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沉积微相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双河油田核三段Ⅰ油组湖盆陡坡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微相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微相可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溢岸砂体、前缘席状砂、分流间湾、重力流砂体和前三角洲泥,研究层段可作为储层的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前缘席状砂砂体及水下溢岸砂体.根据岩一电对应关系确定出典型测井相模式,并通过测井相研究建立了研究层段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以该模式为依据对工区内各单层沉积微相进行识别,进而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对非均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根据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沉积微相。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及前缘席状砂构成其主要微相,缺少河口坝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同时对长6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研究区油气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古城油田泌123和泌124区块核三段Ⅳ砂组聚合物窜流严重,注采结构调整难度大的特点,基于岩心、测井、粒度等资料识别沉积相标志,对其沉积微相进行精细研究.研究区核三段Ⅳ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河口坝、远砂坝、河道侧翼和浅湖7种沉积微相.在湖平面上升时期物源供给充足,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研究区分布范围明显减小,三角洲前缘中心部位发育叠置的主河道砂体组合、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翼砂体组合,向湖方向逐渐变为叠置的河口坝—远砂坝砂体组合;在三角洲前缘末端,沉积微相垂向上主要表现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微相的正韵律构成的退积序列.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河道侧翼微相砂体储层物性较好,前缘席状砂和远砂坝微相砂体厚度较小,储层物性较差,水下分流间湾和浅湖微相砂体不发育.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测井以及钻录井资料,对溱潼凹陷俞跺—华庄地区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该区阜三段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6种微相;表现为2个反旋回沉积特征,即Ⅳ油组到Ⅲ油组、Ⅱ油组到Ⅰ油组均为从水深到水浅的变化,为三角洲发育的2个进积过程;自下而上表现为前三角洲亚相(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亚相(前缘席状砂、河口坝、分流间湾、水下分流河道),为2个自下而上由细变粗的反旋回特征。宏观上三角洲前缘亚相与前三角洲亚相相互叠置。由于受基准面升降及入湖河道摆动的影响,不同期次三角洲前缘进积砂体发育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宏观上为多期砂体加积,微观上则是沉积相序的改变。明确了俞垛—华庄地区阜三段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规律,对该区阜三段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5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6.
库车拗陷巴什基奇克组为扇三角洲沉积 ,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泥石流、辨状河道和漫流 3种微相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辨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和近端前缘席状砂和远端前缘席状砂 5种微相 ;不同微相储层的物性不同 ,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辨状分流河道、近端前缘席状砂微相砂体储集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利用岩心、钻井、测井及分析测试资料,通过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结合岩石结构特征及相序等,对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Ⅵ-Ⅶ油组位于多物源交汇区,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湖泊及水下重力流四种沉积体系,进一步分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浅湖和中深湖等六个亚相。为了区分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微相,将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三角洲分支间湾、远砂坝四种微相;扇三角洲前缘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扇三角洲分支间湾及席状砂四种微相。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南部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较厚;往深凹陷方向,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等微相,砂体厚度减薄。在垂向上以退积沉积为主,Ⅶ油组砂体比Ⅵ油组砂体的分布范围更广。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远砂坝,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前缘砂、席状砂及水下重力流砂体的物性好,是该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开发中后期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运用岩心观察、岩相分析、测井相分析等手段,对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阿四段Ⅱ油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阿四段为一套辫状河直接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及前扇三角洲泥6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储集层骨架砂体。对研究区主力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沉积微相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性能最好。河口坝次之。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较差,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和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对岩心、镜下薄片、测井、地震等资料观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井相分析、剖面相分析、砂体形态分析,对沙埝南阜三段各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区,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及较深水湖泊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物性好,为储油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沉积岩(物)与沉积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沉积岩的岩性特征(颜色、岩石类型、岩石结构、粘土矿物、岩相组合)的分析研究,结合沉积相在测井和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确认了保山气田羊邑组二段一三段的微相类型。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了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前缘席状砂、河口坝等微相,以及浅湖亚相中的浅湖泥和浅湖漫流席状砂。并详细剖析了各骨架微相的沉积特征,指出了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前缘席状砂为该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为保山气田储层评价奠定了可靠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W16井区三叠系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结果表明:W16井区克拉玛依组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的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微相,且湖进-湖退变化迅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储集砂体。同时,对克拉玛依组各个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沉积微相对油气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克拉玛依组主要的油气聚集层,该项研究成果不仅为该区油藏储量计算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该油田的开发提供了储集砂体骨架分布的基础图件。  相似文献   

12.
