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催化燃烧炉Ⅰ型和Ⅱ型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固体催化剂的燃烧过程可以分成三类, 它们为催化燃烧,催化助燃的燃烧和多相-单相连合的燃烧. 在催化燃烧炉Ⅰ型和Ⅱ型中,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随着天然气与空气比的增大燃烧系统的辐射效率降低. 对于所测天然气的成分,此燃烧器可实现无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2.
催化燃烧是一个异相氧化过程,它的优点在于燃烧的排放接近零污染.贫甲烷/空气混和物在镀贵金属催化剂蜂窝状支撑物上的燃烧使多相燃烧的温度足够支持单相燃烧,这使近零污染排放和高稳定共存.燃气与空气之间的比例关系对系统的辐射效率有相当大的影响,通常燃料选择天然气,随着天然气与空气比的增大燃烧系统的辐射效率降低.常规燃烧只存在于理想的燃料空气比中,叫作可燃性界限.催化燃烧无如此严格,且在设计燃烧时几乎无限制.并对其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天然气催化燃烧理论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实践应用.在蜂窝状独石燃烧器和滞止点流动反应器(SPFR)中研究了在稳态条件下甲烷和空气的贫燃料混合物燃烧的污染排放特性.研究表明只有当催化表面温度显著高于普通燃烧的点燃温度时,气相燃料和空气混合物才会被点燃.既然催化反应延伸到了清洁和稳定氧化条件持续的范围,催化反应抑制了气相燃烧是合适的.利用天然气催化燃烧炉作为热源来烘烤食品,同时与普通电烤箱做了一些比较,实验结果为催化燃烧烤箱所烧烤出的食品在嗅觉和味觉上较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催化燃烧炉热效率进行反平衡测试,找出影响热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对各主要因素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用反平衡法测量的催化燃烧炉的热效率值,并与正平衡进行了对比.对热效率反平衡分析也为以后燃烧炉的改进指明了方向,即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排烟温度充分利用烟气的显热和潜热.  相似文献   

5.
以天然气作为热源的催化燃烧炉系统,其核心技术在于采用燃气与空气以最合适的比例混合这种完全预混的方式.催化燃烧炉窑的主要传热方式是热辐射.通过多次的实验并与传统陶器烧制工艺的对比研究,发现催化燃烧炉窑适用于陶器的烧制,烧成的陶器成品表面细腻且充满质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将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烧制的陶器应用于河水的净化过程,得出陶器对河水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并且整个过程中无需添加任何药物,这对今后陶器在净水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催化燃烧炉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贫天然气/空气混合物在催化燃烧炉中的渡贵金属(铂)蜂窝状支撑物横端面上燃烧污染排放物的研究。主要从低污染和高效辐射的角度对催化燃烧的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实验测得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结果分析。和火焰燃烧相比较,贫天然气燃料混合物的催化燃烧,燃烧温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较低。催化燃烧过程可达到近零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7.
利用一套高3m的双流化床煤气化实验系统,以烟煤为燃料进行了气化初步实验研究.烟煤在气化炉中进行热解气化,生成的半焦经下返料器送入燃烧炉进行燃烧,通过高温循环灰携带能量供给气化炉.通过调整气化炉内料层高度改变燃料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影响气化效果,料层高度可以通过气化炉内压差进行监测.烟煤气化达到稳定工况时,燃烧炉和气化炉的温度和压差基本保持稳定.燃气热值为5.53 MJ/m3,尚未达到中热值标准,原因在于实验装置规模较小导致散热损失较大,同时返料器以空气为返料风降低了燃气品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影响催化剂寿命的因素.在常压和温度升到1 150 K范围内的滞止点流动反应器中,在有H2S的情况下,对CH4在镀氧化铝和氧化铈-氧化铝的铂催化剂上的转化率进行实验和模拟.在实验中将浓度为30-100 ppm的H2S气体掺入到N2稀释过的CH4/空气反应物流中后,明显地促进了甲烷的燃烧速率.在催化燃烧Ⅲ型炉中进行了1 100小时的寿命实验.通过测量催化燃烧炉的燃烧表面温度、通道温度和烟气含量等参数,探讨了催化剂的老化后所引起的燃烧表面温度、通道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这将有助于改善催化燃烧炉的实际操作条件,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对催化燃烧Ⅴ型冷凝锅炉催化燃烧及空白独石气相燃烧情况下的烟气排放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强制排烟式燃气热水器的烟气及燃气灶的烟气分布情况做了研究.试验证明燃气热水器排放的烟气及燃气灶的烟气都被明显稀释过,但污染物排放浓度仍然比催化燃烧高,空白独石气相燃烧污染物排放也较高.说明了催化燃烧比普通燃烧的优越性:近零污染及高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双床气化装置可高效利用生物质能源,高燃烧强度燃烧炉可提高双床气化装置效率.由于流化床燃烧炉内易实现半焦高效燃烬和热量平衡,流化床燃烧炉可实现高强度燃烧.本文采用热烟气作为气体介质,应用syamlal-obrien曳力模型对高燃烧强度的流化床燃烧炉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获得流化床燃烧炉内部固相流动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流化床燃烧炉能够实现密相区内物质和能量的快速交换,实现燃料的高效反应,提高燃烧炉强度应主要从底部密相区入手;并且削减稀相区空间也可实现燃烧炉燃烧强度的提升.燃烧炉随着高径比的减少,热载体循环量和燃烧强度都会提升;燃烧炉高度从5 m降到3 m,燃烧强度从942.7 k W/m3增加到1 571.17 kW/m3.  相似文献   

