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研究晒红烟常规化学成分和重要致香物质与其使用用途的关系,运用方差分析对不同用途的晒红烟烟叶中常规化学成分和重要致香物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所取晒红烟样品烟叶按照其使用用途的不同分为Ⅰ型(适用于雪茄型、混合型)、Ⅱ型(适用于混合型、雪茄型)、Ⅲ型(适用于混合型、混烤型)以及Ⅳ型(适用于混烤型、混合型)4种类型。大多数常规化学成分和致香物质含量在4中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还原糖、总糖含量在Ⅰ型与Ⅱ型、Ⅲ型Ⅰ型与Ⅳ型,Ⅳ型与Ⅱ、Ⅲ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种常规化学成分在Ⅱ和Ⅲ型烟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植物碱在4种类型烟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在不同类型烟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致香物质成分较多,叶绿素降解产物和其他类在不同用类型叶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致香物质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源晒红烟产质量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施氮量与留叶数对万源晒红烟产质量和香气成分的影响,以主栽晒红烟品种"万毛3号"为材料,设计不同施氮量与留叶数的栽培试验,对晒红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香气成分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留叶数增加,万毛3号的产量和产值上升,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先升高后降低。施氮量增加,烟叶的烟碱、钾含量显著上升,糖含量显著下降;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显著升高,多种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转化产物和茄酮含量上升。留叶数增多,烟叶糖和钾含量显著升高,烟碱、总氮含量下降;中性致香成分总量和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苯丙氨酸类转化产物和棕色化产物含量显著上升。综合分析,在施氮15 kg/667 m2、留叶18片处理下,烟叶的产量较高,品质较优,感官质量评价好。  相似文献   

3.
氮素形态配比试验表明:不同部位间,烤后烟叶新植二烯、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及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间,除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外,其他烤后烟叶香气物质的变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相比较,随着硝态氮施用比例的提高,烤后烟叶不同部位各类香气物质含量和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以70%硝态氮 30%铵态氮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在定氮(75 kg/hm~2)条件下,不同硝态氮比例与挥发性香气物质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对下部叶,硝态氮比例与美拉德反应产物的相关系数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中部叶,硝态氮比例与新植二烯及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及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相关系数也均达到显著水平;对上部叶硝态氮比例与美拉德反应产物及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的相关系数也达到显著水平.总之.在氮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适当地增加硝态氮比例有助于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烤烟新品种中烟特香301特征香韵的香气物质基础,采用顶空-箭型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 Arrow-GC/MS)测定了中烟特香301和对照品种中烟100中挥发、半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方法分析了中烟特香301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①两个品种中共检测到香气物质102种,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20种、美拉德反应产物32种、苯丙氨酸和木质素转化产物12种、西柏烷类降解转化产物2种、脂类代谢转化产物2种、氨基酸降解产物5种、其他来源降解产物29种;②中烟特香301与中烟100含量差异显著的香气物质有46种,包括质体色素降解产物9种、美拉德反应产物15种、苯丙氨酸和木质素转化产物4种、脂类代谢转化产物2种、氨基酸降解产物2种、其他类14种,其中41种香气物质含量增加。中烟特香301的特征香韵可能与其香气物质的大幅增加密切相关,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尤其是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对中烟特香301花香香韵的形成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弱光胁迫对烤烟化学成分及中性挥发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设置全光照与遮光处理(透光率分别为80%、50%、20%),研究了弱光胁迫对烤烟中部叶化学成分和主要挥发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降低了淀粉、还原糖、水溶性总糖的含量,增加了总氮,钾含量;弱光提高了中性挥发性致香物质总量,其中新植二烯含量随光照的减弱而显著提高,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所占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6.
