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高危切口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22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切除后存在高危切口的患者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负压设置在0.025 MPa(188 mmHg, 1 mmHg = 0.133 kPa), 术后7 d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拆除后观察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2例高危切口患者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后, 20例均达到甲级愈合标准(切口甲级愈合率90.91%), 2例患者出现部分切缘坏死, 经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 ~ 12个月, 平均10个月, 术后患者切口愈合均达到甲级愈合标准, 无切口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应用于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的各种高危切口, 可有效预防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作用.方法:2001年1月~ 2007年8月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共68例,按入院手术顺序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按传统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16#脑室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对发生脂肪液化病例经该管冲洗引流.结果:对照组切口脂肪液化18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为165d和251d;治疗组切口脂肪液化6例,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为10d和133d,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切口内置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 将手术治疗的67例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术后缝合腹壁切口时皮下置自制带侧孔负压引流管,术后持续负压引流7~10 d,引流量明显减少时拔除引流管;对照组30例术后常规缝合腹壁切口.结果 观察组37例中仅1例(2.7%)发生切口感染,无切口裂开者,切口愈合时间(9.36±2.18)d.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7例(23.3%),其中切口裂开3例(10.0%),切口愈合时间(12.25±4.06)d.两组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6,P<0.05);两组切口裂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6,P<0.05).结论 应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管行术后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能有效预防老年梗阻性大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8,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7,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5,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0,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2,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东黎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3,11(1):821-821,824
目的 研究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46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1例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15例术后早期应用负压引流,比较愈合结果.结果 31例患者术后未应用负压引流患者中6例(占12.7%)患者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5例应用负压引流患者切口均获得甲级愈合.结论 负压引流技术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皮肤坏死的预防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娜仁高娃 《现代保健》2011,(30):108-109
目的揭示和分析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各种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资料,分析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各种因素,治疗上视切口类型及裂开长度及时给予照灯、充分引流、清刨缝合等措施。结果22例患者中,脂肪液化16例,切口继发感染2例,缝合不当4例。经切口照灯,切口填纱引流,清创缝合,均于治疗后6~14d切口痊愈。结论肥胖、糖尿病、贫血、缝合不当足造成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妥善处理围手术期各种不良因素及恰当的缝合可减少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改进缝合材料缝合腹壁皮肤纵切口的效果。方法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使用免打结双向锯齿缝合线(quill线)缝合腹壁纵切口的8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使用传统缝合线的7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缝合切口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切口甲级愈合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缝线反应、皮下硬结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quill缝合线缝合腹壁纵切口,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腹壁不留针眼,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无线结反应,患者疼痛轻,加之不拆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全层连续缝合法与分层间断缝合法对急诊腹部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37例行急诊腹部手术患者按缝合方法不同分为全层连续缝合法组(145例)和分层间断缝合法组(92例),比较两组切口液化和感染发生情况、切口缝合时间等,对发生切口液化和感染患者行细菌培养。结果全层连续缝合法组切口缝合时间明显短于分层间断缝合法组[(18.37±7.42)min比(25.92±5.