的治疗十分困难,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外用含皮质激素类软膏。但临床疗效欠佳,并且停药后易复发。而中医药在异位性皮炎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近年中医药的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与血清总IgE含量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关系。方法选择AD患者43例及正常体检者(对照组)30例,定量测定血清总IgE含量,并作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AD患者血清总IgE浓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清总IgE含量与AD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有助于辨别特应性皮炎而血清总IgE测定有助于判定特应性皮炎病情严重程度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在概要介绍肠道菌群概况的基础上,综述肠道菌群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在特应性皮炎A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的Treg细胞、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与AD治疗存在联系;苦参碱、黄芩苷、马芷苋多糖等中药单体,参苓白术散等复方,可调节肠道菌群特定的代谢酶起到治疗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慢性炎症性特应性疾病。AD发病率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给家庭、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在逐渐增加。综述特应性皮炎外治进展,旨在遴选恰当、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异位性皮炎,是具有与遗传过敏素质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中医"四弯风"等范畴.近年来,AD发病率上升,尤其是发达国家及快速城市化、西方化地区[1].本文阐述对AD的认识和应用中药治疗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特应性皮炎煎剂疗效及对血清总IgE和EOS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尤立平 《中医药学刊》2003,21(6):929-930
目的:探讨AD煎剂治疗特应性皮炎(AD)疗效及对血总IgE和EOS计数的影响。方法:特应性皮炎临床严重度进行评估采用SCORAD计分系统;瘙痒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尺度评分法(VAS);血清总IgE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AD煎剂治疗AD患者34例,治疗6周后SCORAD积分和VAS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总IgE和EOS计数明显下降(P<0.01)。在降低SCORAD积分、VAS积分和末梢血EOS计数值方面优于对照组氯雷他定,在降低血清总IgE值方面与氯雷他定无差异。结论:AD煎剂治疗AD有较好临床疗效,同时可降低患者总IgE和EOS水平,其治疗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与先天过敏体质有密切关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在我国的总患病率约为2.78%[2],欧美发达国家可达15%[3]。目前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AD在我  相似文献   

10.
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名遗传过敏性湿疹,其特征为本人或其家族中有明显的"异位性"特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异位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等有关。现已发现AD患者体内Th1/Th2失衡、多种细胞因子存在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11.
宋鑫  于叶 《光明中医》2023,(17):3485-3488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因其慢性、反复性等特点,多种治疗方式对于AD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一直是医学界难以攻克的课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AD的发生和发展,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提前干预AD发生、发展、预后各个阶段。有利于提高正气,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发挥中医药在防治AD的独特作用。指出“治未病”思想在AD及其他难治性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特异变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以下简称AD)。也称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近10年来,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本病患者骤增。有人估计,全世界AD患者有600万—800万,每年约增加30万新患者。以欧洲各国统计为例,大概有7%—10%小儿患AD病,已引起广泛关注;在日本也被称之为一种“国民病”。有人预测,此病在未来的中国,患病率也会持续增长。本文将当前日本汉方界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的概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1933年Wise和suizimrger 命名Atopic deimatitis(AD),译为特应性皮炎,国内又名为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湿疹,亦或称遗传过敏性皮炎,与祖国医学中提及的“四弯风”、“奶癣”等相似。本病常见于婴  相似文献   

14.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难治性皮肤病,成人AD近年来受到重视,并认为与婴儿儿童期辨治不完全相同。张明教授运用滋阴凉血法治疗成人AD颇有心得,并取得较好疗效。本文通过总结张明教授经验和案例,系统介绍滋阴清热法治疗成人AD的证治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以下简称AD)患者血清中总IgE、ECP,以探讨二者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培土清心方对AD患者血清总IgE、ECP的影响,探求其治疗特应性皮炎可能的机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择55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SCORAD积分。并随机选取38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IgE、ECP的检测,另以15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结果:55例AD患者经培土清心方治疗3个月后SCORAD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AD患者的治疗前血清IgE、EC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IgE、EC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AD患者血清总IgE、ECP水平明显升高,培土清心方治疗AD,可明显降低血清中总IgE、ECP水平,说明其治疗机制可能与免疫学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6.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又称遗传过敏性湿疹或异位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自婴幼儿期起病,病情迁延反复,部分可持续至成年期,且80%AD患儿日后可发展成为过敏性鼻炎或哮喘。近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病情不断加重,复发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其复发率高,需要长期反复治疗,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特应性皮炎中西医诊治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瘙痒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始发于婴幼儿,缓解与复发交替并可能伴随终身,约70%的患者有过敏性家族史。AD临床表现为湿疹和极度瘙痒,一部分患者常同时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近年来,A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发病率达100k-20%。该病病因复杂,有难治疗、易复发等特点,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补肾养血煎剂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变态反应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笔者运用补肾养血煎剂治疗儿童AD 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难治性湿疹,是一种特异性的慢性疾病,现代研究发现其和遗传有关系,和银屑病的炎症细胞通路表现出了相似性,在临床上通常分为三个过程:婴儿期、儿童期、成人期。其中儿童AD的患病率接近20%。近来门诊这类的病人越来越多,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点和治疗抵抗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型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是皮肤干燥、瘙痒、皮损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特点,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近些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大量临床文献研究发现,遗传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主要的易感因素,有学者指出特应性皮炎属多基因遗传病。大量文献报道指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丝聚合蛋白基因(Filag Grin,FLG)相关,兹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