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解读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语言学认为,人际语法隐喻是表达入际意义的一种手段,它由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构成。人际语法隐喻通过合理地调配语法资源,使交际参与者有效地实现语言交流的目的。辨认、解释和分析人际语法隐喻,有助于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人类策略交际的重要语言资源,而且是实现策略社会交际不可或缺的语用策略。作为语言资源的隐喻和作为语用策略的隐喻的同效功能,研究成果颇多;但是作为语用策略的隐喻错配(异效)功能的研究还是个空白。本文通过分析隐喻意义、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和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隐喻错配(异效)功能-隐喻意义和隐喻含意、隐喻影像、情感以及非言语信息趋异-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其中人际隐喻又可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语气系统涉及四个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疑问,其功能的实现过程涉及非一致式的实现方式,即语气隐喻。研究语气隐喻可以帮助分析人际关系和会话意义;应用于政治实践,可以为政治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提供新思路。解读政治语篇中的语气隐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交际双方的观点和态度,并加深读者对语篇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每种功能的实现都有其语法隐喻形式。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法隐喻有概念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其中,人际语法隐喻又可以分为语气语法隐喻和情态语法隐喻。本文研究的是情态语法隐喻。作者在提出并详细解释语气隐喻的概念后,讨论了语气隐喻的双重(或多重)语义特征,言语参与者对语气隐喻的判定,隐喻体现的一些其它固定表达式,语气隐喻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5.
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语气隐喻的广泛使用,有助于建立与目标顾客的特殊人际关系,进而实现产品最大价值.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气隐喻"及"人际功能"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60则英文化妆品广告为语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英文化妆品中语气隐喻实现人际意义的路径进行探析.研究发现:英文化妆品广告的语气隐喻体现的陈述和命令功能可以用祈使、感叹、疑问语气来表达;在化妆品广告中适当地使用语气隐喻具有积极的交际功能,具体表现为:信息传播功能、人际沟通功能、劝说功能.从语气隐喻的角度,探究英文化妆品广告的人际功能,以期为广告商提供一些有效的撰写策略,从而促进产品的推广,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政治辩论中情态隐喻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4年布什和克里的第一场总统辩论赛文本为语料,尝试着把情态隐喻作为一种视角,分析政治辩论语篇中情态隐喻的语用功能。试图说明情态隐喻不仅是政治辩论的一种语言特色,而且对实现辩论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加深英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地改进他们对目标语的运用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参与者导向词块与表达说话者态度和立场的情态意义关联,其功能在于构建作者与读者关系,拓展语篇对话空间,从而实现语篇的人际互动功能。文章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通过自建对比语料库,运用AntConc语料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中外博士论文结论部分参与者导向词块的情态特征。研究表明,中外博士论文作者均善于使用情态化语块和中低值情态语块来表达客观命题的商讨性,而中国博士论文还用意态化词块融合声音介入;语法隐喻方面,双方都会运用客观情态隐喻凸显观点表达的客观性,但本族语者集中在概率类隐喻,而且中国博士论文意愿类隐喻偏多,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学习者的个人介入性。   相似文献   

8.
语法隐喻是针对句子语法层的,它为篇章服务,含有语法隐喻的篇章才是篇章的一致式表达形式。人际语法隐喻通过采用不同的情态和语气表达方式,间接的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可以避免在日常交际中引起的不愉快;人际语法隐喻通过合理调配语法资源,使交际参与者在人际意义潜势中做出正确选择,有助于人们确定语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或态度。  相似文献   

9.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概念隐喻HONOR IS FAC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映射结构,并从文化角度对“脸”的认知方式和隐喻化功能进行解读,可以说明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具有系统的普遍性和文化的调节性。因此,对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而且对外语学习与研究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语用预设是一种重要的语用推论,其所具有的多重意义和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以情景喜剧《老友记》中隐喻话语为语料,分析了隐喻话语中的语用预设信息的获取、语用预设的特征以及语用预设在隐喻话语中的功能;阐述了语用预设是如何保证含有隐喻话语的交际顺利进行;探讨了语用预设是如何参与隐喻话语含意的推导并产生歧义、幽默等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语用学产生的基础和核心内容。美国语言哲学家Searle继承并发展了英国哲学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AT),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SAT)。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探究诗歌隐喻,旨在揭示诗歌所表达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力及诗歌隐喻哲学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的优美。  相似文献   

12.
协商指学习者与其对话者为生成更准确的表达而采用的会话修饰方式或沟通策略。在回顾协商互动的理论依据基础上,探讨协商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作用,即:促进学生知识意义构建,激发学生自我纠错,增强学生即时输出能力。并提出从课堂提问类型、师生会话结构和教师反馈方式三方面展现互动课堂中的语言学习协商,从而优化语言学习环境,对理解课堂语言习得本质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外显为个体我、人际我和群体我。称呼语作为身份的外显言语标记,其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发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是了解鲁迅后期创作和思想的重要资源,《故事新编》的“新”与“编”就内含着作者的创作取向和思想特质。具体而言,《故事新编》的“新”包括情节和主题的新变;从神话向小说的转变、间接与隐喻手法的采用、主观化和心理化的大量介入等艺术特征的新变;价值观上的民间立场取向等几个方面。此外,《故事新编》的文章创作时间与文集编排次序的不一致,反映出鲁迅创作思想的前后变化。  相似文献   

15.
将关联理论框架应用于汉语歇后语的翻译中。译文成功与否取决于最大关联性的取得,译者须考虑读者所期待的阐释相似性的程度和类型,即应考虑目的读者的认知环境,选择最合适方法,引导读者获取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英语中,隐喻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归纳常见的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语言隐喻的固定搭配,基于体裁的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歇后语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框架可应用于汉语歇后语的翻译中。考察关联理论框架中翻译的直接法和问接法,关联理论对问接法来说尤其重要。因为问接翻译歇后语方法多种,取决于目的读者觉得原文的哪些意义方面是相关的。目的语中并非总能找到相匹配的隐喻,因此,应该使用替代隐喻的策略来使语境效果最大化,解读努力最小化,以取得最佳关联性。译文成功与否取决于最大关联性的取得,译者须考虑读者所期待的阐释相似性的程度和类型,即应考虑目的读者的认知环境,选择最合适方法,引导读者获取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普遍存在于汉英语言中。惯用语是口语中一种短小固定的语言样式,它往往超越字面意义,获得一种比喻性的整体意义。在惯用语意义形成的过程中,隐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研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和重要手段。由于两个民族拥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因素,英汉隐喻在共性基础上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本文探究了英汉惯用语中的隐喻现象,及其反映出的文化认知异同,以期译者在进行跨文化语言翻译时,准确把握隐喻语言的认知特点;英语学习者能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修辞学在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喻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种修辞格,俄语中的比喻及其表达手段有多种,主要包括明喻、隐喻、拟人、换喻、提喻等.  相似文献   

20.
WTO的许多协议中都包含有直接或间接规范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电子商务也已成为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因而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在研究WTO框架下的电子商务的相关规则并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