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爱华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1):1526-1526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一种良性子宫疾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已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妇产科门诊对8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现对其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表达的影响。方法 60例子宫腺肌病病人分为对照组及米非司酮5 mg治疗组1、0 mg治疗组和25 mg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4组病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中caspase 3表达。结果米非司酮治疗组病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caspase 3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Hc=27.42、26.26,q=6.23~8.52,P〈0.05)。10 mg与25 mg治疗组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织caspase 3阳性表达率与5 mg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q=3.77~5.44,P〈0.05)。结论服用米非司酮后,病人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caspase 3的表达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可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  相似文献   

3.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良性浸润性生长的结果[1],临床上均按子宫内膜异位症处理,但许多药物效果不确切。我们应用高效孕激素普维拉片剂周期性给药方案治疗子宫增大如孕8周以内腺肌病病人,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8年我院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对2000年10月-2002年11月行子宫内膜电切手术的2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随访。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手术前后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和MVD的变化。10例腺肌病患者的手术中子宫内膜为术前实验组;7例腺肌病患者于TCRE术后6-18个月取内膜为术后实验组;8例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腺肌病之子宫内膜其VEGF、KDR的表达及MVD明显降低,与术前子宫内膜的表达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手术后6个月行再次电切的腺肌病内膜间质微血管较为密集,管径比较小;VEGF及KDR表达也较强,腺体染色较深。结论子宫内膜电切手术对腺肌病子宫内膜的VEGF、KDR的表达及MVD呈下降调节;TCRE术后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和MVD下降可能与手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未破裂型宫外孕11例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米非司酮化学结构为19甲类固醇,是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新型孕酮受体桔抗剂,它取代体内孕酮与孕酮受体相结合,从而抑制孕酮的活性,引起蜕膜和绒毛变性,导致出血和体内血HCG水平急剧下降,继而卵巢黄体溶解,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随之下降。它除了能有效地终止早孕外,在人类生殖的诸多环节也能发挥其抗孕激素的作用。故米非司酮具有抗旱孕、引产、促宫颈成熟、调节月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避孕等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早孕药物流产、中期妊娠引产。本研究旨在探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未破裂型宫外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l病…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病灶部位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各亚型的表达,探讨子宫腺肌病在妊娠期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病灶部位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各亚型的表达,探讨子宫腺肌病在妊娠期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患者癌抗原125(CA125)水平和子宫内膜细胞增生相关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子宫腺肌病受子宫内膜增殖能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0例经手术切除子宫病例纳入研究,包括38例子宫肌瘤,32例子宫腺肌病。检测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患者CA125和ki67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内膜中的表达,比较增生期病例与分泌期病例、在位内膜腺体与异位内膜腺体的CA125水平和ki67表达强度。结果与肌瘤组相比,腺肌病组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两组患者血清CA125在增生期和分泌期的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74;P=0.811)。对腺肌病组和肌瘤组内膜的血清CA125水平表达,以及腺肌病组在位内膜腺上皮与异位内膜腺上皮的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周期性改变(P0.05)。与分泌期相比,两组患者增生期内在位内膜腺体ki67表达强度明显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其中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表达ki67变化未表现出周期化;与自身在位内膜相比,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体分泌期内表达ki67明显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肌瘤组患者和腺肌病组患者子宫内膜ki67的表达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肌病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比肌瘤组患者高;腺肌病异位内膜ki67表达增多明显增强且程度较在位内膜高,即子宫肌层受子宫内膜入侵后,增殖能力增强,在疾病的发展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腺肌病及巧克力囊肿(简称巧囊)内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二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子宫腺肌病及巧囊在在位、异位内膜中芳香酶P450表达。结果:正常内膜不表达芳香化酶P450,芳香化酶P450在子宫腺肌病及巧囊中均强表达,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在位内膜中分泌期芳香酶P450表达无异位内膜组织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巧囊患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位内膜分泌期比增生期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病与巧囊相比,巧囊患者的在位内膜分泌期芳香酶P450表达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在位的内膜组织,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450arom在子宫内膜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和巧囊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二者又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服用米非司酮3个月(12.5mg/d)后作为治疗组,选30例未服用米非司酮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女性作为对照组,均抽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L-10和IFN-γ水平。