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铈盐转化膜耐蚀性能不足。采用由氟硅酸盐、氟钛酸铵双组分封闭液对镀锌钢铈盐转化膜进行了封闭处理,优选了封闭液的最佳含量及封闭工艺条件。分别采用BM-4XC金相显微镜、FEI-Quanta600环境扫描电镜、INCA能谱仪分析了铈盐转化膜封闭前后的形貌、结构与成分;依据ASTM1B17标准进行了中性盐雾腐蚀,采用PARSTAT227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其在3.5%NaCl溶液中的极化曲线和腐蚀形貌。结果表明:镀锌钢铈盐转化膜封闭后成分从5.80%P,1.96%Fe,64.84%Zn,2.94%Ce和24.46%O变为7.34%P,55.26%Zn,3.67%Ce,33.07%O,0.19%Si和0.47%Ti;腐蚀电位负移30 m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1.4%;封闭前中性盐雾时间为10 h,封闭后为72 h,耐蚀性能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热浸镀锌层偏钒酸盐转化膜成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乔瑜  左茜 《表面技术》2010,39(4):69-72
为了获得可提高热浸镀锌层耐蚀性能、对环境污染小的转化膜工艺,采用无毒偏钒酸盐对热浸镀锌层进行钝化,研究了转化液组成、pH值、钝化处理温度及时间对钝化成膜及膜层耐蚀性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NaVO35 g/L,pH值为1.3,处理温度为室温(25~30℃),处理时间10~30 min。通过中性盐雾(NSS)试验、附着力测试和电化学极化测试考察膜层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可获得耐蚀性明显高于纯锌层的优良转化膜,且其附着力好,结合牢固。  相似文献   

3.
董丽惠  王华  李琳 《表面技术》2024,53(4):34-45
目的 改善钒酸盐转化膜表面形貌,提高单一钒酸盐转化膜的耐蚀性能。方法 使用偏钒酸盐和硅烷通过两步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钒/硅烷复合转化膜,比较不同硅烷制备的复合膜的耐蚀性能,从而确定使用硅烷的种类,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观察转化膜的微观形貌并分析转化膜的组成和结构,通过交流阻抗测试(EIS)、Tafel极化曲线测试和全浸腐蚀实验评价转化膜的耐蚀性能,并采用划格实验和接触角测试评价转化膜的结合力和疏水性。结果 确定使用BTEPST(双-[3-(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作为成膜组分,使用偏钒酸钠和BTESPT在镁合金表面成功制备钒/BTESPT复合膜,复合膜表面均匀平整,致密无裂纹,与基体结合力好,具有疏水性,该复合膜的组成元素为Mg、V、C、O、Si和S,且元素分布较均匀,膜层是包含Si—O—S、Si—O—Mg、Si—O—V等共价键的交联结构。交流阻抗测试结果显示,钒/BTESPT复合转化膜的膜层电阻为1.17×105?·cm2,电荷转移电阻为1.076×1...  相似文献   

4.
考察不同磷化液温度对Mg-Li-Ca合金表面锌钙磷酸盐转化膜质量和耐蚀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能谱仪、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转化膜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和物相,采用析氢腐蚀实验和动电位电化学技术以及电化学阻抗研究磷化液温度对 Mg-Li-Ca 合金表面磷酸盐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温度低于45℃时,膜层主要由Zn和ZnO组成,而当温度高于50℃时,膜层的主要相为Zn3(PO4)2·4H2O、少量的Zn和ZnO;在55℃温度下制备的磷酸盐转化膜的耐蚀性能最好;在40~50℃下制备的膜,由于镁基体与锌之间形成的电偶腐蚀而加快了其析氢速率。  相似文献   

5.
将热浸镀锌钢浸渍在20 g·L~(-1)Ce(NO_3)_3·6H_2O溶液(pH=4,25℃)中10s~24 h,制备了铈盐转化膜试样。通过中性盐雾和盐水浸泡试验评价了转化膜在含Cl~-介质中的耐蚀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能谱研究了转化膜的形貌和物相结构。结果表明,铈盐转化膜能显著推迟热浸镀锌层出现白锈的时间;随成膜时间的延长,转化膜的耐蚀性能先增加后下降;当成膜时间为30~60 min时,转化膜的耐蚀性能最佳。铈盐转化膜主要由非晶态结构的ZnO和CeO_2组成,在腐蚀介质中不易形成腐蚀微电池。  相似文献   

