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颈丛神经阻滞应用于颈前部尤其甲状腺手术具有很强的指征。传统的颈丛神经阻滞一般每侧需要作三点穿刺,此法病人痛苦大,穿刺位置过深易发生麻药误入椎动脉,蛛网膜下腔及喉返神经被阻滞等。 1975年Winnir报导了用一针法颈丛阻滞获得良好效果,以后国内外相继报导采用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效果。我院从1980年起逐步改变了传统穿刺方法,引用一针法行颈丛神经阻滞,据1982—1985年的204例完整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颈深、浅丛阻滞和单纯颈浅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 ,分别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心率、血压变化情况。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择期甲状腺瘤手术 15 6例 ,男 6 0例 ,女96例 ;年龄 18~ 5 5岁 ,平均 33 2岁。经T3、T4 检查排除甲亢 ,术前检查心血管无异常。随机分为颈深、浅丛阻滞组 (A组 )、单纯颈浅丛阻滞组 (B组 ) ,每组 78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无明显差异。1 2 麻醉方法 两组术前 30min均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 ,东莨菪碱 0 3mg。均采用一针法颈丛C4点穿刺 ,局麻药为 0 2 5 %布比卡因 (不含肾上腺素 )。A组每侧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用于预防甲状腺瘤切除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时血压升高的效果。 方法 甲状腺瘤切除术患者80例,ASAⅠ或Ⅱ级,40~7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均采用0.375%罗哌卡因30 ml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患侧颈深丛加双侧颈浅丛,每点10 ml)。观察组二丁酰环磷腺苷钙40 mg加入复方乳酸钠林格液500 ml,输注速度8 ml/(kg·h);对照组单纯输注复方乳酸钠林格液。观察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变化。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压增高发生率分别为2.5%、95%,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5%、 90%(P<0.01)。 结论 二丁酰环磷腺苷钙可预防甲状腺瘤切除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时血压增高及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及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60例,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3组各20例。A组锁骨内1/z骨折,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锁骨外1/2骨折,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锁骨内外1/2骨折,采用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观察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和c组麻醉优良率显著高于B组(P〈0.05);A、C两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锁骨内1/z骨折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锁骨外1/z采用颈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甲状腺切除术 38例采用碳酸利多卡因 芬太尼 (利 芬 )合剂颈丛阻滞 ,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38例中 ,男 11例 ,女 2 7例 ;年龄14~ 6 8岁 ,体重 4 2~ 78kg。均行ASAⅠ~Ⅱ级的单纯甲状腺肿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前 30min肌注山莨菪碱 0 3mg ,苯巴比妥 10 0mg ,局麻药为 1%碳酸利多卡因 30ml+ 1∶2 0万U肾上腺素+芬太尼 6 0mg。1 2 麻醉方法 双侧均采用颈4 横突一针法行颈深、浅丛阻滞 ,术中用氟哌啶镇静 ,静脉不用全身麻醉性镇痛药。病人不配合手术为颈丛阻滞失败。术后 2 4h定期随访。1 3…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三种麻醉方法作出临床经济学评价。方法随机将144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Ⅱ组臂丛神经阻滞,Ⅲ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计算出三种麻醉方法的成本和效果,作出成本效果比较。结果单病例成本而言,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成本最低,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外2/3时单纯臂丛神经阻滞平均成本最低,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内1/3时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平均最低。结论从临床经济学角度来看,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外2/3时首选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锁骨骨折位于锁骨内1/3时首选单纯颈浅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就诊的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共44例,采用随机方式,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给予前者单纯臂丛麻醉,给予后者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优良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3%),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HR及MAP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在SPO及麻醉持续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臂丛麻醉相比,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取得满意效果,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不但生命体征稳定,而且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该种麻醉更具安全性、适用性,建议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颈丛麻醉期间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1] ,通常应用哌替啶、氟哌啶等对症处理。对处理效果欠佳者 ,我们选用国产艾司洛尔治疗窦性心动过速 ,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 2 4例 ,男 3例 ,女 2 1例 ;年龄 16~ 2 5岁。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估计分为Ⅰ~Ⅱ级 ,体重 4 0~ 70kg。术前均常规肌注苯巴比妥纳 0 1g ,少数加用东莨菪碱0 3mg或阿托品 0 5mg ,用 0 2 5%布比卡因与 1%利多卡因混合液以颈4 一针法行双侧颈深、浅丛阻滞。麻醉前即有窦性心动过速 2例 ,其他为颈丛阻滞后引…  相似文献   

9.
