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黄龙溪古镇建筑空间形态、空间组织手法入手,对建筑空间的构成、舍叉以及建筑空间形态作了简要的分析,为下一步古镇保护及改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天童寺、灵隐寺为中国传统公共建筑的典型范例,初步分析了禅宗寺建筑群体空间形态和环境设计手法,提出了可供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借鉴的中国传统空间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晨  李绍天 《华中建筑》2008,26(4):32-36
通过对潋江书院这一历史建筑群的考察以及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该文对潋江书院的历史发展及其主要建筑作了简要地介绍;深入剖析了潋江书院的建筑空间,指出该建筑群在“空间组织和轴线转折”、“空间组织与高差变化”、“尺度把握和紧凑布局”,“空间效果和手法控制”,以及“建筑特色与地方材料”等方面的特点;揭示出潋江书院建筑和空间特色,潋江书院建筑群在采用多种设计手法成功地控制空间效果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福兴庄园(三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低层住区项目,场地设计采取与常规行列式不同的立体化、复合化的规划手法。以提升住区综合环境质量为目标,住宅建筑设计结合院落式围合空间组织形式,通过住宅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融合、场地与周边城市大环境的有机整合来探索住区空间环境多样化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重庆龙兴古镇刘家大院是一处典型的巴渝传统店宅式民居。该文以作者参观考察的认知为依据,以刘家大院为例,分析店宅这一建筑类型的建筑空间特色。店宅与场镇环境紧密相连,建筑布局中经营和居住的关系,以及店宅"窄面宽大进深"带来的问题是作者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先介绍了龙兴古镇和刘家的背景概况,再由店宅建筑的共同特征引出刘家大院的特征,从选址、空间与功能布局、气候应对策略、空间组织手法这些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室外空间文化体现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营造之中,其可以由构成室内空间要素的墙面、地面、天花所组成,也可以由其他建筑、构筑物、景观等围合成一个较为开放、公共的活动场所。文章以两塘书院暨金石博物馆、绩溪博物馆和高黎贡山手工造纸博物馆三座博物馆类建筑为例,从室外空间组织和室外空间建造两方面对博物馆的周边环境、空间组织、材料和构造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室外空间营建中的地域性手法表达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21,(3)
绕拜是佛教的重要礼佛行为方式,也是其建筑空间形制发展的依据。佛教绕拜空间始自窣堵坡,后分化为以佛塔为主体和以佛殿为主体两大类,并在小乘、密宗、大乘三大宗派中组合出六种典型模式。通过提取佛教建筑中绕拜空间的原型,梳理其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出六种典型模式演变为"简洁纯粹""分形繁复""和合圆融"三种空间形态的分化规律,并指出不同宗派佛理教义和僧俗仪轨的差异是导致绕拜空间演变的动因。揭示绕拜空间在佛教建筑空间组织中的原型地位和演变机制,可为解析或设计佛教建筑提供基于行为动态流线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装饰壁画不仅是形态与空间、时间与空间,而且是理性与感性、物质与意识的高度统一体。新的视觉形式的表现,材料语言与构图形式的多样丰富性,使现代装饰壁画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现代装饰壁画的创作,讲究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强调壁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可谓是当代环境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早期或者传统壁画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材质的选择丰富多样,这些变化使壁画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装饰壁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绘画艺术语言,与各种写实性的绘画形式语言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从属于建筑空间结构之中,起到装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严寒地区地域建筑的特点,结合以空间形态为中心的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以哈尔滨华润·万象汇为研究对象,建构严寒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体系。从规划布局、空间形态、空间组织和空间界面四个层面探讨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流线俗称动线,是指人们在建筑中活动的路线,根据人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这是百度百科中对于"建筑流线"的解释。而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流线设计更多是在方案后期表达设计的一种方式,在方案的决策阶段,流线与空间、建筑形态的关系,包括人在流线中的空间体验却很少被重点关注。"建筑流线"这个带箭头的"线条"很多时候被看成不同类型建筑的流程范式,机械地串联起任务书内的功能清单。流线本身代表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及其丰富性被隐匿了,人员数量的聚集、时间顺序和空间体验这些基本特征常常被忽略,干瘪的流线设计导致了空间体验的缺失和尺度的谬误。而建筑功能的发  相似文献   

11.
