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意识障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运至相关科室的意识障碍患者279例.其中采取传统方式转运的137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转运14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发生率、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比率及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26例、意识障碍程度加重15例、接收科室满意率84.67%;观察组分别为11例、9例、9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急诊意识障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朱玉珍 《当代医学》2014,(29):113-114
目的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62)。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实施院内转运,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展开院内转运,对2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坠床8.06%,意外脱管4.83%,供氧中断6.45%,病情恶化6.45%;观察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坠床1.61%,意外脱管1.61%,供氧中断1.61%,病情恶化0.0%;2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转运成功率为90.32%,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4.52%,观察组转运成功率为98.39%,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23%,2组转运成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接收科室满意率为70.97%,观察组接受科室满意率为95.16%,观察组患者接收科室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危急重症患者实施院内转运过程中,通过周密、细致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增强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周镁洁  钟利君 《浙江医学》2018,(18):2078-2079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在减少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观察组)、46例实施急诊常规院内转运管理(对照组)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运转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各项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院内转运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经本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8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8年3月-2019年2月实施常规转运方式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4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各医疗区域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家属及接收科室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转运至普通病房、检查室及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有利于缩短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升者家属、接收科室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方法:分析从急诊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科室危重患者280例,将2012年1-6月采取常规方式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7-12月采取预见性护理转运的1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及平均转运时间。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2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1例,胃管脱出1例。对照组意外事件15例中,痰液堵塞引起呼吸困难2例,供氧中断3例,胃管及输液管脱出4例,气管插管移位2例,血管活性药滴速不匀导致血压波动3例,送错科室1例。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82.14%,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19.7±1.8)分钟短于对照组(27.4±2.8)分钟。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有助于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路径管理在麻醉科手术病人转运中的应用,为优化转运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麻醉科2016年2-8月拟行手术病人2 046例作为观察组,2015年4-10月同类病人1 96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采取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安全转运路径,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院内转运方式。比较2组病人转运时间、护理缺陷发生率以及接收科室和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转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转运过程中,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2.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9%(P < 0.01)。观察组在提前通知做好接收准备、交接时按交接单进行逐项交接、交接时介绍手术与用药率方面的接收科室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2组在交接时管道通畅固定、协助安置病人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2.9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96%(P < 0.01)。结论基于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的路径管理可明显缩短麻醉科手术病人转运时间,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技术偶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进行院内转运,观察对比2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和转运成功率以及接受科室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成功率、护理纠纷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受科室满意率率明显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能有效的降低医患纠纷,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收治的20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转运.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验组,进行临床路径转运.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转运病死率、意外发生情况及满意程度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未在转运中出现死亡.实验组科室接收满意度为92.0%,对照组科室接收满意度为6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为32.0%显著高于实验组发生率为4.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显著提高满意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提高转运效率和质量,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名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的100例急诊科转运患者仅仅被常规护送,研究组的100例急诊科转运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进行转运,对各组转运并发症、转运时间、接收科室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转运的研究组患者,其转运并发症、转运时间、接收科室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均比常规转运的对照组患者有优势,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应用在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更能够保证患者的转运安全,为患者接受后续治疗提供保障,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分级转运模式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转运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患者,观察组62例采取分级转运方式,对照组62例患者采取常规转运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转运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转运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分级转运的方式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使转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转运时间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77-83
目的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转运及口头交接方法的84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的856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并发症、家属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单纯性转运路途时间分别为检查科室(11.54±3.61)min、治疗性科室(7.38±2.65)min、重症监护室(14.78±3.81)min、普通病房(13.35±3.46)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交接患者滞留时间分别为普通病房(3.96±1.45)min、治疗性科室(3.92±1.37)min、重症监护室(4.29±1.23)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等待时间(2.27±1.1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要素和防范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急诊科转运的331例急诊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式;2009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转运的438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实施安全转运护理。结果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所花时间、护理纠纷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转送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加强安全护理,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医患之间产生的护理纠纷,同时也可以缩短转运时间和增加转运满意度。急诊科对患者转运时完全可以推行安全转运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吴灿红 《吉林医学》2015,(4):770-771
目的:探讨移动ICU在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的作用,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确保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382例机械通气患者在院内转运的临床资料,将移动ICU构建前共168例械通气患者设为对照组;将移动ICU构建后共214例械通气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的气管插管移位/脱出、血氧饱和度下降>20%、痰堵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移动ICU转运延续了监护室的环境及管理水平,可降低转运中意外发生率,确保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8.
冯旺黎 《求医问药》2014,(21):81-82
目的:探讨对行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化疗的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3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进行化疗期间,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化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几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行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其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几率,减轻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程度,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运用于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评估上,并与使用前比较,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使用后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明显低于使用前,科室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应用于危重病人转运评估有助于提高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 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 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