6.
6063铝合金着色钛锆转化膜结构和耐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宁华  李文芳  杜军 《表面技术》2010,39(5):45-47,94
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有色钛锆转化膜层,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组分为六氟钛酸、六氟锆酸、含锰成膜剂和有机酸的6063铝合金转化处理液的较佳配方,并分析了转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转化膜为淡黄色,且均匀、连续;转化膜中含有钛、锆元素,其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比裸6063铝合金明显降低,说明钛锆转化膜可以更好地抑制铝合金的阴极反应,从而更有效地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钛酸盐和锆酸盐为主盐,开发了一种应用于2024铝合金表面的无铬钛锆转化膜。通过扫描电镜 (SEM)、能谱分析 (EDS)、中性盐雾实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转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无铬钛锆转化膜由微米级的微小颗粒组成,膜层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无铬钛锆转化处理后的2024铝合金,经中性盐雾168 h,无明显腐蚀产物产生;钛锆转化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和一定的钝化能力,可有效的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植酸-硅烷复合膜对冷轧钢腐蚀行为的影响,采用浸泡法在冷轧钢板表面分别制备了植酸化学转化膜、硅烷膜层及植酸-硅烷复合膜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冷轧钢板表面经植酸转化膜和植酸-硅烷复合膜层处理之后的形貌;运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方法研究植酸转化膜及植酸-硅烷复合膜层的化学组成;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盐雾试验研究植酸-硅烷复合膜层的耐蚀性能及在3.5%氯化钠腐蚀溶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植酸-硅烷复合膜层的耐腐蚀性能及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稳定性明显高于单一的硅烷膜层。其作用机理在于植酸转化膜一方面可以提高硅烷膜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可以与硅烷膜层协同作用提高复合膜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转化法在镁锂合金表面制备了外观深灰色、结构均匀致密、耐蚀性能良好的锌锰磷酸盐转化膜,并研究了磷化温度对磷化膜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仪对膜层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腐蚀失重实验对磷化膜的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锌锰磷化膜主要由Zn、Zn3(PO4)2、MnHPO4、Mn3(PO4)2组成。锌锰磷酸化膜起到了保护镁锂合金的作用,提高了镁锂合金的耐蚀性,当磷化温度为45℃时,磷化膜的腐蚀电流密度最低,腐蚀速率最小,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涂技术,在热镀锌(HDG)钢板表面制备3-氨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膜。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硅烷膜在3.50%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并用SEM研究存在硅烷膜的镀锌钢在腐蚀前后的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形成硅烷膜的镀锌钢在3.50%的氯化钠溶液中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下降到2.434×10^-8A·cm^-1自腐蚀电位正移。经SEM测试表明,硅烷膜在腐蚀前后的形貌几乎不变,耐蚀性能明显优于空白样镀锌钢。  相似文献   

11.
采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以磷酸盐-高锰酸盐为基础的无铬转化工艺优化试验,讨论了工艺对转化膜厚度、耐蚀性能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SO4和NaF的浓度分别为5和1g/L,pH值为4时,转化膜耐蚀性能可提高8倍以上。转化液pH值对膜层厚度、形貌及耐蚀性能均影响显著,当pH过小时,膜层疏松易脱落,仅剩下内层转化膜,膜层较薄,耐蚀性能较差;当pH为4时,膜层厚度达到极大值,内、表膜层结合紧密,大幅改善转化膜的耐蚀性能;当pH值继续增大时,膜层致密,但内、外膜层结合力较差,耐蚀性能有小幅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运用循环伏安法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两种添加剂对碱性锌酸盐体系中锌电沉积行为和镀锌层织构的影响,探讨制备(110)晶面全择优取向镀锌层的电沉积工艺条件,并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110)晶面全择优取向镀锌层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剂A阻化锌的电沉积,有利于镀锌层(110)晶面择优取向;添加剂B对锌电沉积阻化作用和镀锌层的择优取向的影响不明显;基础镀液同时加入添加剂A和添加剂B,阻化作用最大,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获得(110)晶面全择优取向镀锌层。(110)晶面全择优取向镀锌层相对于呈随机生长的镀锌层自腐蚀电位正移了146 mV,腐蚀电化学阻抗值提高约7倍,镀锌层的结构影响其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容量法研究了Mg-Gd-Y-Zr合金表面铈转化膜的耐蚀性能,通过正交试验获得在其表面制备铈转化膜的最佳条件:pH值为10.0,成膜时间为30 min,成膜促进剂的浓度为0.05 mol/L,成膜温度为25 ℃.其影响程度为pH值>成膜时间>成膜促进剂的浓度>成膜温度.比较了铈转化膜、铬酸盐转化膜及光板镁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铈转化膜显著地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锰酸盐、钼酸盐、锡酸盐转化液分别对AZ91D镁合金进行表面化学转化,得到三种不同的化学转化膜。分别通过SEM、EDS和全浸试验研究不同转化膜的表面微观形貌、成分和腐蚀率,通过划格法和中性盐雾试验法研究转化膜外部有机涂层的附着性能和耐蚀性能。结果表明,高锰酸盐和钼酸盐转化膜表面具有大量微细裂纹,锡酸盐转化膜表面呈鱼鳞状,均为后续涂装提供了具有一定粗糙度的表面。锡酸盐转化膜的耐蚀性最好,高锰酸盐转化后并涂层的附着力和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钢铁工件复合稀土成膜及其耐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e(NO3)3溶液在钢铁工件表面制得一种金黄色的稀土转化膜.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稀土转化膜的最佳成膜工艺条件,并且对该膜进行3.5%的NaCl浸泡实验测定其耐蚀性能.利用Ce(NO3)3和Na2MoO4复合稀土成膜的钢铁试片在3.5%的NaCl中的腐蚀速率为0.0143 mg/h·cm2;复合稀土成膜实验表明:复合处理的钢铁试片,其膜层的结合力有明显的改善,所制备稀土转化膜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   相似文献   