烤烟中性致香物质在烘烤前后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烘烤过程对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全二维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和半叶法研究了K326和南江3号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种类、含量及其比例在烘烤前后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种香气物质在烘烤过程中发生了转化,有19种香气物质在烤后烟叶未检测到,但增加了36种香气物质。(2)烘烤后香气物质总量显著增加,且不同品种烤烟香气物质转化程度不同,K326的香气物质总量(不含新植二烯)显著高于南江3号。(3)烘烤后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明显降低,而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在烘烤过程中损失了醛、醇和酯类等19种香气物质,产生了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等36种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氮水平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50种中性致香物质中,21种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和10种Maillard反应产物总量表现为明显上升的趋势;4种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总量、1种西柏烷类致香物质和其它14种致香物质总量,以及50种中性致香物质总量表现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测定的50种中性致香物质中,有42种致香物质含量,以及50种致香物质总量与施氮量之间呈二元二次曲线变化,相关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生产上可通过调整氮素养分管理方式改善烤后烟叶香气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研究了不同变黄温度对烟叶密集烘烤过程中香气物质、氨基酸含量及烤后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阶梯升温变黄处理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在烘烤过程中最高,40℃变黄处理次之,38℃变黄处理最低;变黄末期和烘烤末期,阶梯升温变黄处理的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除新植二烯和总中性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而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以38℃变黄处理最高。变黄末期至烘烤结束及烤后烟叶,阶梯升温变黄处理的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处理。烤后Amadori有关的氨基酸含量除精氨酸外,均表现为阶梯升温变黄处理最高,40℃变黄处理次之,38℃变黄处理最低。阶梯升温变黄处理评吸质量最好,可以提高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改善余味,减轻杂气。总之,阶梯升温变黄处理有利于大部分种类香气物质和氨基酸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烘烤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电热式温湿度自控烤烟箱,对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的烘烤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变片+凋萎+变筋+烤香”的中湿优化工艺模式烤后原烟的经济性状和外观质量表现较好;主要化学成分中还原糖含量较高,总氮和蛋白质含量低,总氮含量、两糖比和钾氯比均在适宜范围内;对香气质量贡献较大的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和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致香物质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吸食品质有较大改善,表现为香气质纯净、香气量较足、杂气较少、刺激性较低、余味舒适、总分最高,香型以清香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Agri土壤调理剂不同用量(0,3.75,7.50,11.25,15.00 kg/hm2)对烟叶香味物质、感官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烟叶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香味物质含量和香气质量提高,烟叶产量增加,烟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先提高再降低。土壤调理剂用量11.25 kg/hm2时烟叶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总香味物质含量、香气质量得分和产量较高,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烟草类型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含量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省典型产区的不同类型烟叶为材料,研究了烤烟、白肋烟、香料烟、马里兰烟、晒烟5 种类型烟叶的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含量变异特点和组成成分。结果表明:(1)中性致香成分总量烤烟和晒烟(万源巫烟)含量较高,大部分指标间差异显著。不同中性致香成分类群中除新植二烯外,其他4 种类别的含量均以万源巫烟最高,其中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各类型烟叶中新植二烯含量所占比例均最高。(2)5 种类型烟叶生物碱含量、烟碱和降烟碱含量差异变化较大,而假木贼碱和新烟草碱变化相对较小。白肋烟降烟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不利于优质烟叶内在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稠浆法再造烟叶原料类型对加热卷烟气溶胶释放特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代表性类型烟叶为原料, 制成稠浆法再造烟叶并卷制成加热卷烟, 比较加热条件下释放的气溶胶粒数浓度、粒数中值直径(CMD)、烟雾量和香气成分。  结果  (1) 不同类型的上部烟叶, 粒数浓度为烤烟和晒黄烟高, CMD为晒黄烟、烤烟和香料烟大, 烟雾量为晒黄烟和烤烟大。(2)不同类型烟叶原料再造烟叶热解释放的香气成分差异明显, 白肋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茄尼酮、6-甲基-5-庚烯-2-酮、生物碱代谢物麦斯明和可替宁、吡嗪和吡啶类氮杂环物质多; 晒黄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等醛类、4-羟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等酮类、糠醇、愈创木酚、麦斯明、可替宁多; 晒红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吡嗪类、生物碱代谢物多; 香料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苯乙醛多; 烤烟为原料的样品产生的香气成分大多处于居中水平, 且受烤烟香型和烟叶部位的影响。  结论  通过稠浆法再造烟叶原料的选用, 可改变产生的气溶胶粒径、浓度及香气成分释放量。   相似文献   

13.
