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用放免法对56例非胰岛素依懒型糖尿病(NIDDM)患者和38例健康人进行血小板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简称GMP-140)测定。结果表明NIDDM患者血小板和血浆GMP-14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极显著,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血小板和血浆GMP-140的水平又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01)。提示NIDDM患者的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的功能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观察子痫前期与正常妊娠患者血小板相关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水平。方法:选择子痫前期妊娠晚期24例,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11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13例;另外选择正常妊娠晚期(正常组)20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血栓烷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TXB2、vWF及GMP-140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非常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轻度子痫前期组TXB2、vWF及GMP-140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子痫前期妊娠晚期患者血小板相关PTS分子标志物水平较正常妊娠晚期患者显著升高,其存在PT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Hb)及血小板参数联合检测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时的意义。方法采用XE-21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1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58例,无微血管病变42例)和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测定;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采用D-10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糖尿病患者GHb、MPV、PDW、PCT、P-LC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微血管病变者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者(P<0.01),正常组和糖尿病患者的PLT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GHb、MPV、PDW、PCT、P-LCR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血浆内皮素 (ET)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WF)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及双抗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 12例正常人及 4 9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ET及vWF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ET及vWF水平较正常人升高 ;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较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升高更明显。结论 :血浆ET及vWF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包括PLT(血小板计数)、PCT(血小板压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BECKMAN COULTER ACT5diff AL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22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6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PCT、MPV、PDW进行测定,并分组比较,统计学采用方差检验。结果(1)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减低(P<0.05),MPV、PDW显著增高(P<0.01),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PLT减低(P<0.05),MPV、PDW显著增高(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小板数目减少,MPV、PDW明显增高,并且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血小板数目减少,MPV、PDW显著增高,提示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对于监测糖尿病患者有无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血清脂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4 1例。正常对照 33例。检测血小板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大血小板比率 (P LCR)、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1,B(apoA1,apoB)、脂蛋白 (a) [(Lp(a) ]水平 ,观察血小板参数、血清脂质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糖尿病不同血管并发症组间比较以及不同血糖浓度组间比较 ,血小板 4项参数测定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 .0 5 ) ;血清TG ,Lp(a)测定值老年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P <0 .0 1) ;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LDL C明显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 4项参数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可能无明显价值 ,血清LDL C ,TG ,Lp(a)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04例(有微血管病变55例,无微血管病变49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和38例健康人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进行测定及血小板直接计数。结果:NIDDM患者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有微血管病变NIDDM与无微血管病变NIDDM患者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水平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有微血管病变和无微血管病变患者的血小板GMP-140与血浆GMP-140均呈显著正相关(r1=0.69,r2=0.75);NIDDM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IDDM患者在控制血糖(<7.8mmol/L)前提下服用阿斯匹林6个月后,复查眼底及GMP-140,结果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结论:NIDDM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功能及GMP-140水平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 serum protein,GSP)、脂蛋白(a)[ Lipoprotein(a),Lp(a)]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合并微血血[管病变者44例;B组为无微血管病变者40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HbA1c、GSP、Lp(a)及FIB,分析以上指标在健康人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HbAlc、GSP、Lp(a)及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 HbAlc、GSP、Lp(a)及FIB的联合检测为2型糖尿病患者微循环障碍的提前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糖尿病脑血管病血浆GMP-140的变化及其意义,采用放免法和常规计数法分别测定13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浆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小板数量,并以单纯糖尿病、单纯脑梗死及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与各对照组间的血小板主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MP-140水平则显著高于糖尿病组及正常人(P<0.010,与单纯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血浆GMP-140可作为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血小板活化及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外周循环血中血小板活化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由外周血管采血,采用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PCI前后血浆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1-1)、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 65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0min血浆血小板膜表面GMP-140、D-D和t—PA明显增高,术后24h PAI、vWF才显著增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确有血小板活化和纤溶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GMP—140与II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Ⅱ型糖尿病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04例(有微血管病变55例,无微血管病变49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患者和38例健康人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进行测定及血小板直接计数。结果:NIDDM患者血小板GMP-140、血浆GMP-1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有微血管病变NIDDM与无微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老年性(60~82岁)脑梗死住院患者血浆中凝血酶敏感蛋白(TS)水平与脑梗死形成、病情及病程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S水平.结果 老年性脑梗死组血浆中血小板膜T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重病人组又略高于轻病人组(P<0.05);病后6 h组高于患病大于96 h组(P<0.05).结论 血小板膜TS改变参与了脑血栓形成过程;血浆TS水平的异常增高可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随病程的延长而下降.提示血浆中,TS增高可能为脑梗死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重症胆管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我们测定了36例重症胆管炎患者的PL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A肽(FPA)、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重症  相似文献   

14.
血清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DM)组40例,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DM组20例,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肾脏病变10例)20例,选择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FFA水平。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血清FFA的水平高于单纯DM组(P〈0.05);单纯DM组血清FFA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FFA水平升高,FFA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效果.方法 收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中选出178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羟苯磺酸钙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95.51% vs 85.39%),且治疗2个月时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时的MAR、GMP-140水平低于对照组,且PER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均有明显的提高,而观察组患者治疗2个月时视力>1.0的患者百分比3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98%,P<0.05.结论 羟苯磺酸钙胶囊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疗效确切,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于血管内皮,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减轻视力障碍,同时还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路辉  吴英  陈馥  王平  崔哲 《武警医学》2004,15(3):212-213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积升高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产生基础,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比积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对近2年来在我科就诊的6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红细胞比积(Hct)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在血小板膜表面的暴露是血小板被激活的重要标志。用抗GMP-140单克隆抗体做探针,以8条杂种犬为对象,研究了高剪切速率(230s~(-1),5min)作用于全血后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用放免测定方法测得高剪切速率作用后血小板膜GMP-140克分子数量显著增多(P<0.01),间接免疫荧光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提示染上荧光血小板数及其占有的总面积均显著增加(P<0.01);阻抗法和电镜观察到血小板聚集也相应增加(P<0.01)。结果提示:高剪切速率可激活血小板并使其很快聚集,这可能是血管狭窄导致局部高剪切速率,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60例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浆、胃液中生长抑素和胃动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生长抑素在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浆和胃液中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水平(P<0.001),胃液的生长抑素水平同自身血浆水平比较也显示升高(P<0.01),胃动素在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和胃液中的水平同正常对照比较相差不大(P>.005),胃痛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胃癌患者胃液胃动素水平也呈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不同的是在胃窦部胃癌患者(n=6)胃液胃动素水平却显示显著升高(P<0.01)。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亚高原地区(海拔2260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机体血氧利用水平的改变,探讨这些因素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明确它们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血管病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诊断及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 (HBAIC)在糖尿病诊断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在HITACHZ 71 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HBAIC及血糖 (GLU)含量。其中 ,正常对照组 42例 ,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 2 2例 ,2型糖尿病 (NIDDM)组 5 7例。结果 NIDDM组血糖及HBAI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组GL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而HBAIC无明显差异 (P >0 .0 1 )。GLU水平越高HBAIC含量越高 (P <0 .0 1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HBAIC水平升高而升高 (P <0 .0 1 )。结论 HBAIC是监测糖尿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良好指标 ,对非糖尿病性血糖升高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