16.
LY12铝合金三价铈盐溶液中成膜工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浸渍法在LY12铝合金表面获得了金黄色的铈转化膜, 确定了常温稀土(铈)化学转化膜成膜工艺.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浸泡试验研究了铝合金铈化学转化膜的成膜动力学及转化膜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 并与传统的Alodine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 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分析了膜的成分并观察了膜的微观形貌. 结果表明, 本稀土处理工艺成膜工艺简单, 成膜速度快, 耐蚀性能略优于Alodine转化膜, 能有效地抑制铝合金的点腐蚀. SEM表明铝合金铈转化膜由许多球形颗粒和块状膜构成. EDAX能谱表明, 铈转化膜主要含有铈、氧和铝3种元素, 球形颗粒含有较高浓度的氧和铈.  相似文献   

17.
镀锌钢板铈盐钝化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采用稀土铈盐钝化工艺对镀锌钢板进行了钝化处理.比较了镀锌钢板在0.5mol/L的NaCl溶液中钝化前后的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研究了铈盐钝化膜的耐蚀性能,并根据阻抗谱特征建立了腐蚀等效电路.结果表明:经铈盐钝化处理后的镀锌钢板,其腐蚀电流密度下降、极化电阻升高,稀土铈盐钝化膜抑制了镀锌钢板的腐蚀过程,经铈盐钝化处理后,镀锌钢板的耐蚀性能优于空白试样,接近低铬钝化处理样品的耐蚀性.同时,简要分析了稀土铈盐对镀锌钢板的钝化机理.  相似文献   

18.
电镀锌层低温高耐蚀性三价铬彩色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电镀锌层表面获得色彩鲜艳、耐蚀性能突出的钝化膜层,研究了电镀锌层低温高耐蚀性三价铬彩色钝化工艺。探讨了络合剂、金属盐、pH值、钝化温度和浸渍时间与钝化膜耐蚀性的关系,得出了最佳工艺规范。在最佳工艺下得到的钝化膜呈均匀、光亮的彩虹色,且耐蚀性能优良;与电镀锌层相比,钝化膜表面呈光滑的凹凸不平状态,这有利于提高膜层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19.
压铸镁合金AZ91D无铬转化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压铸镁合金AZ91D为基底,用乙酸盐高锰酸盐在其表面制备出无铬化学转化膜,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转化膜的形貌和成分,极化曲线法测定转化膜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该无铬转化膜为黄色鳞片状,由锰、镁氧化物和镁锰氧化物组成,耐蚀性能高于压铸镁合金基体。  相似文献   

20.
纳米硅溶胶改性有机复合钝化膜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宫丽  卢燕平  于洋 《表面技术》2004,33(6):18-20
研究纳米硅溶胶改性剂对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和钼酸盐组成的有机复合膜微观形貌及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硅溶胶的有机物钝化膜耐蚀性能优于丙烯酸树脂与钼酸盐组成的钝化膜,对镀锌层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这是因为纳米硅溶胶粒子不仅降低了有机物钝化膜的通透性,阻滞了引发腐蚀的物质穿入膜内,而且,它还能与锌离子结合生成硅酸锌,吸附于镀锌层表面,起到与沉积膜型缓蚀剂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