结果:血清IL-10水平:观察组(235.13±71.36)pg/mL显著高于治疗组(149.61±58.26)pg/mL和对照组(92.54±66.72)pg/mL(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FN-γ水平:观察组(183.32±108.56)pg/mL明显低于治疗组(282.57±81.75)pg/mL和对照组(307.26±112.62)pg/mL(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非司酮降低子宫腺肌病患者IL-10,升高IFN-γ水平,可能是其治疗子宫腺肌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的一种。近年来的报道显示,腺肌病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已成为妇科常见病之一。现就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芳香化酶(aromatase,Arom)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子宫腺肌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手术切除子宫患者80例,其中子宫腺肌病者40例(腺肌病组),宫颈癌前病变但子宫内膜正常者40例(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DM在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腺肌病在位内膜、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病组在位内膜ADM的表达,分泌期较增生期增强,P<0.05。无论是增生期还是分泌期,腺肌病组腺肌病病灶内ADM的表达较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子宫内膜的表达增强,P<0.01;无论是增生期还是分泌期,腺肌病组在位内膜ADM的表达较对照组子宫内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M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呈高表达,提示局部血供丰富和新生血管形成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及临床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IK3CA突变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对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为寻找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靶点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例,分别收集48例病例组患者的卵巢异位病灶组织以及40例对照组的正常内膜组织,采用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PIK3CA突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IK3CA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及定位,采用RT-qPCR检测PIK3CA和孕激素受体m RNA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转染PIK3CA野生型和突变型腺病毒子宫内膜上皮细胞PIK3CA、Akt、p-Akt蛋白水平。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存在PIK3CA突变,且定位于上皮细胞,而正常内膜组织未发生该突变;与正常内膜相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上皮组织PIK3CA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孕激素受体表达及其mRNA表达均减少(均P<0.001),且PIK3CA阳性组孕激素受体减少明显(均P<0.001);子宫内膜上皮细胞PIK3CA突变和过表达均可下调孕激素受体的表达,突变组下调作用更明显(均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KK1在不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DKK1在子宫内膜癌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比较DKK1表达水平在不同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子宫内膜癌组织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KK1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癌腺上皮上,基质中少量表达.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雌或孕激素受体阳性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K1蛋白表达水平与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分期无关(P>0.05).结论 DKK1在雌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类分娩动因的研究仍是近年来学者们孜孜不倦探讨的课题。自1967年Jensen等在乳腺癌细胞浆内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R),1973年Terenius等在乳腺癌细胞浆内又发现了孕激素受体(PR)以来,ER,PR水平的检测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70年代以来,雌,孕激素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妇科肿瘤的检测和预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水平的检测也多见文献报道。但对妊娠期子宫肌组织雌,孕激素水平与分娩发动关系的研究报道却较少见,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否通过其相应受体含量的变化而与分娩发动有关亦未明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c-myc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探讨c-myc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比较凋亡调节基因c-myc在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40例)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实验组,40例)中的表达差异(标本均取自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吉林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日联谊医院妇科患者)。结果 c-myc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中,在实验组异位、在位内膜中c-myc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有所增强,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 c-myc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表达增强,可能利于异位内膜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选择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孕激素水平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219-122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8例,均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PRL、E2及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子宫大小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可明显改善子宫腺肌病激素水平,方法有效,且短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将收治的9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2014年2月~2015年9月期间 )远程随机化分组,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选择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过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孕激素水平和总有效率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P < 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后,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运用。  相似文献   

20.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侵入子宫肌层,以往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和“外在”或主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存在。子宫内膜可以两种形式侵入子宫肌壁层,即弥漫型和局限型。前者为异位内膜侵入整个子宫的肌壁内,后者为异位内膜仅侵入部分肌壁,与周围正常组织无分界(可与子宫肌瘤鉴别)。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的经产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