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乌司他汀(UTI)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ALI患者60例,随机分为UTI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5 d监测患者Apache Ⅱ评分、氧合指数(PO2/FiO2)及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的表达,同时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结果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UTI组治疗后PO2/FiO2较常规组明显改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5),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UTI可以改善脓毒症ALI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田惠玉  赵钗  谷藏言 《河北医药》2009,31(24):3358-3359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脓毒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组(强化组)和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常规组)每组25例,流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同时记录ApachⅡ评分和病死率。结果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率明显降低(P〈0.05或0.01),强化组ApachⅡ评分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及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脓毒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组,选择健康人群30例为对照组,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6的浓度,流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同时记录ApachⅡ评分和死亡率。结果强化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ApachⅡ评分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单核细胞mCD14、HLA-DR表达率较常规组明显升高。结论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负面情绪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试验组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措施.观察2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SAS评分)、抑郁评分(SDS评分);统计2组患者意外脱管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2组干预前SDS评分及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比较,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DS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意外脱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心理干预治疗可以提高ICU清醒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5例ICU中外科术后危重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并取25例健康成人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连续监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入ICU后第4天和7天的好转组和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P<0.05;P<0.01)。结论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水平与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郭皓  齐宇明  王海燕  胡振杰 《河北医药》2010,32(22):3118-3120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脂多糖受体(mCD14)、HLA-DR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重症脓毒症患者35例和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5例)和死亡组(10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mCD14、HLA-DR在病后不同时间的动态改变.结果 死亡组PBMC表面mCD14、HLA-DR各点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生存组mCD14在 0-24 h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8、72 h恢复正常对照组水平;HLA-DR在 0-48 h均低于正常对照组,72 h逐渐升高但仍未恢复正常对照水平,0-24 h生存组与死亡组mCD14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8、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或〈0.01);0-48 h生存组与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2小时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 重症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呈抑制状态,不同预后患者其免疫功能恢复时mCD14恢复早于HLA-DR.  相似文献   

7.
郝双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27-528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监护室治疗的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59例,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29例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30例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机械通气前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氧合指数(PaO2/FiO2)以及总的通气时间、在重症监护室(ICU)的时间、是否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死率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h后的RR、HR、PaO2/FiO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PaO2/FiO2低于对照组,HR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通气时间、VAP发生率、住ICU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无创机械通气在治疗Ⅱ型呼吸衰竭上有显著效果,特别是在通气的时间、VAP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有创通气。此外,无创通气的患者住ICU的时间也明显低于有创通气,可以有效减小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近4年心脏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转入我科监护治疗的患者62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2)。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监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联合血必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监护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对照治疗前、治疗后1d、治疗后3d,PaO2、PaO2/Fi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并发ARDS的发生率、使用呼吸机时间及住ICU时间的差异。结果①PaO2、PaO2/FiO2动态变化监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对照治疗前PaO2、PaO2/FiO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d,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d,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②治疗组并发ARD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治疗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住ICU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联合大剂量血必净治疗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可明显改善氧分压及氧和指数,从而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显著降低体外循环术后并发ARDS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肺损伤(AL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AL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两组均常规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8g/d,疗程5d。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炎症指标的变化,记录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病死率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结果治疗组PaO2、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炎症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保护性通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有效率达88.1%,与对照组6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还原型谷胱甘肽组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肺保护性通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ALI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60例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1组继续行有创通气,2组改为面罩无创机械通气。两组同时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1、2两组患者发生VAP的例数分别为12和2例(P<0.05);死亡例数分别为5例和1例;总机械通气时间为(22±8)d和(12±6)d(P<0.05);住ICU时间为(26±11)d和(13±6)d(P<0.05)。结论 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有创机械通气,当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时改用无创通气可以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甲基泼尼松龙)和观察组(乌司他丁联合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0、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肺损伤评分和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10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急性肺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徐昉  汪飞  周发春 《中国药房》2009,(33):2618-2619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162例急性肺损伤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痰热清注射液联合NIPPV)和对照组(NIPPV治疗)。在使用NIPPV后8、24、48h监测患者自觉症状、生命体征、血气分析、PaO2/Fi O2、NIPPV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NIPPV平均使用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8、24、48h呼吸困难持续改善(P<0.05),24、48h心率持续改善(P<0.05);接受治疗8、24、48h后PaO2/Fi O2持续上升(P<0.05)。结论:痰热清能减轻肺损伤的进一步加重,阻断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进展,有效缩短NIPPV时间。  相似文献   