11.
排水系统的效率取决于水泵的效率和管路的效率,管路一般由用户自行设计。合理设计管路的直径是提高排水系统效率的关键,特别是在水泵选定后。在阐述排水系统的效率和水泵效率及管路效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管路设计的原则,并提出了高效管路管径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双重结构的能源利用效率新指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到2020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达到20元/kg标准煤巨大挑战为出发点,立足于双重结构,创建了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它不仅包含了能源经济总量的信息,还包含了双重结构的变化.常规能源利用效率与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计算对比表明: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并没有达到充分的良性互动作用,而是尚有许多浪费和阻碍在里面.同时也认识到双重结构的主要调整因素应落足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煤和经济产业结构中的第二产业.最后,给出了分析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效率与公平:城市房屋拆迁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房屋拆迁问题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还涉及到效率与公正的平衡.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是否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人们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文中将对此展开必要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涉及房屋拆迁中如何维护效率与公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费用效率法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分析了费用效率法在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评价中应用的特点,指出.效率法是控制工程寿命周期成本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析提高锅炉热效率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锅炉运行中影响热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以哈锅1025/17.45-YM28型锅炉为例,提出了运行调整方向和优化措施,经实践证明锅炉热效率得以提高,达到了节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对单螺杆压缩机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 ,并根据螺杆和星轮间隙泄漏的特点 ,采用可压缩流体在渐缩喷管中流动模型来模拟气体的泄漏过程 ,提出了单螺杆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和绝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评价筛分工艺效果现状的分析,指出综合评定指标η_s对评价近似筛分工艺效果所具有的局限性,同时也分析了可能偏差E_p作为主要评定指标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文中首次提出概全效率E_c及其计算公式,并结合理论分析和数据对比,指出E_c可用于评价近似筛分。  相似文献   

18.
主要分析了一次风率、风室压力、省煤器入口氧量等因素对33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效率的影响,以及钙硫摩尔比和炉膛温度对锅炉脱硫效率的影响。通过优化调整试验得到的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对锅炉一次风率、风室压力、省煤器入口氧量、钙硫摩尔比和炉膛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从3.77%最低降至1.829%,锅炉热效率由试验前89.99%提高到试验后的91.947%,提高了1.957%,运行经济性明显提高。实验表明提高钙硫摩尔比可以显著提高脱硫效率,本次试验石灰石最佳脱硫温度在869℃左右。  相似文献   

19.
高产高效矿井经济效益与效率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HP方法提出了综合评价高产高效矿井经济效益与效率的定量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同时考虑了多种因素,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因此,比以前的评价方法更为合理.作为应用,对我国十四个代表性高产高效矿井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电旋风除尘是将高压静电除尘与旋风除尘相结合的新型除尘技术.本文研究了供电方式对电旋风除尘器除尘性能影响,测定了在相同入口风速、基础工作电压、入口粉尘浓度情况下,脉冲供电与直流供电方式下电旋风除尘器的总除尘效率及分级除尘效率.结果表明脉冲供电有效地提高电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特别是对于粒径小于1μm的粉尘, 脉冲供电与直流供电相比,电旋风除尘器的分级除尘效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