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运河文化的滨水景观可为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整座城市的形象与品味,使之变得更加耐人寻味。通过通吕运河景观设计项目,介绍了整个设计中运用各种方式将运河文化渗入滨河景观,从而打造南通市通州区独有的滨水景观,从而为今后运河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营造滨水公共空间——通州运河城市段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古运河的终点和新北京城市发展重地,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段的景观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区域发展,在尊重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京杭大运河通州区域原有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提炼运河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为北京展现一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宗旨。作为首先实施的一期工程,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实践了“大景观”的设计理念,从项目的总体布局入手,按照生态和景观的原则布局建筑和道路,运用丰富的设计手法,创造了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环境,项目建成后被选为2008奥运火炬接力途经景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南通市第一运河的起点和南通市港闸区发展重地,通吕运河——船闸东路段景观规划直接影响着城市区域的发展。在尊重通吕运河的历史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炼运河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为南通展现一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宗旨。该文通过研究运河文化的内涵,结合南通市船闸东路——通吕运河景观设计实例,详细讨论了运河文化元素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京城滨水新景观——北京通州运河城市景观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田中 《中国园林》2007,23(3):16-23
通州运河城市景观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功能性主题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媒体制作、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都市空间。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设计对策,并以左云县城段十里河二期工程滨水景观规划为例,阐述了构建生态亲水河道、构建生态自然群落、分区与组景的手法,既改善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又创造出了优美的自然景致。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三亚"城市双修"的项目实践,探讨城市滨水绿色空间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忽视绿色发展、忽视生态价值、忽视民生需求等问题,提出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的城市滨水绿色空间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强调构建尊重自然规律、彰显地域特色、与城市有机互动的复合型滨水绿色空间体系。本文通过对三亚两河及丰兴隆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分析,为城市滨水绿色空间的生态治理、功能提升、景观营造提供经验,以期为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全面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海安东洲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展示了运河文化。本文从项目概况与基地分析入手,对项目的规划设计目标,总体布局与构思理念,分区设计,竖向规划,建筑设计和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城市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其空间范围包括200~300 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水有特殊的喜爱与亲近,在城市化与高楼林立的今天,滨水地区成为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绿化生态轴。运河滨  相似文献   

10.
营造城市滨水园林--增城市增江河西岸地区景观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源  黄翼  肖大威 《规划师》2005,21(3):39-41
增城市增江河西岸地区景观规划确立“休现城市、体现滨水、体现园林”的大原则,划分5个功能区,保留和恢复生态湿地,建设滨水散步道和平台,构建“四时八景”,挖掘荔枝化.结合漂来石传说设计庆典广场,营造开放、生态、亲水、优美和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园林.  相似文献   

11.
城市运河滨水空间的活力复兴能整体提升城市区域的空间品质特色。为有效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将秦淮新河的空间功能向生态休闲、旅游的公共空间转型。在该滨水空间设计,建立以实施为导向,包括功能定位和时序开发设定的时空整合发展策略。两大维度的整合设计,较完善地解决了城市运河滨水空间的设计难点,有效地融生态、人文特色于空间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陈圣泓 《中国园林》2007,23(1):25-32
城市滨水地区不仅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它更应该是居民工作和生活延续的场所。本规划试图以新运河的建设为依托,有意识地将文化娱乐、游憩购物、商业办公、生活居住和产业开发等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在一起,尊重城市已有形态与肌理,新旧之间以协调补充的姿态展开对话,构筑高度互动的城市格局和丰富的都市体验,实现一个整体、有机、舒适、便捷、高效的现代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生态新城。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6)
Waterfron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in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also a key section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so ecological planning of urban waterfront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whole region.This study explored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aterfro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analyzed current waterfront in Xianghe County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for waterfront,provided a basis for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4.
城市滨江地带是高生态敏感度的区域,滨江地带的景观建设应以生态优先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本文通过对重庆主城区滨江区域景观开发现状的分析,指出开发过程中的违背生态学原理的若干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汪笑梅  种培芳 《园林》2021,(5):42-49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边缘地带,是城市自然资源和生物类别最为丰富的区域,对于城市风貌的打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景观环境和谐发展。以兰州黄河风情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探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剖析滨水景观类型,探讨现存问题,从滨水景观生态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景观优化措施和生态修复策略。旨在解决兰州黄河风情线滨水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城市滨水景观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保护支撑,探寻现代滨水生态景观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学角度浅谈城市滨水区水系绿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珊 《南方建筑》2013,(1):41-43
在我国众多绿道的实施项目中,考虑的是绿道设计如何去适应土地利用规划而不是专门考虑如何设计水系绿道。事实上,设计一条好的水系绿道将很大程度地使绿道发挥其最大功能性,保护滨水区生态环境。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水系绿道设计原则来保持高质量的水体资源。本文解释了水系绿道设计中考虑生态健康性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如何确定水系绿道空间范围,强调设计中应该给予关注的构成沿河绿道的要素,以及沿河绿道植被管理方式,目的是保持滨水绿道生态修复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合理的滨水开发行为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自然生态环境,这使人类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危机。如何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滨水区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对于指导我国未来的滨水区开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四川省泸州市沱江两岸景观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提出滨水区开发中景观设计自然化优先的保护性开发方法,并借此引出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吉金珂 《山西建筑》2012,38(27):23-24
以现如今城市滨水景观对城市景观形态具有的重要性为背景,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特征,空间整合和景观设计原则,从滨水建筑布局、滨水建筑控制、水岸线设计、生态可持续延续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城市滨河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