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高血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7例予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予硝苯地平片口服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5%,对照组总有效率9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降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高血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7例予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予硝苯地平片口服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5%,对照组总有效率91.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降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老年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老年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疗程为21 d。结果:研究组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积分和血压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降低幅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平稳地降低血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老年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老年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疗程为21 d。结果:研究组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积分和血压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降低幅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平稳地降低血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6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8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杞菊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隽  左立镇 《河北中医》2009,31(5):739-741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阴虚阳亢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6例(56眼),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28眼)和对照组28例(28眼)。治疗组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 对照组予血塞通片治疗。2组均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组视力、眼底出血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23眼(82.2%),对照组有效18眼(64.3%),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组治疗后对数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FFA及视网膜出血吸收总有效率92.9%,对照组7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味对阴虚阳亢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一定治疗作用,可以促进出血的吸收,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明丽 《国医论坛》2010,25(2):21-22
目的:观察加味天麻钩藤饮合用依那普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两组均服用依那普利5~10 mg,1~2次/d,治疗组同时服用加味天麻钩藤饮,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血压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脂水平的降低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合用依那普利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并高脂血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褚致凯 《山西中医》2011,27(4):20-21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洛汀新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对两组的血压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天麻钩藤饮对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患者不但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还能够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方显明  黎芳  何劲松  王强 《陕西中医》2008,29(3):308-310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与卡托普利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90例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阳亢证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中西药组(天麻钩藤饮合卡托普利)、中药组(单用天麻钩藤饮)、西药组(单用卡托普利)三组,每组30例,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变化。结果:三组均有较好的降低血压和改善症状效果,但降压疗效中西组优于中药组(P<0.01),症状疗效中西药组和中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治疗后三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均下降,以血管紧张素下降较明显(均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与卡托普利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1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天麻降压饮配合口服降血压西药治疗阴虚阳亢型1~2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阴虚阳亢型1~2级原发高血压病例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各40例,中药对照组单纯口服天麻降压饮,西药对照组单纯口服降压西药,治疗组在口服降压西药基础上,加用天麻降压饮,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中要对照组总有效率:62.5%。症状总积分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0%,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60%。结论:天麻降压饮配合降压西药(依那普利)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无论从降压,还是改善临床症状两方面均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病例选择从2010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180例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天麻钩藤饮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症状。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在降低血压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可靠,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培哚普利片治疗H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医辨证属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证H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培哚普利片及叶酸片治疗,观察组30例口服培哚普利片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血压控制、中医症状改善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降血压及改善中医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浆Hcy浓度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培哚普利片治疗H型高血压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证能增强降压疗效,降低血浆Hcy浓度,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眩晕阴虚阳亢型的疗效。方法: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两组均用卡托普利治疗,治疗组加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压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高血压眩晕阴虚阳亢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加味天麻钩藤饮治疗肝阳暴亢型急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根据疾病的性质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另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温服,200m L/次,2次/d,两组疗程均为14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对肝阳暴亢型急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6,(8):973-975
目的:探讨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对于H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我院确诊为H型高血压且中医证型属于阴虚阳亢证的患者共82例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患者口服培哚普利片及叶酸片,治疗组42例患者用培哚普利片及加味天麻钩藤饮。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8d后症候积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证候评分、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Hs-CRP、IL-6、TNF-a等指标的数值水平均降低,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Hcy数值均降低,治疗组数值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率10.00%,治疗组2.38%,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西药对于阴虚阳亢型的H型高血压疗效显著,可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及Hcy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杨振威 《北京中医》2007,26(8):505-507
目的观察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络活喜治疗中青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服用络活喜,治疗组同时服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汤剂,服药时间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患者腰酸膝软、头痛、失眠的改善率分别为86.7%、80.0%、84.6%,各症状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P〈0.05。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络活喜治疗中青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头痛次数、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头痛次数及头痛积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卫莲  赵阳 《光明中医》2009,24(12):2270-2271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证2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级高血压的主要证候--阴虚阳亢证患者30例,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15d,观察患者用药前后的证候和血压的变化.结果:天麻钩藤饮对阴虚阳亢证2级高血压患者的证候和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杨振威 《北京中医药》2007,26(8):505-507
目的 观察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络活喜治疗中青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要求的6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服用络活喜,治疗组同时服用加味天麻钩藤饮汤剂,服药时间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患者腰酸膝软、头痛、失眠的改善率分别为86.7%、80.0%、84.6%,各症状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P<0.05.结论 加味天麻钩藤饮联合络活喜治疗中青年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高血压病左室肥厚阴虚阳亢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治疗组26例.两组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1%,对照组为5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能更显著改善左室肥厚相关指标,疗效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有较好疗效,可改善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