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渗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兼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两者既各有其内涵和特点,又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一关系,高校现代课程设计的思路,应该强调不同专业的课程设计都应力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互渗和融合。  相似文献   

2.
第一,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对理工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坚强意志、不怕艰苦是迅速成长的主要因素,面对现实、脚踏实地、“沉下去”的意识和涵养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他们强烈呼吁高校科学教育要在社会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知识方面多下功夫,并特别注意培养理工科学生的时代意识、主动获取精神财富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这充分说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现实社会的要求。对理工科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表明,学生最大的压力是“学业”、“成绩”,传统的专…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研究生教育是集知识的生产创造、传播和应用为一体 ,培养社会“高、精、尖”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生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支柱 ,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从研究生实际出发 ,以研究生党建工作为突破口 ,着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国情教育和党风建设教育 ,培养研究生的爱国、爱党、爱民意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质 ;同时 ,结合业务培养 ,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 ,鼓励跨学科选课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以提高研究生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4.
对高职人文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应重视科学精神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研究生教育提供创新性复合型拔尖人才。广大理工科院校不具备学科优势的经管类专业,需要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方式,实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探索这种跨学科培养模式,课题组对全国理工科院校的经管类研究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实行跨学科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培养模式中跨学科课程的内容、培养方式、选择标准以及导师制为被调查者最关心的要素;跨学科培养方式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主流模式。真正科学的理工科院校经管类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需要反复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6.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归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环境的浸染、高等教育自身的失误以及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迷失,人文品质弱化,人文价值模糊,人文修养欠佳,人文方法缺失.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视界融合;在教育内容上,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变"游击战"为"阵地战";在教育途径上,构建"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在教育评价上,重构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人文精神对理工科研究生的重要性,阐述了STS教育的人文内涵,提出了用STS教育提高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旨在为培养和提高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理工科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我国高校进一步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转变教育理念,增强培养意识;积极调整理工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养;因地制宜,凸现特色;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价值观的精髓。科学精神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对于博士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博士生及各培养单位应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构筑人文精神.实现“敢于创新,止于至善”的人文教育理念.使博士生成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璧的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领域独有的两大精神谱系。爱智、求真、向善、致美的境界也正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相映照所创生的崇高而美妙的意境。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之道观照其校园文化软环境建设是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提升软实力的现实创新之路。实践证明,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之境为建设原则,并把此原则嵌入建设过程始终,假以时日,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可以通达至古圣先哲所设想的"深奥的致远之境"。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针对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科学教育片面理解为传播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育,这与新时代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文章指出,必须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要充分认识到在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比之单纯传授科学知识的教育起着更为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此,高校要切实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大改革力度,把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放到素质教育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4.
传统师范教育以知识、技能培养为本体,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育被忽视,导致教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关涉未来教师人本情怀、科学研究自觉性与坚定性的形成,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教师履行职责的实效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因此,探索师范教育本体转向的改革策略,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本体地位,无疑是紧迫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通识课程《道路桥梁工程导论》的教学为例,探索工科课程对学生人文及科学精神培养的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时代责任感,勇于创新、学科融合等人文与科学精神。最后,提出一些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核在于引导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本质进行深度体悟,形成合理的科学观。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观的养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传统科学观简化了对科学的认识,抑制了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想象。对于我国科学教育而言,设置独立的科学史课程、创建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平台、改革学业考试制度、加大科研创新考核比例是更新大学生科学观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详述了科学理性、人精神、科学理性教育、人精神培养等的基本内涵。简析了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中人精神培养方面的缺失及由此导致的后果。笔认为:大学教育应贯彻科学教育与人精神培养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理工科大学科学理性教育不仅是使受教育获得生活和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获得非与生俱来的灵魂;人精神培养应着眼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同时也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重要的内涵。中重点探讨了塑造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科学创新的支点。从培养创新人才要求出发,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怀疑精神。本文应用科学史案例来阐述科学的怀疑精神,从而为如何利用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提供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发展观已由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人的精神层面发展成为人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精神可分为两种基本层面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在人发展中所起作用也不相同,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必须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需要传承和弘扬,更需要建构和养育。鉴于科学精神具有习得性和难获性的特点以及科学不"精神"的现实状况,科学精神的养育必须从学生时代开始,它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神圣的好奇心,真正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借助动态课程克服知识断层化问题,加强实验教学彰显科学教育特色,实施过程性科学学习行为评价。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传统上科学教育只重科学知识教学的窠臼,进而向着科教兴国和科教强国的理想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