陈亮  刘静 《中外建筑》2012,(5):105-106
通过对天津市梅江二期中学工程设计的分析,从规划布局、空间组织、建筑设计几方面入手,阐述了以功能齐备、安全、舒适为导向的新教育建筑的生成,以及城市整体形态营造与校园空间环境和建筑本体之间的空间组织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余健 《山西建筑》2008,34(9):35-36
以武夷山下梅古村为例,分析了武夷山独具特色的古民居风格,详细介绍了武夷山古民居建筑装饰上的雕刻艺术,通过对武夷山民居的空间组织手法、空间尺度以及艺术处理手法的研究,为当代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建筑在形式与空间上都极具特色,其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结构特征、优美典雅的形式语言,还有富有生机的空间组织以及极具内涵的象征意义,因此传统建筑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极具传承价值。所以现代建筑在追求功能丰富性和造型多样化的基础上,还应考虑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这种传承不是形式的模仿而是将传统建筑语言以现代设计手法来表现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此类研究方向在建筑界备受瞩目,而若要真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筑文化的实用性、人文性及哲学性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核心价值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只有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有效融合,从而赋予现代建筑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晓春  黄钰婷 《建筑学报》2021,(12):108-115
在梳理西方肺结核疗养院建筑的空间、身体和治疗技术关系的基础上,以上海虹桥疗养院为例,着重分析在典型现代主义建筑特征背后所隐含的形态、空间组织和布局与当时流行的治疗技术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建筑师采取的设计是将医院建筑作为肺结核"医疗设备"的空间策略,使空间回应并积极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既体现了医疗技术、空间环境和病患身体的关联,也是见证近代中国身体观念、医疗技术与卫生制度变迁的一处空间载体.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当前我国中小城市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背景,以东阿县图书馆建筑设计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该工程的项目背景,分析了项目选址、建筑总体布局、建筑空间组织以及使用者的行知等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场所感营造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对话、建筑空间的"在场性"体验、建筑功能对空间活动的多元化引导以及使用者的文化认同感等与文化建筑场所营造相关的设计理念,并结合工程设计对中小城市文化类建筑场所感营造的具体设计手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陈俊伟 《华中建筑》2012,(7):135-139
廊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部件,它既是水平交通的有力策划者,也是筑园造景的构图元素。该文以岭南园林中的“廊”为研究对象,阐析廊的形态和特点、常见的支撑构件材料、尺度和节点处理手法,分析廊作为可遮阳避雨的交通空间、建筑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连接要素以及生活场所时的功能,重点论述廊在园林景观空间组织中所发挥的分隔、引导、展现和衬托等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总结廊在现代岭南园林建筑中的创新设计手法,展望廊在新时代必将以新的形式不断丰富其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代教育规模发展变化的趋势,分析了空间属性问题对校区空间组织的影响。通过分析空间的功能属性和空间的界面属性等问题,提出了新校区规划设计中空间处理的原则和手法,并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在空间组织中的手法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贵州传统聚落中核心的公共空间"场坝"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场坝"为起点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场坝"边界节点空间的三维构型。选取不同形态的贵州传统聚落,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以"场坝"为连接或辐射的二维空间结构。利用完形理论以及空间体积方程的计算方法量化"场坝"和与下一级空间连接处节点的三维空间构型,从而得到一定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平面组织的规律和垂直空间组织规律,对贵州地区的建筑群体地域性重构外部空间设计提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院落是建筑的主要空间组织方式之一,在建筑单体和群体的形态塑造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院落空间在学校的设计中展现出自身的特征优势,具有应用价值。面对教育新政策与目标,校园建筑的创作诉求走向个性、多元、开放。文章通过分析当代校园建筑中空间形态方面的创作诉求,以院落空间作为诉求的解决方式,寻找二者的耦合机制和应用机理,通过阐述院落空间模式在校园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为创造形态表达层次化、自由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从而为创造形态个性化、层次化的校园建筑提供设计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重庆解放碑若瑟堂片区改造升级的设计从"亲近历史"的角度出发,使新建筑承担起若瑟堂及新华日报旧址两个文物建筑之间的链接作用,整合、加强传统场所的空间形态和意象,同时挖掘场地地形的潜力,利用山地地形巧妙地将庞大的商业体量消解,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创造出一组在空间、尺度、意象、色彩和气质上具有山城传统聚落形态,符合"此时此地"特色的独特空间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