13.
苑建房 《河北医药》2012,34(8):1133-113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比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肺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PO2/FiO2监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组和乌司他丁组血清IFN-γ、IFN-γ/IL-4明显升高(P<0.05),而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乌司他丁组治疗后患者血清IFN-γ、IFN-γ/IL-4明显下降(P<0.05),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肺损伤患者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乌司他丁可以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恢复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平衡,发挥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剂量沐舒坦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60例20 ~ 65岁收住院的重症肺炎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予常规抗感染及机械通气、对症及支持治疗,对照组用沐舒坦60 mg/天,静脉注射;观察组用沐舒坦20 mg/kg·天,静脉三小时微泵注入;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5天后、治疗7天后的肺损伤评分、PaO2、PaO2/FiO2、肺顺应性(CL)、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4周存活率.结果 大剂量沐舒坦治疗组患者的PaO2、PaO2/FiO2、肺顺应性(CL)、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较常规剂量组疗效要好(P<0.05);两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大剂量沐舒坦的应用对重症肺炎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于控制围麻醉期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发展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69例在术中确诊为ALI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通气治疗组(n=17)、传统通气复合小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n=24)、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n=28),比较三组患者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组对ALI患者的呼吸力学、动脉血气、肺氧合的改善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并且未发现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其余两组相比较:在呼吸力学、动脉血气、肺氧合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发生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此外,三组在血流动力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复合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能有效地改善ALI患者的肺氧合、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变化;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在临床上应该有预见性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盛春风  方志成  刘培  王福珍  陈黎  郑翔 《河北医药》2012,34(22):3365-3367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采用rhGH与机械通气联合治疗,予rhGH4U,2次/d,肌内注射,连续治疗7d;对照组(23例)采用机械通气治疗。2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2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一次拔管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平均住ICU时间、ICU病死率及第7天时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含量,血糖含量、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 2组比较,治疗组在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拔管成功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ICU病死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糖均高于正常,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糖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H用于老年胸腹部术后急性呼吸衰竭可改善营养状况,明显减少呼吸机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在ICU的病死率,但治疗期间应加强血糖的监测,强化胰岛素治疗,防止糖代谢紊乱发生。  相似文献   

17.
黄涛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2):33-35
目的:探讨间歇性高容量血液滤过(PHVHF)治疗严重脓毒症的疗效及应用。方法:将2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PHVHF组13例、对照组12例。PHVHF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PHVHF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BUN、Cr、K^+、Na^+、Cl^-);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ICU内治疗时间,28d病死率。结果:PHVHF组治疗后HR、BUN、Cr、K^+、PaO2/FiO2、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后BUN、Cr、PaO2/FiO2、APACHEⅡ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VHF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内治疗时间短,28d病死率低,其中,ICU内治疗时间,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VHF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并通过对内环境调节、改善氧合等,对多个器官起到支持作用,可减轻严重脓毒症的病情及改善预后,且操作简便,是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病例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为面罩吸氧10L/min,PaO2≤60mmHg时行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Ⅱ组为面罩吸氧10L/min,PaO2≤90mmHg时行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结果全部病例在机械通气48h后,机体氧合得到明显改善。Ⅰ组病死率为46.6%(7/15),Ⅱ组的病死率为18.7%(3/16)。Ⅱ组机械通气时间较Ⅰ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能够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氧合功能,及早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有助于阻止其转变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