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在血小板少于10×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肿瘤患者运用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其中,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为实验组(30例),血小板计数大于10×109/L的其他肿瘤患者为对照组(30例).比较2组患者置管后穿刺点出血例数及持续渗血时间.结果2组患者的出血例数和持续渗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可安全应用,可作为血液肿瘤患者实施化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加压止血方法。方法:对31例PICC置管患者,PICC置管成功后以明胶海绵加3M自粘性弹力绷带穿刺肢固定。观察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5例患者出现穿刺点渗血,4例出现肢体肿胀。结论:明胶海绵加3M自粘性弹力绷带带用于PICC置管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效果好、患者舒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术后止血及减少上肢肿胀的方式.方法 对72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于置管后用宽8c m的弹力绷带包扎24h,观察组置管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且覆盖10×12c m的3M透明敷贴,24h后更换敷贴.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置管术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24h后更换敷贴,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穿刺侧上肢的肿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术后止血及减少上肢肿胀的方式.方法 对72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于置管后用宽8c m的弹力绷带包扎24h,观察组置管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且覆盖10×12c m的3M透明敷贴,24h后更换敷贴.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穿刺点渗血及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置管术后九折纱布压迫穿刺点,24h后更换敷贴,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减轻穿刺侧上肢的肿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低PICC应用于血液患者化疗过程中所致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PICC置管化疗的血液肿瘤患者8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常规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小方块压在PICC置管穿刺针眼上,贴上透明敷料,压迫时间30 min以上。实验组明胶海绵压迫止血:用明胶海绵折压在PICC置管穿刺针眼上,贴上透明敷料,再包扎上弹性绷带,压迫时间1~5 min。结果:观察组渗血天数、渗血量及按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胶海绵压迫法止血效果好,且可减少人工压迫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加自粘性绷带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方法 PICC置管后,用一块明胶海绵对折后覆盖在穿刺点的上方,再覆以3M透明敷贴,自粘性绷带缠绕穿刺点3圈,松紧适当,肝素帽置于绷带外,2小时后取下自粘性绷带,固定肝素帽。对照组:用一块小方纱布对折后覆盖在穿刺点的上方,再覆以3M透明敷贴。观察穿刺后12小时及24小时内的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12小时出血1例,24小时出血3例,未出血22例,而对照组12小时出血8例,24小时出血12例,仅6例未出血,Fisher's Exact Test检验结果提示两组出血发生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0.172,P〈0.01)。即观察组置管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明胶海绵加自粘性绷带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如加压包扎止血、明胶海绵止血、低温止血、药物止血等,提出正确判断PICC置管后出血量从而采取恰当、及时的止血护理干预方法的观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节约医疗资源,使PICC治疗达到最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改良扩皮法应用于赛丁格置入PICC导管后穿刺部位出血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PICC导管室行超声引导下赛丁格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PICC穿刺包自带扩皮刀进行扩皮,观察组使用改良后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后即刻出血、24h后渗血发生率、7d渗血率、疼痛程度、操作用时、送鞘成功率、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即刻出血、置管后24h和置管后7d的局部组织出血量、疼痛程度、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操作用时更短,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的扩皮方法在赛丁格PICC置管时可以有效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疼痛和感染的发生率,而且操作用时更短,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涂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在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8例PICC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80例),观察组行PICC置管后24h,在穿刺点上方3~4cm处延穿刺静脉走行预防性涂敷中药10×5cm,连续5d,对照组行PICC后不应用中药外敷,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6.41%,对照组为17.5%,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后预防性中药涂敷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使用医用组织胶对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行PICC置管病人60例为对照组,PICC置管后采用藻酸盐止血;选择2018年1-12月行PICC置管病人60例为观察组,PICC置管后采用医用组织胶止血。比较2组病人7 d内渗血发生率、PICC移位率、换药次数和局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7 d内穿刺点渗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导管移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置管后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生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结论医用组织胶用于PICC穿刺部位止血效果明显,有助于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王莉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11+214
目的探讨自制弹力绷带用于预防白血病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3例),PICC置管成功后对照组常规采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观察组在3M透明敷料加纱布固定的基础上,加用自制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出血情况:0级9例,Ⅰ级11例,Ⅱ级7例,Ⅲ级3例;观察组出血情况:0级17例,Ⅰ级15例,Ⅱ级1例,Ⅲ级0例。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自制弹力绷带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效果好,操作方便,是预防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及与之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观察95例PICC置管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详细记录其并发症及其相对护理对策,找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并发症主要有感染、导管渗漏、导管部分脱出、穿刺局部疼痛、导管堵塞和穿刺点出血等,通过对PICC置管并发症进行预防性的临床护理,可以有效的防止并发症的出现。结论:PICC置管后,对病患进行精心护理可以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创口贴联合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在肝硬化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70例需行深静脉置管术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在穿刺成功后穿刺点先使用传统的纱块压迫止血,再使用3M透明敷料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穿刺成功后在穿刺点先用云南白药创口贴止血,再使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局部止血效果及局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止血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为74.29%;实验组局部感染率为2.86%,对照组为22.86%。2组比较,P均<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护理中应用云南白药创口贴联合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护理,可缩短止血时间、提高止血效果、节约置管时间、降低局部感染率、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置管后的医疗风险、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 将199例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PICC常规置管化疗(常规组)85例,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化疗(观察组)114例。观察2组首次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并评价患者置管后舒适度。结果: 常规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置管后舒适度和首次穿刺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 B超引导改良穿刺法PICC置管化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是肿瘤化疗的理想置管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凝酶与CHG敷料对小儿白血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经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按置入PICC先后顺序,将置管后第24 h换药时仍有出血的白血病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明胶海绵3次折叠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观察组使用血凝酶粉针剂撒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CHG抗菌透明敷料。观察2组患者72h后穿刺点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白血病PICC穿刺点处使用血凝酶与CHG抗菌透明敷料进行早期干预,止血效果好,并有预防感染作用,有效减少换药次数,减少护士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经肘静脉置入后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肘静脉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统的PICC置管术,置管期间二组患者严格执行导管维护,观察两组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的渗血率、导管头端感染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下隧道PICC置管法可有效减少穿刺渗血,移位,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对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并接受PICC穿刺的55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按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管后的静脉炎、感染、导管堵塞、穿刺部位出血、导管脱落、导管异位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对新生儿PICC置管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矛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钝性分离技术在血小板减少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且血小板 < 100×109/L、凝血功能正常的44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病人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后钝性扩皮置管,观察组23例病人采用改良钝性分离扩皮技术置管。比较2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第1、3、5天穿刺部位疼痛程度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和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5.65%(22/23),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85.71%(18/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P < 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 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P < 0.05和P < 0.01)。结论采用改良钝性分离技术,对于血小板减少病人可明显减少穿刺点出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减轻疼痛与紧张,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PICC静脉置管(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PICC静脉置管(对照组),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期间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隧道法穿刺PICC导管置管方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PICC穿刺部位出血及导管移位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