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在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0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3~79岁,平均(57.2±15.5)岁;根据患者体征与影...  相似文献   

2.
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月采取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51~80岁,平均67.3岁。术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确定减压及融合节段,均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选择性融合,使融合节段少于减压节段。对于术前计划保留活动度的节段仅行单侧或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临床疗效采用JOA、VAS及ODI评估方法评定。随访拍摄腰椎动态X线片及腰椎MRI,观察单纯减压未行融合节段腰椎稳定性及融合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27例患者共减压56个节段,固定29个节段。随访14~84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1.4±2.8分提高到21.1±4.4分(P<0.01);ODI评分由术前平均65.0%±22.1%改善至23.0%±10.7%(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0±2.3分改善至2.3±1.8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7.9±1.6分改善至2.9±2.2分(P<0.01)。27例患者中26例对术后疗效满意。动态X线片检查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MRI复查未见需再次手术干预的相邻节段退变。结论:应用长节段减压短节段融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在保留更多运动节段的同时未影响腰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多节段滑脱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9 月,采用后路彻底减压、复位、椎弓根内螺钉固定360°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5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8例;年龄38-75岁,平均56.6岁.滑脱均为退行性变化引起,类型有:前滑脱12例,后滑脱2例,混合滑脱11例.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根据 Lenke 标准评价脊柱植骨融合情况,根据 Henderson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25例患者均获得完全 复位.植骨融合结果:Lenke A级23例,B级2例;临床疗效Henderson评价结果:优16例,良6例,可 3例.结论 多节段腰椎退变滑脱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与单节段腰椎滑脱不尽相同,后路彻底减压, 适度复位,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椎间融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多节段滑脱复位时应根据滑脱的类型选择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节段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性性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诊节段减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共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6岁,平均63岁,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其中35例仅有腰椎退行性改变,5例有脊柱侧弯改变,5例1-3度滑脱。两个节段狭窄者31例,其中腰。节段11例,腰,骶.节段20例。三个节段狭窄者14例,为腰3-骶1节段,均采用节段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疗效评定采用北美脊柱外科学会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Modified Oswestry Low Back Pain Disability Questionaire Index,MODI),从腰腿痛,生活自理,行走和举重物等10个方面评估患者腰椎的ODI分数,计算方法:改善率=(1-术后ODI分数/术前ODI分数)×100%。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24%为差。术后15个月随访30例,其中28例改善率为59-89%,疗效优良率为93.3%;术后30个月随访15例,其中14例改善率为53-92%。优良率为93.3%。结论对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及少数不严重的发育性椎管狭窄,根据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采用多节段有限椎管减压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2007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患者342例,男174例,女168例;平均年龄69.2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8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症55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行性侧凸12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节段224例,行神经根阻滞术确定责任节段118例。行单节段减压手术95例,双节段减压手术212例,3节段减压手术35例。术前对患者下肢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进行神经传导检测,对下肢肌肉和腰骶部椎旁肌进行针电极EMG检测,对比目鱼肌进行H反射检测。所检测肌肉的针电极EMG出现失神经电位即纤颤电位、正锐波及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CRD)时,提示有神经损害;神经传导检测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异常标准:MCV40m/s,SCV39m/s;患侧H反射消失或双侧潜伏期差值1.5ms,提示存在S1神经根病变损害可能。EMG检测的灵敏度=EMG检测结果阳性与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特异性=EMG检测结果阴性与未手术减压吻合的节段数/EMG检测所有节段中未手术减压的节段总数。结果 :针电极EMG部分,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87.2%;CRD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8.7%,特异性为100%;宽大和多相的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判定责任节段的灵敏度为92.2%,特异性为18.2%。神经传导检测部分,342例患者中,89例患者胫神经、101例患者腓总神经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幅值降低,其中45例患者(病程3年)在趾短伸肌记录不到CMAP,但在胫前肌可记录到低幅值、速度正常的CMAP;所有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腓浅神经和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正常。217例患者H反射消失,54例患者H反射潜伏期较健侧延长1.5ms。结论:CRD、正锐波和纤颤电位对诊断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责任节段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而MUP对责任节段的诊断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6.