测井相在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三段沉积微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龙  陈红汉  王家豪  熊万林  李新琦 《特种油气藏》2011,18(3):51-55,137,138
综合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心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嫩江组三段进行沉积微相研究,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水下分流间湾、远沙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建立了测井相图版。通过对研究区单井相、剖面相以及沉积微相的展布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发现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研究区的主要砂体类型。文章充分利用测井曲线信息,刻画单砂层展布规模和相带分区,为研究区下一步滚动勘探、提交油气后备储量及合理开发方案制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资料,在区域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沉积结构、构造,沉积序列、及测井响应特征,确定陆相环境下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研究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的沉积模式,其沉积亚相类型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微相可细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心滩沉积、分流间湾及河口坝/远砂坝等类型。  相似文献   

14.
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通过对中亚南部湖盆Aryskum组古地理背景、砂体展布、水动力条件、沉积构造及地球物理响应等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其属于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支河道比较发育,不同方向的河道相互叠置,平面上连片分布,可形成有...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乌夏南斜坡克上组沉积微相和演化特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测井相等沉积相识别标志,建立沉积微相模式,探讨沉积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乌夏南斜坡克上组岩性为砂砾岩、含砾中-细砂岩、细砂岩、泥岩,包括粒序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冲刷充填沉积构造;属于三角洲沉积体系,物源来自于北部,河道为北东—南西走向。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滨浅湖、席状砂和决口扇。中三叠世早期,斜坡西北部强烈隆起,存在2~3条主河道,河口坝发育,形成2套厚砂岩、砂砾岩优势储层;中三叠世晚期,发育滨湖相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分布面积减小;克上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优势沉积勘探潜力较大,面积为50~110 km2。此次研究深化了准噶尔盆地乌夏南斜坡重点层系的沉积微相,明确了有利沉积砂体的展布范围,可为下步细化油气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巴喀气田位于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是巴喀气田重要的产气层位。根据测井、录井、岩心资料,对巴喀气田工区内沉积岩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测井相等相标志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巴喀气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主要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前辫状河三角洲泥坪和沼泽5种沉积微相。在单井相,连井剖面相研究的基础之上,描述了区内典型小层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最终确立了研究区八道湾组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7.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电阻率油层受沉积相带及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控制影响,测井信息应用难度增大。提出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形态、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透率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定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骨架砂体有利微相带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克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导致的划分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的失误。通过该区白垩系井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测井曲线和岩性、孔隙度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在该区白垩系目的层段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沉积能量,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带展布及其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利用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相应的油层有效厚度下限,对该区60多口老井白垩系储层重新进行精细评价解释,分别在K1s1期浅水河道、K1s2期水下辫状河道筛选复查新增油层有效厚度32.0 m和21.0 m,为该区油田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靖安油田张渠一、二区长21^3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利用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砂体形态以及沉积层序等岩心相标志,结合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研究靖安油田长21^3地层的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工区目的层是一套辫状河下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水下天然堤以及水下决口扇等沉积微相,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是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为进一步勘探和开发目的层提供了地质线索。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识别出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等8种沉积相类型,并组合为冲积沉积体系、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等4种类型。研究表明在箕状单断凹陷的构造背景下,十屋断陷早期以冲积沉积体系为主,从沙河子组沉积期至泉头组沉积期,西部断裂带及北部陡坡带沉积体系由冲积沉积体系演化为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南缓坡带的沉积体系由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河流相沉积体系,中部沉积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20.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有利沉积相带与油藏储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积相带及其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测井资料分析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采用白垩系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阐述了K1s3、K1s2、S1s1、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到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砂体的分布发育,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带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进而,分别采用浅水河道微相控制K1s1,期、水下辫状河道控制K1s2、K1s3期储量,利用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和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阐明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计算的储量参数及其分布,有效地圈定了各储量计算单元的含油面积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