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检测105例因胸痛疑似AMI就诊患者的血清H-FABP,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和心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I,cTnI)。根据最终的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AMI组和非AMI组(对照组),并对2组检测结果的阳性率、诊断效率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05例疑似AMI患者中,最终诊断为AMI患者45例,其余60例排除AMI诊断作为对照组。AMI组的H-FABP、cTnI、MYO、CK-MB平均水平及阳性率分别为(49.32±10.29) ng/mL、84.4%,(1.62±0.76) ng/mL、44.4%,(156.14±54.23) ng/mL、82.2%,(13.01±6.08) ng/mL、42.2%,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H-FABP阳性率与MYO阳性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明显高于cTnI及CK-MB的阳性率(P<0.05)。H-FABP与CK-MB诊断AMI的特异度相似(P>0.05),但低于cTnI(P<0.05),高于MYO(P<0.05)。H-FABP与cTnI的阳性预测值相似(P>0.05),均高于MYO、CK-MB(P<0.05)。在阴性预测值方面,H-FABP与MYO相似(P>0.05),明显高于cTnI和CK-MB(P<0.05)。4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组合分析,H-FABP+ cTnI、H-FABP+ CK-MB、H-FABP+ MYO、H-FABP+ cTnI+MYO、H-FABP+ cTnI+CK-MB、H-FABP+ cTnI+MYO+CK-MB诊断AMI的灵敏度均为100.0%,特异度分别为82.0%、72.0%、61.2%、59.3%、68.1%和56.5%。结论: H-FABP在AMI早期诊断中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cTnI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AMI早期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组织多肽特异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70例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7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76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OPN和TPS水平。结果:胃癌患者的血清OPN[(1 610.02±1 088.30) pg/mL]及TPS水平[(148.54±88.20) U/L]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0.05),而浅表性胃炎患者、萎缩性胃炎患者与正常对照者间的血清OPN、T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胃癌患者的血清OPN水平[(2 261.8±1 330.3) pg/mL]高于Ⅰ~Ⅱ期胃癌患者[(1531.1±850.5) pg/mL](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血清OPN水平[(2 688.2±1 174.3) pg/m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 281.3±818.4) pg/mL](P<0.05);而Ⅲ~Ⅳ期胃癌患者的血清TPS水平[(100.26±64.17) U/L]低于Ⅰ~Ⅱ期胃癌患者[(198.23±98.51) U/L](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血清TPS水平[(95.46±46.98) U/L]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79.58±100.27) U/L](P<0.05)。OPN、TPS、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平行联合检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c,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49,其约登指数最大时(53.3%)的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81.9%。结论:血清OPN、TPS、 CEA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与良性胃病的鉴别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全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在临床监测的应用。方法120例新生儿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性疾病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血清中的PCT,微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细菌感染组治疗后两天再次检测PCT。结果以血清PCT>0.5ng/ml为阳性标准,细菌感染组阳性率为98%,病毒感染组为10%,非感染性疾病组为10%,细菌感染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hs-CRP>10mg/L为阳性标准,细菌感染组阳性率为58%,病毒感染组为48%,非感染性疾病组为35%,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感染组治疗后PCT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可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感染的疗效监测也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细胞)百分比以及Treg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确诊的ITP患者依据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恢复正常分为治疗有效组(21例)和治疗无效组(9例),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计数、Treg细胞百分比及PD-1+ 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39±5.74)×109/L和(5.49±4.86)×109/L(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8.34±2.95)×109/L和(7.87±1.47)×109/L(P>0.05),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比较,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比较的CD3+ 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由治疗前的16.96%±4.61%升至32.74%±9.38%,PD-1+ Treg细胞百分比由治疗前的14.88%±6.75%升至29.62%±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而治疗无效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由治疗前的17.41%±6.77%上调至19.18%±7.64%,PD-1+ Treg细胞比例由治疗前的15.30%±6.57%上调至19.58%±6.9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治疗有效组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及PD-1+ 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Treg细胞及PD-1+ Treg细胞可能在IT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外周血中这2种细胞的百分比可能提示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急诊患儿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宝鸡市中心医院和宝鸡市中医医院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22例,其中细菌感染患儿(细菌感染组)176例、病毒感染患儿(病毒感染组)268例、支原体感染患儿(支原体感染组)78例。