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在甲亢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用静吸复合全麻加颈丛神经阻滞行甲亢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择期甲亢手术4 0例,男11例,女2 9例,年龄2 2~4 7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 0例,两组间年龄、体重、术前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差异。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10mg。观察组用0 .2 5 %布比卡因采用C4 一针法行双侧颈深丛阻滞,每侧注药3ml,在皮下及颈阔肌筋膜下行双侧颈浅丛阻滞,每侧注药5~8ml,测出麻醉平面且无并发症后行全麻诱导;对照组单用全麻。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0 .1mg/kg ,芬太尼0 .1mg ,异丙酚1.5mg/kg ,维库溴铵0 .1mg/kg ,…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机能亢进手术时颈丛阻滞的麻醉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甲状腺机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患者施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麻醉常常选择颈丛阻滞。本文对180例甲亢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颈丛阻滞麻醉进行质量分析,以得出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9年1月~1994年6月,对颈丛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手术中58例收缩压≥21.3kPa,舒张压≥12.6kpa患者,静脉推住小剂量乙酰丙嗪进行快速降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58例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26~76岁。甲状腺次分切除术24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21例,甲状腺癌切除13例。原发性高血压32例(55.2%),继发性高血压26例(44.8%)。1.2麻醉方法采用一针法颈丛阻滞麻醉,其中双侧阻滞31例,单侧阻滞加对侧浅丛阻滞27例。麻醉用药0.15%丁卡因溶液,用药量:双侧阻滞多用20ml,单侧阻滞14ml。1.3用药与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群华  邱仕斌 《人民军医》2005,48(9):555-556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48岁。因胃溃疡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1周出现顽固性呃逆。平卧时呃逆消失,坐位及站立位时出现,8~10次/min。经针灸及内服中、西药治疗,仍不能消失。采用双侧颈深丛神经阻滞治疗。治疗药物为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g,维生素B6注射液100m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先行右侧颈深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3.
向许进  耿智隆  周顺刚 《人民军医》2015,(2):164-165,167
目的:观察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或帕瑞昔布钠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部分切除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联合组(R+P组)各20例。R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后,持续静脉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1.0ng/ml;P组颈浅丛神经阻滞后,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R+P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同时持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0.5ng/ml。观察3组手术切皮时(t1)、分离甲状腺(t2)、部分切除甲状腺(t3)、缝皮时(t4)和离室时(t5)的血氧饱和度(SO2)、心率(HR)、血压(BP)、呼吸频率(RR)、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组t1~t5时间节点的RR、SO2水平均显著低于P组和R+P组同时间节点(P<0.05);P组和R+P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R+P组t1~t5时间节点的HR、SBP、DBP、VAS水平均显著低于P组和R组同时间节点(P<0.05);P组和R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R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P组和R+P组(P<0.05);P组和R+P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瑞芬太尼和帕瑞昔布钠用于甲状腺手术效果优于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单用瑞芬太尼或帕瑞昔布钠。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5):497-497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最大、最全面和较先进的临床局部麻醉学专著。全书共39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局部麻醉基础(第1章至第8章),主要包括:局部麻醉的发展史;局部麻醉的特点;痛觉传导通路;临床局部麻醉的药理学;局部麻醉的常用设备和器具;与局部麻醉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局部麻醉患者的临床处理;局部麻醉患者处理中应用的辅助措施等。第二部分为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第9章至第29章),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阻滞技术;眼部神经阻滞技术;蝶腭神经节、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阻滞技术;颈丛阻滞技术;副神经和膈神经阻滞技术;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技术;面神经阻滞技术;耳部和鼻部神经阻滞技术;臂丛阻滞技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腰丛和骶丛阻滞技术;下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硬脊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隙阻滞技术;骶管阻滞技术;交感神经节阻滞技术;腹腔丛、腹下丛和内脏神经阻滞技术;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技术;肋间神经阻滞和胸膜间阻滞技术;腹直肌阻滞和雷济厄斯腔阻滞技术;腹股沟区和会阴部神经阻滞技术;关节阻滞技术;静脉局部麻醉技术等。