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RA)采用清热除湿方联合雷公藤多苷治疗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125例RA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2例接受雷公藤多苷等西药治疗,研究组63例加用清热除湿方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清热除湿方能够显著降低湿热痹证RA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总有效率及药物安全性均优于雷公藤多苷,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就诊期间以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的临床功效。方法:100例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于2021年4月—2022年10月就诊,单双号划分,参比组行常规方式治疗,增加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研究组,对比疗效。结果:研究组采取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后,病证反应改善较参比组显著(P<0.05),炎症因子水平研究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参比组(P<0.05),研究组预后复发率低(P<0.05)。结论:予以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蠲痹熏洗方辅助治疗,利于疾病症状反应缓解,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祛痹汤内服及熏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对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压积(PCT)、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给予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48例给予祛痹汤内服及熏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和晨僵持续时间,检测2组治疗前后ESR、PCT、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ESR、PCT、TNF-α、IL-6和IL-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祛痹汤内服及熏洗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能明显下调ESR、PCT及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通痹合剂2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通痹合剂2号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双模拟的方法,将60例RA患者分为通痹合剂2号方治疗组(40例),甲氨喋呤(MTX)联用来氟米特(LEF)对照组(20例),治疗3个月,观察DAS-28积分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DAS-28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具体的功能改善方面(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痹合剂2号方对活动期RA具有改善关节功能及降低活动期炎症指标的作用,具有抗炎镇痛、缓解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永康  颉敏琴  宋仙芝 《新中医》2017,49(10):69-7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甲氨蝶呤片、白芍总苷胶囊、萘普生缓释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麻杏薏甘汤口服配合热痹洗方熏洗治疗。2组疗程均为3月。对2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关节晨僵时间、关节功能分级等症状、体征,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关节晨僵时间较治疗前缩短,关节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DAS28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研究组3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麻杏薏甘汤合热痹洗方联合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类风湿关节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蠲痹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外洗方2号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湿痹阻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8例RA寒湿痹阻证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44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疼痛剧烈时采取美洛昔康片内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洗方2号熏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和关节主要指标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72.72%,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143,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关节主要临床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ESR、RF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取中药外洗方2号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RA寒湿痹阻型可明显降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改善关节临床症状,降低ESR、RF和CRP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口服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熏洗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单纯西药甲氨蝶吟片口服对照治疗和单纯中药腰腿痹通胶囊口服对照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IL-6水平检测,并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三组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中药熏洗治疗组下降明显,且接近常值水平,与西药及中药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可降低组织白介素-6的生成和释放,患者血清IL-6明显降低说明本研究通过下调IL-6表达水平而起到抗炎作用,这可能是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对RA可能存在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风湿病科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所用健脾中药对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探讨从脾论治RA的科学性。方法整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7.0和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Aprior模块分析健脾中药对患者免疫炎症的影响。结果湿热痹阻型RA患者所用健脾中药频次80%以上有茯苓、薏苡仁、陈皮,茯苓、薏苡仁、陈皮与RF、ESR、SOD、CCP-AB等指标存在明显关联关系,其中薏苡仁与各指标关联置信度居高,且和祛风除湿药、清热解毒药合用与各指标关联置信度提高,对照组治疗后RF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RF、Hs-CRP、ESR、CCP-AB、PLT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SOD明显升高,治疗组治疗后RF、Hs-CRP、ESR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薏苡仁等健脾中药可有效调节湿热痹阻型RA患者免疫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辨证施治合理组方亦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口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中药熏洗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口服观察治疗、单纯西药甲氨蝶吟片口服对照治疗和单纯中药腰腿痹通胶囊口服对照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中药熏洗治疗组显效率70.0%,总有效率为97.5%;西药对照组显效率30.0%,总有效率为75.0%;中药对照组显效率37.5%,总有效率为80.0%。三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中药熏洗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以及中药熏洗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八角枫根煎液熏洗配合腰腿痹通胶囊口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1.
《光明中医》2021,36(7)
目的分析竹圈姜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则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竹圈姜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关节症状(晨僵时间、关节肿痛)、数字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的晨僵时间、关节肿痛、VA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而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而且研究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口腔溃疡、过敏性皮疹、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竹圈姜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但能对其关节症状进行显著改善,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安全无不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豨灵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庆大学附属涪陵医院2021年8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00例,根据身份证末位数字单双情况分组,研究组102例,对照组98例,两组均采取中药浴足治疗,研究组同时采取豨灵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同时采取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关节肿胀数与压痛数、视觉模拟量表(VA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肿胀数、压痛数、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水平、SDAI、CDA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取豨灵通络方联合甲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风寒湿痹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8年8月治疗的风寒湿痹型类R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IgG)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和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评价表(DAS-2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ESR、RF、CRP、IgG水平、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度、屈伸不利、关节怕冷、关节发热)、DAS-2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较之对照组,观察组ESR、RF、CRP、各项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均明显更低(P 0.05)。结论:采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RA,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临床指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评价中药祛瘀通痹方熏洗联合通络祛痛膏外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KOA患者84例,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膏药组、熏洗组、治疗组,每组28例。膏药组予疼痛部位外用通络祛痛膏治疗,熏洗组予中药祛瘀通痹方熏洗治疗,治疗组予外用通络祛痛膏联合祛瘀通痹方熏洗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14 d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和骨关节炎评分指数(WOMAC),评价3组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治疗14 d后,VAS评分及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膏药组与熏洗组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膏药组和熏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络祛痛膏与祛瘀通痹方联合应用能有效缓解局部疼痛,改善患侧膝关节的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通络祛痛膏或祛瘀通痹方熏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甲氨蝶呤片10 mg/次,口服,1次/周;观察组同时服用热痹方1剂/d,口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20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晨僵持续时间、VAS评分、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指数、肿胀指数、晨僵时间、VAS评分、RF、CRP、ESR、CCP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痹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湿热痹阻型RA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萆薢除痹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痛风湿热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萆薢除痹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受限评分及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尿酸(UA)、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2组治疗后关节压痛、肿胀、活动受限评分及ESR、CRP、UA、IL-1β、IL-8、TNF-α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7%(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27/40)(P<0.05)。结论萆薢除痹汤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痛风湿热痹阻证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联合西药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5例给予西药单用治疗,观察组7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文版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MMP-3及TIMP-1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畏恶风寒及晨僵积分和CRP、ESR、RF及MMP-3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SF-36评分和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祛邪止痛方内服外洗联合西药治疗活动期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缓解受累关节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有助于调节关节腔内MMP-3和TIMP-1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湿热痹清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治疗组予以湿热痹清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AQ评分、DAS-28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除不适指数与ESR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痹清丸可有效改善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湿热蒸盛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4月于本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使用中药熏洗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联合组治疗后体温恢复时间、口腔溃疡恢复时间、手足皮疹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联合组治疗后相比对照组IL-6、CRP、TNF-α水平明显降低,IgM、IgG、IgA水平明显升高(P0.05);联合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0%,与对照组的6.5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联合中药熏洗治疗湿热蒸盛型小儿手足口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加快患儿恢复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清痹方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RA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2组均予MTX 7.5~15 mg口服,每周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清痹方。2组疗程均为12周,并于治疗后进行综合疗效评定及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晨僵时间、关节疼痛度、关节压痛度、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度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痹方联合MTX治疗RA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