同时,选择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PCT和hs-CRP的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PCT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支原体感染组PCT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病毒感染组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PCT和hs-CR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感染组PCT和hsCRP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PCT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s-CR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hs-CRP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797、0.913,灵敏度分别为76.8%、85.6%、92.3%,特异度分别为88.7%、72.3%、83.4%,PCT、hs-CRP单独诊断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截断值分别为0.62ng/mL、8.23mg/L。结论血清PCT和hs-CRP水平检测可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为早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降钙素原水平(PCT)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 年3~8 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50 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80 例细菌感染患儿纳入细菌感染组,70 例病毒感染患儿纳入病毒感染组,另随机选取50 例同期于该院体检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采集三组血液样本,检测三组样本血清SAA 及PCT 水平,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三组血清SAA 及PCT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7.383,11.169,均P ﹤ 0.05);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血清SA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3.795,10.247,均P ﹤ 0.05);细菌感染组血清PCT 水平与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5.005,18.146,均P ﹤ 0.05);三组血清SAA 及PCT 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706,26.092,均P<0.05)。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SAA 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273,6.318,均P< 0.05)。细菌感染组PCT 阳性率高于病毒感染组及对照组(χ2=14.268,19.042,均P 值﹤ 0.05)。由ROC 曲线图可知,细菌感染组SAA及PCT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5 及0.824,病毒感染组SAA 及PCT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 及0.551。SAA 对病毒感染的诊断特异度较高,PCT 对细菌感染的诊断特异度较高,SAA 与PCT 联合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2.18%,特异度为88.03%;SAA 与PCT 联合诊断病毒感染的敏感度为80.14%,特异度为86.52%。结论 SAA 诊断病毒感染的敏感度较高,PCT 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较高,SAA 与PCT 联合检测可有效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染性标志物presepsin[可溶性CD14分子亚型(soluble CD14 molecular subtype,sCD14-ST)]在血流细菌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分析sCD14-ST、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ukin 6,IL-6)检测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期间经血培养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79例(≥18岁成人组,34例;<18岁儿童组,45例),并纳入同期57名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presepsin、PCT,CRP、IL-6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不同生物标志物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应用presepsin辅助诊断细菌感染在不同年龄阶段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688.32 pg/mL)与对照组(34.89 pg/mL)间的血清presepsin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细菌感染组按照年龄分层,成人感染组与儿童感染组间的血清presepsi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比较各生物标志物,细菌感染患者血清presepsin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高于PCT(0.802)、CRP(0.772)和IL-6(0.693),且血清presepsin诊断细菌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PCT、CRP及IL-6。血清PCT区分革兰阴阳性菌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4,高于presepsin的0.915和IL-6的0.904和CRP的0.780。结论:感染标志物presepsin对细菌感染疾病的辅助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诊断价值优于PCT、CPR,且血清presepsin浓度没有年龄差异,在不同年龄阶段中都可以应用;而各项指标中,血清PCT区分革兰阴阳性菌的诊断效能高于presepsin。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双能量CT(以下简称双能量CT)扫描结果中病灶标准化碘值与非标准化碘值间是否有差异,并评估碘值在进展期胃腺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经胃镜病理检查证实为腺癌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分析化疗前后双能量CT扫描图像,计算病灶化疗前、后门脉期及延迟期的标准化碘值变化率及非标准化碘值变化率;并以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1.1分为反应组与非反应组,比较2组间化疗前、后各碘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①门脉期所有患者胃原发灶的各非标准碘值变化率与标准化碘值变化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也具有相同的表现(P>0.05)。