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高碳钢SWRH77B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其终轧温度、冷却速度下的组织演变和相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高碳钢SWRH77B在950℃变形时,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变细;冷却速度达到5℃/s时,有马氏体组织析出。高碳钢SWRH77B在终轧温度为950℃、冷却速度约为4℃/s时,其珠光体的片层间距约为97 nm,索氏体含量达到95.7%左右,表明此时的组织为最佳索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2.
利用热模拟仪对SCM435钢进行了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的测定,并用显微镜观察及统计其室温组织.利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根据SCM435不同冷速下的相变及相变转变量,进行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相变模型的回归.并精确地建立了相变点温度-冷却速率关系模型及相变量-冷却速率关系模型,回归计算得到该钢种的最优模型系数.最后对比了SCM435钢的实验值和回归曲线,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证明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因此可以根据回归结果对实际生产中的真实冷却速率做出实时反应,便于对生产进行更加准确地控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Gleeble 1500热模拟实验机对低碳微合金X70管线钢进行连续冷却转变实验,并绘制未变形及变形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同时研究冷速及变形对实验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主要有铁素体、珠光体及贝氏体组织;随冷速的增加,实验钢相转变温度下降;随变形程度的增加,相同冷速实验钢的相变温度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4.
用膨胀分析法测定了20MnVBH钢在1050℃和860℃连续冷却下的CCT曲线。并对转变后的试样进行了组织分析和硬度测定。结果发现:与马氏体区紧密相邻的宽阔的中间转变区域内存在粒状贝氏体组织;提高奥氏体化温度和加快冷却速度都有利于粒状贝氏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新型高性能转向架用钢的热处理工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leeble-1500D型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高性能转向架用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绘制出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在不同冷却速度连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剖析了冷却速度与组织及硬度的关系。依据测得的CCT曲线,确定高性能转向架用钢的正火温度范围在A_(C3)(865℃)以上30~50℃,且冷却速度在1.0~2.0℃/s时,可获得细小均匀的层片状珠光体。  相似文献   

6.
72A帘线钢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膨胀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72A帘线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并分析开始冷却温度为900℃时不同冷却速度下帘线钢的室温组织和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加快,72A帘线钢的转变开始温度降低、完成转变时间缩短、珠光体片层间距变细,但连续冷却转变条件下得到钢中珠光体组织的均匀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采用膨胀法和显微组织分析结合方法测定了高硅铸钢在不同冷速下的转变组织,依据测定的临界点和CCT制定了高硅铸钢的淬火和回火工艺,并研究了回火温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连冷组织中无碳化物析出,当冷却速度小于0.15℃/s时,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在0.15和2℃/s之间时,组织为贝氏体与马氏体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2℃/s时,转变为马氏体组织.马氏体回火后,其抗拉强度达到1830 MPa,延伸率达到13%.回火组织为极细的回火马氏体与低温贝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8.
用膨胀法结合金相与硬度分析研究了一种新型水轮机叶片用V、N微合金化CrNiMo不锈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行为,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及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1、3、和温度分别为580℃、730℃、295℃和190℃,其贝氏体和铁素体分别在冷速小于0.5和0.2℃/s时出现,冷速在0.056~0.5℃/s之间时,硬度随着冷速的增大迅速增加,尔后随着冷速的增大,硬度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由某公司生产首次应用到核电上的SA508-3钢,采用膨胀法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测定了其焊接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结合显微组织和硬度,获得了每个冷速下对应的相变点温度.结果表明,在0.015~0.05℃/s冷速范围内.为高温转变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区,0.1~7℃/s冷速范围内,为中温转变的贝氏体区,20~80℃/s的冷速范围内,为低温转变的马氏体区;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硬度值也越来越大,0.015℃/s对应的硬度值为199 HV,80℃/s对应的硬度值为546 HV,这为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铈对60Mn~2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冶炼了低硫钢60Mn2和60Mn2Ce,测得了钢中固溶铈量为0.045%ce。测定了60Mn2和60Mn2Ce 钢的CCT 曲线,考查了铈的微合金化作用。发现:固溶铈不改变 CCT 曲线的形状,但使其向右下方移动。当冷却速度大于1,1℃/S 时,在“鼻子”处,铈稍使 CCT 曲线左移。铈使60Mn2钢的 A_(rl)、Ms、M_f 点下降。加入铈后使马氏体、珠光体组织细化,硬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研究HB360耐磨板中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规律,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建立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结果表明,冷却速率不大于1.5℃/s时,HB360耐磨板冷却过程中的转变产物全部为贝氏体组织;冷却速率不小于3℃/s时,其转变产物全部为马氏体组织。  相似文献   

12.
S7钢CCT图的测定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ormastor Digital全自动相变测量仪测定了S7钢退火用CCT曲线 ,分析了S7钢的转变动力学 ,讨论了冷却速度对其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Al-Zn-Mg-Sc合金固溶处理后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通过动态电阻法测得冷却过程的电阻-温度曲线,根据曲线斜率的变化规律确定相变开始点、结束点以及临界冷却速度范围,绘制出该合金的CCT图,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观察连续冷却过程的组织转变.结果表明,动态电阻法测得的CCT图是可信的;在470℃,保温1 h固溶处理后,抑制相变发生的临界冷速在2 168.0℃/min以下,但高于716.8℃/min,相变主要集中在150~420℃的温度区间发生;当冷却速度较慢时,平衡相η在晶内和晶界大量析出并逐渐长大和粗化,当冷却速度较快时,合金保持了较高的过饱和度,冷却到70℃以下仍有相变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Al和P合金元素在TRIP钢固态相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利用热膨胀实验、金相观察、显微硬度测量等方法绘制了4种不同Al和P含量的C-Mn-Al-P TRIP钢的CCT图.结果表明,Al元素强烈缩小奥氏体相区,提高Ac3与Ms,促使CCT图左移和上移.P元素能够阻碍碳化物的生成,当钢中w(P)达到0.14%时,能显著将CCT曲线图中的珠光体区与贝氏体区右移.P元素对先共析铁素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材料的显微硬度增加.对于每一种成分超过其临界冷却速率时将得到完全的马氏体组织.添加固溶强化元素可以强化铁素体基体,增加铁素体基体的硬度,P元素固溶强化能力最强,Mn元素稍弱,Al元素很弱.  相似文献   

15.
合金元素Mo对冷轧双相钢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Mo微合金冷轧双相钢和普通C-Mn冷轧双相钢在不同双相热处理工艺下微观结构,讨论Mo对冷轧双相钢组织变化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两种双相钢以1700℃/s冷却时,均获得了铁素体、马氏体双相组织,马氏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普通C-Mn双相钢得到的马氏体体积分数多。当以5.4℃/s冷却时,Mo微合金双相钢得到的马氏体体积分数多;当加热到820℃保温结束后以5.4℃/s的速率冷却时,普通C-Mn钢的组织组成相为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Mo微合金钢的组织组成相为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Mo对铁素体晶粒的细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Ni content on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CT) diagrams of novel air-cooled bainite steels was analyzed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 may retard the high- and medium-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and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conform to the materials science theories.  相似文献   

17.
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上,利用热膨胀法测定了含铌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分析了成分对冷却转变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定生产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