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中学环境教育中的自然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人通过中学生物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认为,中学生的环境教育的最根本的目标是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教会学生关心自然,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有什么样的自然观作为指导,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态度是不一样的,直接影响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如何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中学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十分必要。我认为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的自然观,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正确认识生物…  相似文献   

3.
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面临着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世人的共识。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从而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除了要求人们从技术、经济和管理等方面作出应变的措施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变革,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自然的行动。为此,我们认为应在环境教育中逐步实现以下几方面理念的转变。   第一,变人类沙文主义的价值观为承认自然的价值、尊重生态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从自然界而来,并必须不断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的意识及其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加速了人认识…  相似文献   

4.
袁祖社 《环境教育》2002,1(3):19-22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并不等于否认自然具有价值。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价值的主体只能是人。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当今,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的能力和范围愈来愈深广。为经济发展需要而施予自然界压力所造成的后果,又使人们认识到深入探索自然规律、保护和拯救自然遗产的必要,推动着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形成生物群落空间分部的异质性,使这项事业更显示出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思考的一个哲学基本问题。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答案有两个,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天人分裂",这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自然观。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体要求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再造自然。工匠精神与生态意识相关,工匠精神蕴含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道德选择对人们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具有指导作用,环境教育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中学生的道德选择范围之中,使他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和人类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生长的树种,就群体和景观而言,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自古以来,人们观赏大自然风光,欣赏自然野景,对大自然的美赞不绝口。常言道,有山、有水、有树才成景。树木在风景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大自然是美的。千百年来,人们把大自然的美,缩小到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而且尽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期导读     
《绿叶》2018,(9)
正自然界中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形成了错综复杂而联系有机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把文明的进程长期滞留于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以巨大的环境与资源成本获得了社会物质文明的长足发展,在人们陶醉于丰饶的物质享受时,却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不堪重负。正是来自于对自身生存与健康的压力,人们才开始对既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反思与警觉,从而开启了生态文  相似文献   

10.
蒋劲松 《绿叶》2014,(2):45-48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重要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对动物的态度是人对自然态度的一个缩影。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强化,我们不仅需要整合各界动物保护力量,更需要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以及我们为什么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1.
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修复孩子们与自然界之间断裂的纽带,成为比知识更重要的环境教育。孩子们怎样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我们的家庭、城市乃至社会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国外环境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化进程和环境质量衰退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发展工业往往伴随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成文的思维定式。90年代以来,人们或许受自然界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启发开始构思和模拟工业生产生态化的基本框架,并取得意想不到的初步成果。工业生产可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工业生产最基本的需要是能量,自然界生态系统最基本地需要是营养物质。大自然通过吸收阳光,哺育各种植物成长,然后到达不同的营养级水平,最终又分解返回大自然。实际上,工业能量和自然界营养物质处于类似的自然循环过程。如财用这种生态模式指导…  相似文献   

13.
桑景拴 《环境教育》2010,(10):55-55
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自然。人类必须摆正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同自然万物和谐地共处,才会得到自然界的长期哺育和呵护。对于草原鼠害之类的生态灾害事件,运用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措施和手段,都只能是治标而不能治本。  相似文献   

14.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存在于地球之上,我们所依赖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崩溃了,那么和谐社会是不可能建立的。我们通常讲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全世界的共识是两大主线,即两大核心内容。第一,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肯定  相似文献   

15.
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导致人们把开采演化成为掠夺,严重打乱了生态系统的有机循环,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是目前威胁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本的对待自然界的生态伦理观。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对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探索,甚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探讨。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东方的伦理思想、宗教、哲学中包含有大量有关生态的伦理、哲学思想,其中尤其以道家、道教为甚。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环境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内容环境教育是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战略措施之一,也是提高全民环境素质,开展环境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环境教育与其它形式的教育有类似之处,但也存有差异,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综合性。当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不能仅仅归结为自然界本身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发现,人类对自然界的行为和态度上的偏颇,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因此开展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对自然客体本身的认识,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规律性的把握,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环境教…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还自然以自然如果看到一只小鸟被一条蛇死死缠住做垂死挣扎时,我想您一定和我一样,为了救那只小鸟把蛇轧死吧?但是一位生物学家说“:不要管它,大自然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不管是蛇吃鸟,还是蛇吃青蛙,这其实都是自然界最为普遍的生物链,是最为客观的一种方式存在。自然界有其自身调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无情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一个村庄、部落,随时都可能被自然界所吐噬。近几年发生的海啸、非典、酸雨、禽流感等也证明了这一点。而要想避免自然灾害,只有善待自然。自然界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环境资源无代价的旧观念,使人们为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不惜血本。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只通过经济增长体现政绩或牟取利润,从不关心资源与环境本身的状况和承载能力,长此下去,经济指标看  相似文献   

19.
观赏石是指在自然界中天然产出的各种具有观赏、收藏和科学价值的石质艺术品。凡自然界矿物晶体、古生物化石、造型岩石、纹理岩石、事件石、纪念石、盆景石等都可称为观赏石。按地学规律在自然界中产生、分布和赋存,观赏石是一种地矿新资源;按美学规律评价鉴赏,它则是一种自然雕饰形成的永恒艺术品。研究观赏石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是一支介于地学与美学间的新兴边缘学科。1观赏石的历史和现状古代,我国称观赏石为石玩、供石等,它起于秦汉,感于唐宋明清各朝,历代文人雅士多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现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观…  相似文献   

20.
技术是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技术是人们用来向自然界索取的手段,在未破坏自然界本身的调节机制以前,即在大自然环境容量的允许范围以内时,大自然是显得很慷慨的,你索取的本领越大,大自然就给你越多。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企图用最小的消耗获得各自最大的所需。但是,长期超负荷的索取,特别是许多竭泽而渔的现代技术,把人类置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即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个威胁人类本身生存的恶劣环境。一、技术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