相邻节段退行性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相邻节段退变是自然过程还是融合相关的现象。方法随机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骨科2003-01—2008-01诊治的251例行腰椎单节段(L2、3、L3、4、L4、5)后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随访104例,平均随访时间59.3个月(48-86个月)。分为A、B 2组,A组融合相邻节段,B组融合非相邻节段。并根据年龄划分〉50岁与50岁60例,相邻节段与非相邻节段共240个,39个(16.3%)节段退变;50岁与〈50岁2组节段退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融合可能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但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与非相邻节段退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自然过程对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比融合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融合手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相关因素。方法自2011-09-2014-09,共纳入28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腰椎融合手术,术后随访37-60个月。依据其术后是否发生ASD,将其分为ASD组23例和非ASD组264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进行椎板切除、是否行悬浮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再术前是否存在退变等相关数据。将上述数据作为自变量,并将ASD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进行与ASD相关的组间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方式、术前邻近节段有椎间盘退变,均与之关系密切;而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式为PLIF、术前有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均是术后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结论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年龄在60岁以上、采用PLIF术式、术前邻近节段有退变者,其术后发生ASD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9月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组(A组)和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组(B组),其中A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1.2±5.6)岁;B组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4±5.2)岁。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改善情况、腰椎总活动度、近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6.7个月。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置物失败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术前(8.50±0.76)°,末次随访(3.45±0.4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动态固定节段的近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术前(7.62±0.50)°,末次随访(7.87±0.62)°,无统计学差异;B组近端临近节段活动度术前(8.20±1.13)°,末次随访(8.90±1.03)°,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总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联合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明确,能够维持一定的脊柱生物学功能,并能避免相邻节段退变的进展,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融合联合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8月—2019年3月采用融合联合动态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6例。观察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螺钉置入位置准确,无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医源性损伤。手术节段L_(3-5)31例,其中26例融合L_(4/5),5例融合L_(3/4);L_4~S_125例,其中21例融合L_(4/5),4例融合L_5S_1。随访(23.23±7.34)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大(P<0.05),而节段ROM消失;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无变化(P>0.05),ROM显著减小(P<0.05)。所有患者无内置物松动、移位。[结论] 融合联合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正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并探讨腰椎结核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数据以及对基层医院进行指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3-12收治的96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男46例,女50例;年龄18~67岁,平均(38.2±3.6)岁。病变累及1~7个节段,其中连续性多节段病变94例,跳跃节段病变2例。  相似文献   

11.
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椎板或节段椎板开窗减压并固定.其中固定2节段27例,3节段9例,4节段2例。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腰腿痛采用VAS评分,椎间融合分别采用X线平片与二维重组CT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早期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28.9%)。平均随访31个月.临床功能JOA评分由术前13.44&#177;2.94分增加到术后23.39&#177;3.88分(P〈0.01),腰痛VAS评分由术前8.03&#177;1.89分改善至术后3.08&#177;3.33分(P〈0.01),腿痛VAS评分由术前9.28&#177;2.39分降到术后1.65&#177;2.69分(P〈0.01)。X线平片评估示37例为不确切性骨融合.1例为假关节形成:12例二维重组CT评估示骨融合7例,不确切性骨融合5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相对适应证的前提下.多节段节段内固定能够促进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术后早期康复.减少术后慢性腰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Topping-off技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选取84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临床路径进行手术设计,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Top-ping-off 手术治疗组42例(改良Topping-off组)及多节段全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ASD)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自2002-01—2008-05行腰椎后路手术的4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中远期随访,分析性别、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椎板切除、悬浮固定对ASD再手术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492例均获得随访48~136个月,平均84.2个月。24例出现ASD,需再次手术,ASD发生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融合术式对ASD再手术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2)、融合术式(P=0.021)是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及PLIF术后患者更易发生ASD,临床医师在选择首次融合术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正多节段颈椎病临床上并不少见。对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目前手术方式较多,但缺乏统一认识~([1]),现将我科近年来治疗25多节段颈椎病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8-72岁,平均(58.±2.3)岁;病变部位:C_3-C_6:11例;C_4-C_7 13例;C_3-C_7 1例。病程3-36月。1.2手术方式对2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方法治疗12例。麻  相似文献   

15.
