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1999-2008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压力仍然很大.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效防治工业污染,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基础。根据张家口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道路河流、生态环境要素等数据,利用GIS技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张家口市土地生态功能区划分。一级土地生态功能分区以地貌为主导因素进行划分,即坝上高原生态功能区和坝下山间盆地生态功能区。在此基础上,以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导因素进行二级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即草原与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区、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中部城镇生态建设功能区、西部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区、东部森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部森林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提出了各个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方向,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土地利用分区的背景下,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皖江城市带各地级市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土地利用分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皖中区除了六安的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较安全"外,其余都处于"危险"级;沿江区中安庆处于"较安全"级,芜湖和马鞍山处于"危险"级,铜陵处于"预警"级;皖南区除宣城处于"预警"外,其余均处于"较安全"级。2皖江城市带土地生态安全东西分异明显,且各区内影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指标各不相同。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调控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措施与建议:皖中区应将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和集约用地放在首位,沿江区应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放在首位,皖南区应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相似文献   

4.
韩德军  朱道林  姜丽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543-547,553,641
研究目的是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后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问题。研究方法选取中国东部和西部同纬度的福建南平市与贵州毕节市为实证区域,采用对比分析法、熵权法、综合评价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对比两城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的基础上,结合两城市中心城区的土地空间布局的相似性和差异,分析了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异同点,提出两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在土地利用历史进程方面,南平市和毕节市都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阶段;2在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方面,南平市土地利用程度整体高于毕节市,但两城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不同,南平市社会经济产出相对较高,而毕节市土地资源禀赋相对较好;3在土地利用潜力方面,两城市尤其是南平市土地强度均高出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说明潜力有限。此外,两城市结构潜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认为,南平市属于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属于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评估框架,以太行山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诊断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对各县级行政单元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有所缓解,综合指数由0. 219降到0. 166;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和综合指数的Global Moran's I值分别为0. 3059、0. 1739、0. 0969、0. 2811,压力指数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响应指数空间集聚性较小;土地利用冲突综合指数的热点区、次热区则趋于向京津冀地区迁移,冷点区、次冷区趋于向山西省广大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的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多是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分析,未体现区域内部空间差异,对制定差异化土地政策的指导性不强.土地利用战略分区研究可使分区结果与土地政策调控形成互动机制,提高其指导性,从而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与有序开发,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对土地利用战略分区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原则、指标体系选择、研究方法与思路等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完善土地利用战略及分区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对承载力分析方法,分别以全国和河南省作为参照区对商丘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①在研究时段内商丘市综合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②商丘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大于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土地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③资源超载比例较高,但总体呈减少趋势。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商丘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和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小尺度热点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淮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指数模型方法,从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速度、土地流向、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对淮南市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淮南市土地利用及变化的特征,并针对在工矿和居民点整理复垦、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地优化研究是探讨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以盐城海岸带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城海岸带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中,无论是经济导向还是生态效益导向,都只注重土地利用的经济发展或生态环境保护,不利于土地的科学利用,在综合效益下的土地优化方案是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模式。在此模式下,盐城海岸带及各县市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研究区域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可得到较大提高,海岸带的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较合理,沿海城镇、产业与港口联动的综合效益较高,认为该方案可作为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最佳方案。文章从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盐城海岸带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样本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大方县各乡镇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区,并根据空间集聚结构对各区域的土地利用模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大方县34个乡镇被聚为3类,分别对应差别化土地利用优化模式。在现有国土开发格局中,县域内各乡镇在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方面已自发形成空间集聚基础,为避免各乡镇在开发过程中"趋同"或"模仿",可将主体功能理念贯彻到微观区域,为各乡镇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把水库消落区划分为常年利用区、季节性利用区和暂时性利用区.根据黄壁庄水库多年调度运行、水位变化规律,结合平山县农作物生长特性,运用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确定了3个时段(全年、3~9月、10~5月)不同保证率下的消落区土地利用高程,并估算了水库消落区土地面积和可利用土地面积,为合理利用该区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贵港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及用地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土地是土地资源中资产效益最高的一部分,是人类利用土地影响最为深刻的土地类型。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各类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贵港市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该区域各地类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相应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在对许昌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未来许昌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方案,力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淮南市大通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特点,提出了资源城市棕地生态治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成果参照法,辅以直接市场评价法、旅行费用法对大通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估算出综合效益为29746.34万元,达到投资额的12倍.研究结果表明,大通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在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这种生态治理模式对我国其他资源城市棕地治理开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忠县为例,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和重心模型,采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生态贡献率指数等分析了忠县土地利用时空转型特点及其重心演变规律,揭示出忠县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90—2015年,忠县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面积显著增加,生活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21990—2015年,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在空间上变化不明显,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重心发生明显偏移。31990—2015年,忠县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稍有增加,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趋势并存,生态改善趋势大于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廊坊市环境容量现状和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廊坊市生态适宜的土地利用目标和调控指标,从而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大连开发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化分析了2000—2014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202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14年间大连市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由西向东不断扩张,其面积由2000年的9031. 50hm~2增加到2014年的17484. 39hm~2,最终占比为43. 83%,耕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主要转为建设用地,草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②模拟期内,大连市建设用地面积仍将持续增长,2021年将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47. 37%,而水域面积将减少为0. 94%,草地、耕地、林地也呈现减少趋势,有关部门应注意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冯春涛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6):416-417,4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土地科学界和生态学界曾提出:"无论将土地作为生产性利用还是非生产性利用,都会形成一种干扰,使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从而降低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尝试性地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对其所带来的环境变化影响与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有效落实规划任务、实现规划目标,在分析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土地利用分区的任务与原则,探索建立了由产业功能区与土地用途区构成的两级分区类型体系,提出了公众参与为主、GIS技术为辅的分区方法.两级分区类型体系有利于实现土地组织利用、生产经营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在土地利用分区中贯穿公众参与式方法,有利于构建村内民主管理和业主参与土地利用管理的体制.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区生态用地破碎化演变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破碎化现象逐步加深,严重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土地利用格局和人类生存环境。通过构建景观破碎度评价模型,研究了我国东北典型山区长白山区1995—2015年的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白山区20年间生态用地破碎化程度降低,破碎化区域缩小,生态景观格局趋于安全。②各用地类型之间转换频繁,林地主要向草地转化。③20年来生态用地面积逐年缩小,内部类型变化幅度大于生态用地本身。④除了人类活动,城市扩张、耕地复垦等土地利用政策也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