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所测定的 17种中性香味成分中 ,许多中性香味成分含量在醇化过程中呈明显增加趋势 ,增加幅度较大的成分有糠醛、糠醇、苯甲醛、苯乙醇、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和金合欢基丙酮等。在所测定的 12种碱性香味成分中 ,有吡啶、2 ,3-二甲基吡嗪、2 ,5 -二甲基吡嗪、2 ,3,5 -三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2 -乙酰基吡啶等 6种重要碱性香气成分含量有明显增加 ,但碱性成分总含量在醇化过程中呈大幅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烟叶样品长期贮藏过程中主要酮类香气成分变化规律,采用LC-GC方法测定调制后样品在6年自然贮藏过程中主要酮类香气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随贮藏时间增加,烟叶主要酮类香气成分变化均符合二次曲线模型,白肋烟酮类香气物质总量最高,贮藏期间所有阶段平均值为46.251μg/g,且在长期贮藏过程中含量增加时间长,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峰值出现在61个月。其次为晒烟,贮藏期间平均含量为40.053μg/g,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峰值出现在48个月。烤烟贮藏期间平均含量最低,为26.306μg/g,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峰值出现在38个月。2)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巨豆三烯酮、氧化紫罗兰酮等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呈现抛物线形式。茄酮、降茄二酮等含量逐渐下降。3)白肋烟巨豆三烯酮等含量最高;晒烟β-紫罗兰酮(0.830μg/g)等含量最高;烤烟降茄二酮等含量较高,两地区烤烟降茄二酮平均含量达到0.400μg/g。不同类型烟叶样品适宜的陈化期不同,白肋烟和晒烟比烤烟更耐贮藏,烤烟贮藏时间应控制在35个月内,白肋烟晒烟贮藏时间不超过60个月,有利于提高烟叶可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调制方法对烟叶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分别在四川达州和云南大理以白肋烟和烤烟为材料设置田间试验,成熟采收后同一品种分别以烘烤和晾制两种方式进行调制,进而比较中性香气物质含量及感官质量。结果表明:烤烟及白肋烟在烘烤和晾制两种调制方法下中性香气物质组分差异较小,而各组分含量及比例存在显著差异。晾制条件不利于烤烟特征香气物质及新植二烯的积累,但可显著提高烤烟棕色化反应产物总量及茄酮含量;烘烤条件不利于白肋烟茄酮、芳樟醇、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法尼基丙酮的积累,但有利于白肋烟新植二烯、脱氢β-紫罗兰酮、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螺岩兰草酮及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的积累。烤烟在晾制条件下烤烟风格、香气质和甜感下降,刺激性增加,而白肋烟在烘烤条件下香气质改善,刺激性减少,甜感增加,但白肋烟风格程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浓香型产区烟叶中性致香成分和生物碱的特点,对浓香型8个产区的烟叶样品的中性致香物质与生物碱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中性致香成分总量河南豫中南烟区最高,达1107.93μg/g,安徽皖南最低,仅为558.04μg/g。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棕色化反应产物中的糠醛,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中的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西柏烷类降解产物中的茄酮、新植二烯的含量,较同类降解产物所占的比重较高。8个浓香型产区烤烟总生物碱和烟碱的变化幅度为2.33%~3.71%和2.05%~3.31%,平均值分别为2.71%和2.40%。所有浓香型产区降烟碱含量都比较低,且低于5%。不同浓香型产区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差异显著,8大浓香型产区烤烟烟碱含量都在优质烤烟的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烟叶致香成分是评价烟叶品质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烟叶陈化过程中的致香成分种类和含量的变化,监控烟叶质量以及掌控烟叶陈化的最佳时期,提高经济效益。烟叶致香成分众多、组分复杂、含量低,采用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烟叶致香成分及其陈化过程中致香成分的变化,重点从前处理、分析检测、化学计量学辅助分析等方面综述了烟叶中致香成分分析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同时蒸馏萃取、固相微萃取、液液微萃取等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等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点和不足。最后,总结了烟叶中致香成分分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