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51~72岁,平均65.0岁。病变节段:L3,4、L4,5、L5S17例,L2,3、L3,4、L4,5、L5S13例,L3,4、L4,51例,L4,5、L5S12例。手术方法:椎管减压、Bioflex系统固定、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选择椎体间融合或不融合。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椎间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经12~26个月随访,平均19.5个月。手术时间90~240min,平均183.4min,术中出血量400~1220ml,平均610.2ml。术前VAS为(7.8±1.3)分,术后为(2.3±0.9)分,末次随访为(2.1±0.8)分;术前ODI为(60.50±4.40)%,术后为(17.80±2.10)%,末次随访为(16.20±2.40)%。与术前比较,术后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ROM:整个腰椎和非融合节段活动度明显减低,邻近节段略增加。融合节段融合率95.0%(19/20)。结论:Bioflex系统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远期效果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9年6月,对146例腰椎滑脱者行腰椎管扩大开窗减压或全椎板切除减压、短节段或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年龄22~73岁,平均53岁。椎弓峡部裂型腰椎滑脱11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34例。短节段固定72例,长节段固定74例。[结果]13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14年,平均6.5年,优74例,良41例,中13例,差6例,优良率85.8%。短节段固定有8例13枚螺钉发生断裂,而长节段固定较牢固。[结论]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各有优缺点,应该根据患者腰椎滑脱的类型、程度、病程长短、是否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不稳等情况综合分析,再选择是用短节段还是用长节段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平均66.8±8.7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远期并发症: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4.6%)患者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2例(2.9%)患者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3例(4.3%,深部2例,表浅1例);脑脊液漏2例(2.9%);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1例(1.4%);硬膜外血肿1例(1.4%);远期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10例(14.5%),3例再次手术(4.3%);内固定失败2例(2.9%,连接棒脱落1例,螺钉松动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远期并发症与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的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P0.05),远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的影响,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和术前腰椎前凸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Waveflex内固定系统联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采用Waveflex内固定系统联合PLIF治疗的25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测量腰椎前凸角(LA)、动态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DSH)、椎间孔高度(HIF)。结果 25例获得随访8~29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末次随访时LA、DSH、HIF优于术前,但末次随访与术后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aveflex内固定系统联合PLIF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维持脊柱稳定性,保留一定腰椎活动度,延缓融合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统计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患病率,评价CT重建对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因腰椎峡部裂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所有患者(312例),男147例(占47%),女165例(占53%);年龄12~76岁,平均44岁.对所有病例行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双斜位X线片和腰椎CT检查,统计入院手术患者中腰椎多节段峡部裂的患病率和患病节段,总结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腰椎峡部裂手术病例中共发现多节段峡部裂患者9例,占患者总人数的2.9%,男5例,女4例;年龄21~51岁,平均39岁.腰椎峡部裂节段分布,8例为L4、L5双侧峡部裂,1例为L4右侧峡部裂、L5双侧峡部裂同时合并L4左侧椎弓根基底处不连续和腰椎不稳定.9例患者中有3例可以通过腰椎正、侧位和双斜位X线获得正确的初步诊断,全部患者可以通过腰椎CT矢状位和峡部重建确诊.在CT峡部重建片可以观察腰椎峡部骨缺损的具体形态,及其周围骨赘、骨痂、纤维组织增生的情况;当单侧峡部裂时,能观察到健侧椎板反应性硬化的表现.结论 腰椎多节段峡部裂并不罕见,占全部手术病例的2.9%,受累节段均为L4、L5.腰椎CT矢状位和峡部重建能更有效地观察峡部裂的形态,以减少漏诊并指导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胸腰段椎体多节段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巧华  吴国正  龙超 《中国骨伤》2006,19(6):370-370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是指多于一个节段,并且骨折节段被正常节段分隔.随着CR、CT、MR等设备的普及和诊断技术的提高,该骨折诊出率明显增加,该骨折若处理不当极易导致继发性的脊髓损伤.自2002年2月-2004年1月共收治多节段胸、腰椎骨折46例,其中手术治疗38例,灵活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