②反应组化疗后病灶各碘值在门脉期均明显小于非反应组[数值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差)表示][化疗后门脉期碘摄取浓度,(1.71±0.49) mg/mL 比(2.15±0.55) mg/mL,P=0.008;化疗后标准化门脉期碘摄取浓度,0.30±0.09比0.38±0.10,P=0.003;化疗后门脉期总碘摄取量,18.30 mg(27.15 mg)比81.55 mg(81.20 mg),P<0.001;化疗后标准化门脉期总碘摄取量,15.86(22.65)比47.97(64.05),P<0.001]。③反应组病灶的总碘摄取量减少率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明显大于非反应组[化疗前后门脉期总碘摄取量减少率,-83.34%(21.05%)比-39.82%(47.90%),P<0.001; 化疗前后门脉期标准化总碘摄取量减少率,-80.28%(19.61%)比-42.33%(41.12%),P<0.001;化疗前后延迟期总碘摄取量减少率,-80.66%(19.97%)比-36.99%(37.71%),P<0.001;化疗前后延迟期标准化总碘摄取量减少率,-79.57%(24.89%)比-37.79%(36.48%),P<0.001]。结论:病灶化疗前、后的标准化碘值变化率与非标准化碘值变化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用双能量CT扫描测得的病灶化疗后碘值及各碘值变化率(尤其是病灶的总碘摄取量减少率)在评估进展期胃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对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住院的137例患儿分成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非感染3组,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PCT≥0.5ng/ml、CRP≥5.2mg/L为阳性,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为78.18%,病毒感染组PCT阳性率为7.50%,非感染组PCT阳性率为9.52%,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非感染组两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病毒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无差异(P〉0.05)。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为29.09%,与PCT比较,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清PCT可作为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早期检测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CRP,动态检测PCT可判断疗效及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PGL)与进展期胃癌(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GC)的双源CT表现特点及病灶碘浓度进行比较,探讨双源CT鉴别诊断PGL与G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PGL患者及50例AGC患者,对病灶的以下特征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特征包括①胃壁增厚的程度,②有无黏膜白线征,③病灶累及胃壁的范围,④病灶的强化程度,⑤病灶的碘浓度值。从中寻求适宜的鉴别诊断标准并予以评估。结果:PGL患者与AGC患者间的胃壁增厚程度(P=0.874)、病灶累及范围(P=0.7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PGL患者相比,AGC患者的黏膜白线征阳性率更高(64%比24%, χ2=16.234, P<0.0001),病灶强化更明显[(45.52±18.0) HU比(30.72±10.6) HU, P<0.001],病灶碘浓度值更高[(2.31±0.50) g/mL比(2.00±0.23) g/mL, P<0.001]。单独以黏膜白线征阳性、强化程度≥34.5 HU、碘浓度值≥2.25 g/mL诊断AGC的灵敏度分别为64%、76%和56%,特异度分别为76%、70%和88%。黏膜白线征与强化程度2项指标对于AGC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中等,考虑将二者联合应用,并联诊断AG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0%和50%;串联诊断AG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50%和96%。结论:应用双源CT获得的黏膜白线征、病灶强化程度和碘浓度值对于PGL与AGC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推荐以病灶碘浓度值≥2.25 g/mL为标准对AGC进行特异诊断;可将黏膜白线征阳性与强化程度≥34.5 HU并联诊断AGC,以提高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 IL-33)及其受体可溶性抑癌蛋白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sST2)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与患者的创伤严重度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将67例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ISS<20分)和重度创伤组(ISS≥20分),并选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创伤后4 h、24 h、72 h、7 d等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33和sST2水平,分别比较3组间各时间点的血清IL-33和sST2水平,并比较28 d内患者的病死率;同时比较存活者与死亡者各时间点血清IL-33和sST2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选取最佳临界值,评估创伤后血清IL-33和sST2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重度创伤患者创伤后4 h、24 h血清IL-33和sST2水平均高于轻度创伤患者[IL-33,(38.75±28.43) pg/mL比(19.62±9.98) pg/mL,(42.31±37.37) pg/mL比(23.47±13.42) pg/mL,(P<0.05);sST2,(6.50±3.74) ng/mL比(4.89±2.40) ng/mL,(8.35±2.69) ng/mL比(6.78±3.22) ng/mL,(P<0.05)];死亡患者创伤后24 h至7 d的血清IL-33和sST2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1),创伤后24 h血清IL-33和sST2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P=0.003)和0.751(P=0.01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27 pg/mL和10.99 ng/mL,其预测死亡的灵敏度分别为100%和70%,特异度分别为64%和83%。