第三部分为局部麻醉的临床应用(第30章至第39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Ⅱ组臂丛神经阻滞;Ⅲ组颈浅丛神经阻滞。结果:Ⅰ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结论:臂丛加颈浅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32(3):195-195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最大、最全面和较先进的临床局部麻醉学专著。全书共39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局部麻醉基础(第1章至第8章),主要包括:局部麻醉的发展史;局部麻醉的特点;痛觉传导通路;临床局部麻醉的药理学;局部麻醉的常用设备和器具;与局部麻醉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局部麻醉患者的临床处理;局部麻醉患者处理中应用的辅助措施等。第二部分为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第9章至第29章),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阻滞技术;眼部神经阻滞技术;蝶腭神经节、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阻滞技术;颈丛阻滞技术;副神经和膈神经阻滞技术;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技术;面神经阻滞技术;耳部和鼻部神经阻滞技术;臂丛阻滞技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腰丛和骶丛阻滞技术;下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硬脊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隙阻滞技术;骶管阻滞技术;交感神经节阻滞技术;腹腔丛、腹下丛和内脏神经阻滞技术。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2):158-158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最大、最全面和较先进的临床局部麻醉学专著。全书共39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局部麻醉基础(第1章至第8章),主要包括:局部麻醉的发展史;局部麻醉的特点;痛觉传导通路;临床局部麻醉的药理学;局部麻醉的常用设备和器具;与局部麻醉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局部麻醉患者的临床处理;局部麻醉患者处理中应用的辅助措施等。第二部分为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第9带至第29章),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阻滞技术;眼部神经阻滞技术;蝶腭神经节、舌咽神经和述走神经阻滞技术;颈丛阻滞技术;副神经和膈神经阻滞技术;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技术;面神经阻滞技术;耳部和鼻部神经阻滞技术;臂丛阻滞技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腰丛和骶丛阻滞技术;下肢周刚神经阻滞技术;硬脊膜外间隙和蛛网膜下隙阻滞技术;骶管阻滞技术;交感神经节阻滞技术;腹腔丛、腹下丛和内脏神经阻滞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 拟行肩部手术患者入室后,连续监测ECG、SpO2、BP、HR,开放静脉通道,给予咪唑安定2 mg镇静.用0.37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注药15~20 ml;C4横突"一点法"颈深丛阻滞,注药8 ml,颈浅丛阻滞在胸锁乳突肌中点深面注入局麻药5 ml.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术时46~148 min,麻醉效果满意,阻滞完善,患者术中无疼痛不适.全组病例麻醉阻滞后BP、HR、SpO2平稳.178例患者中,1例出现喉返神经阻滞,经治疗35 min后声音嘶哑恢复,生命体征稳定.其余病例无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反应、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阻滞、脊髓麻醉等不良反应.术后随访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满意,阻滞完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术后并发症,是肩部手术适宜的麻醉选择,但麻醉医师必须严密观察,防止和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双侧颈深浅丛同时阻滞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在双侧颈深浅丛同时阻滞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麻醉穿刺方法同传统的改良一点深颈丛阻滞法,双侧颈深浅同时阻滞组(S组)应用0.25%的左旋布比卡因,两侧深丛各注药4 ml,浅丛向头、足、对侧各注药3 ml,胸锁乳突肌中点处注药2 ml,共计30 ml;单侧深丛阻滞组(D组)应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包块较大一侧行颈深+颈浅丛阻滞,深丛注药6 ml,浅丛注药9 ml;包块较小一侧仅行颈浅丛阻滞,注药9 ml,共计24 m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对麻醉前,麻醉后5、10 min,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手术后的6个时间点进行麻醉效果评估。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 S组在阻滞后10 min、切皮时、术中探查时和手术后麻醉效果优于D组(P〈0.05),并发症少。结论采用0.25%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双侧颈深浅同时阻滞,较传统的单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8):793-793
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最大、最全面和较先进的临床局部麻醉学专著。全书共39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局部麻醉基础(第1章至第8章),主要包括:局部麻醉的发展史;局部麻醉的特点;痛觉传导通路;临床局部麻醉的药理学;局部麻醉的常用设备和器具;与局部麻醉临床应用有关的问题;局部麻醉患者的临床处理;局部麻醉患者处理中应用的辅助措施等。第二部分为常用的局部麻醉技术(第9章至第29章),主要包括: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阻滞技术;眼部神经阻滞技术;蝶腭神经节、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阻滞技术;颈丛阻滞技术;副神经和膈神经阻滞技术;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阻滞技术;面神经阻滞技术;耳部和鼻部神经阻滞技术;臂丛阻滞技术;上肢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腰丛和骶丛阻滞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