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切口I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连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低于腹直肌切口[18.58%(21/113)比31.25%(10/32)],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腹直肌切口[81.42%(92/113)比68.75%(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间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和腹直肌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切口I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3%(23/69)比26.09%(6/23)、66.67%(46/69)比73.91%(17/23),P〉O.05];全层连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明显低于分层间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切口Ⅰ期愈合率明显高于分层间断缝合法组正中切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腹直肌切口的切口液化和感染率、切口Ⅰ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切口液化和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26例,全层连续缝合法组10例(6.90%,10/145),分层间断缝合法组16例(17.39%,1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11例)。结论急诊腹部手术中,正中切口采用全层连续缝合法可以节省时间,降低切口液化和感染率,缝合技术对切口愈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Miles术后双引流法防治会阴切口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右麦氏点和会阴切口中间骶前尾骨双引流法,在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后会阴切口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将98例直肠癌行腹腔镜Mile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1例,会阴切口缝合后,行经右麦氏点合并经会阴切口中间骶前尾骨引流;B组47例,会阴切口缝合后,引流管经会阴切口中间引出;若术后有发生会阴切口感染情况,A组需拔除经会阴切口中间引流管并行切口部分开放换药外,并保留经右麦氏点引流管进行冲洗;B组拔除经会阴切口中间引流管并行切口部分开放换药.结果 A组会阴切口感染率为17.6%,与B组的1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感染后,A组换药平均时间为(26.8±4.9)d;B组换药平均时间为(43.1±5.4)d,A组明显短于B组.结论 腹腔镜Miles术后联合经右麦氏点和经会阴切口中间骶前引流有利于盆腔创面的愈合;一旦会阴切口发生感染,拔除经会阴切口旁引流管,保持经右麦氏点骶前引流管进行主动引流,可加快会阴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冲吸器在腔镜甲状腺术后并发皮下积液脓肿的疗效。方法:将30例腔镜甲状腺术后并发皮下积液脓肿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封闭式负压冲吸器治疗)和对照组(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换药治疗)各15例。结果:两组患者全治愈。但实验组无需另增切口,患者的换药次数、创腔愈合天数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验组患者无需再增切口,换药次数、创腔愈合天数显著减少,治疗费用、物品消耗降低,明显改善了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横切口皮内不同缝合方法对皮肤愈合的影响。方法:用皮内"抽芯"式缝皮法对900例(研究组)腹式横切口皮肤进行缝合,均利用小型三角针和1号丝线,与普通的间断外缝合(对照组b),可吸收或华丽康内缝合(对照组a)进行比较。结果:皮内"抽芯"缝皮法在1~2min内完成,术后疼痛轻,855例未要求应用镇痛剂,占95.00%,全部甲级愈合,无皮下硬结,术后2个月、6个月随访900例,切口愈合疤痕纤细,与皮肤皱褶一致,无缝线的异物反应及排斥问题。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皮下出血量、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b,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抽芯"式缝皮法简单、省时,术后疼痛轻,缩短住院时间,费用低,切口愈合好,无缝线的异物反应及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光照射联合皮肤缝合器应用于跟骨骨折手术切口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患者135例,根据缝合及术后处理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红光照射+钉合组)、B组(钉合组)和C组(缝合组),拆钉或拆线后平均随访3个月,分别对3组缝合速度、切口渗出及愈合时间,皮缘坏死、炎性反应、切口裂开、钢板外露、切口感染、过敏反应及术后3个月切口蜈蚣状瘢痕的发生率,术后第2、4天及拆钉(线)时的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较B组切口的炎性反应更轻,术后2、4天疼痛程度更低,切口渗出及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的缝合速度更快,炎性反应更少,皮缘坏死率更低,疼痛程度更轻,切口渗出及愈合的时间更短,蜈蚣症出现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C组的缝合速度更快,皮缘坏死率更低,拆钉时疼痛程度更轻,蜈蚣症出现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裂开、钢板外露、切口感染、过敏反应方面,3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光照射联合皮肤缝合器应用于跟骨骨折手术切口能够减轻炎性反应、减少皮缘的坏死率、降低疼痛程度、缩短切口渗出及愈合的时间,且能加快缝合速度,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ampsia,sPE)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血肿的病因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sPE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血肿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PE剖宫产术后并发腹壁血肿发生率为0.56%(7/1 235).3例行加压包扎保守治疗,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式手术横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皮肤愈合的影响。方法 :用改良式缝皮法对 2 0 0例腹式横切口皮肤缝合。结果 :缝皮在 1~ 2 min内完成 ,术后疼痛轻 ,188例未要求用镇痛剂 ,占 94% ,全部甲级愈合 ,无皮下硬结 ,术后随访 180例 ,切口愈合疤痕纤细 ,与皮肤皱折一致。结论 :改良缝皮法简单、省时 ,术后疼痛轻 ,缩短住院时间 ,切口愈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