结论:创伤患者的血清IL-33、sST2水平升高与创伤的程度重及近期预后不良相关,创伤后24 h血清IL-33 和sST2水平可能作为预测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本院门诊1 100名中老年体检者的资料,将其中264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836例非糖尿病体检者纳入非糖尿病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了维生素(A、B1、B6、B12、叶酸、C、E)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研究分析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的维生素水平的异同情况;并将糖尿病患者进一步以HbA1c≥7.0%为切点,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0%,192例)与未达标组(HbA1c≥7.0%,72例),进行亚组分析,观察HbA1c与其体内维生素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的维生素B12水平偏低[(408.82±163.53) pg/mL 比(437.49±206.8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生素(A、B1、B2、B6、叶酸、C、E)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HbA1c≥7.0%为切点,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间的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30±172.92 pg/mL 比(372.89±129.68) pg/mL, 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各种维生素水平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偏低,而且其中血糖控制欠佳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更低。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可能对糖代谢紊乱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教学中应用6W(what、where、when、who、why、how)理论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对于心血管专科操作并发症诊断和处理的效果。方法:将58名学生随机分为2组,每组29人,分别实施6W理论联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带教,教学完成时及3个月后对2组学生进行成绩考核,评估对不同专科操作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能力,以比较2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结果:6W联合情景模拟教学组教学结束后理论考核成绩为(90.2±2.1)分,高于传统授课组(82.3±2.3)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98.2±4.2 )分,高于传统授课组(92.6±3.3)分,2组间的考核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对2组对象再次测试,6W联合模拟教学组理论考核成绩为(84.4±3.2)分,高于传统授课组(74.1±2.3)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95.5±3.2 )分,高于传统授课组(88.6±5.4)分,2组间的考核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6W理论联合情景模拟教学对心血管专科新职工进行带教,可有效提升其对心血管专科操作并发症的诊断及实际处理能力,近期和远期教学效果均好于传统教学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能CT对肿瘤总碘含量的量化测定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非手术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探究建立基于肿瘤碘含量测定的疗效评价标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经活检证实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晚期NSCLC病例,在非手术治疗的第一疗程前、后行双能CT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软件测得30枚靶病灶的最大径、CT值及总碘含量。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Choi标准及双能CT标准分别对30枚靶病灶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病灶最大径、CT值及碘含量在治疗前后的差异,Kappa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检查结果与RECIST、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并采用配对χ2检验分别比较双能CT标准评估的部分缓解率与RECIST标准、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差异。结果:靶病灶的最大径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较小,平均变化率仅为缩小[(-3.45±15.76)%(P>0.05)];CT值的变化率亦不明显,平均变化率为减低[(-4.80±25.00)%(P>0.05)]。靶病灶总碘含量的平均变化率为减低[(-10.47±23.34)%(P<0.05)],较最大径及CT值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RECIST评估结果相比的一致性(Kappa=0.302, P<0.05),双能CT标准与Choi标准评估结果间的一致性更好(Kappa=0.718, P<0.05);双能CT评估的部分缓解率显著高于RECIST标准(P<0.05),而与Choi标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双能CT测定的病灶碘含量较最大径、CT值在治疗前后变化更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碘含量能更早地反映NSCLC肿瘤对药物的应答。相较于RECIST,采用总碘含量结合最大径测量建立的双能CT标准的评估结果与兼顾肿瘤血供的Choi标准间的一致性更好,因此双能CT标准评估化疗疗效的建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及降钙素原(PCT)检测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02例,根据呼吸道感染类型,分为支原体感染组(n=24)、病毒感染组(n=30)、细菌感染组(n=48)。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n=45)。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hs-CRP、WBC、PCT水平、阳性率及诊断呼吸道感染的准确性。结果3组患儿hs-CRP、WBC、PCT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s-CRP水平细菌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WBC、PCT水平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支原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儿hs-CRP、WBC、PCT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hs-CR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WBC、PCT阳性率显著高于支原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05)。hs-CRP、WBC、PCT联合指标检测诊断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特异性(96.87%)、灵敏度(98.91%)、AUC(0.955)均显著高于单一指标和两两联合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WBC、PCT检测对儿童呼吸道感染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3者联合指标检测诊断准确性更高,可鉴别疾病类型,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