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广祥“治肺不远温”在慢性咳喘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洪广祥教授通过对慢性咳喘病的深入研究,提出“治肺不远温”的治疗原则。笔者随师侍诊,体会到“治肺不远温”是导师对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学说的发展与深化。张仲景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指出了痰饮是咳喘病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2.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3.
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治喘要药。然其发汗力较强,周之不当,既可伤阳,又会损阴,故治咳喘当酌情用之。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为痰饮咳喘所必用,且剂量较大。然其性燥,易伤阴液,阴虚咳喘者.不必过量,只宜少用,取其降逆之性,配伍于养阴方剂之中。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均归肺经而具温肺散寒化饮之功。凡寒饮停肺所致咳喘者,多以之为主温肺化饮,且二者剂量均较大而相等,以使药能胜病。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功能敛肺止咳,生津益阴,多将其用于辛温、辛热之品为主药的温肺化饮方剂之中治疗寒饮咳喘。  相似文献   

4.
陈炜  韩明向 《新中医》2014,46(6):19-20
介绍韩明向教授运用温法治疗痰饮咳喘的经验。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责之于外邪袭肺。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大法,运用温肺蠲饮、温脾益气、温肾化饮、温阳行瘀等温法辨治痰饮咳喘。  相似文献   

5.
苓桂术甘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为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治疗痰饮病的代表方。该篇原文 15条指出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寥寥十字 ,为后世对痰饮病治疗制定了一个极其精妙恰当的准则。夫痰饮者 ,乃人体阳气不足 ,肺失治节、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代谢失常 ,停留于某一局部的继发性疾病。痰饮为阴 ,遇寒凝聚 ,得温则化 ,而温药者 ,振奋阳气 ,开达腠理 ,通调水道 ,阳气来复则阴翳得开 ,腠理开泄 ,饮随汗解 ,水道通畅 ,痰随水利。邪之去路 ,总以温化为旨 ,湿去则绝其生痰之源 ,兵孤粮断 ,痰饮自除 ;和之者 ,平淡和缓 ,温不过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例,提出以《伤寒杂病论》中所涉及疾病的病机与治法要素为核心线索的研究思路。从本质上讲,痰饮病的形成主要归咎于体液代谢相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及三焦水道不利两方面。对于痰饮病证的治疗,仲景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论治原则。其中"温药"的含义为以温药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而增加或减少适当、适量的药物;"和之"则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有振奋脾肾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作用。痰饮之邪得温药始开,得阳始运。阳气运则水液行;温药和,则饮邪化。而苓桂术甘汤乃治痰饮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8.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其味辛甘而性温,入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发表、温经通阳之功效,为辛温解表药,但其解表作用远不及它的温通作用在临床中应用的那么广泛,现将桂枝的温通作用,简述如下:1 温化痰饮  多用于痰饮病。其痰饮之因,多由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聚湿停饮成痰所致。盖痰饮属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温药能发越阳气,通利水道。故根据“温药和之”的原则,治以温化为主。如苓桂术甘汤方中用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与白术配伍,辛甘化阳,以鼓午脾阳…  相似文献   

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  相似文献   

10.
小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桐萍,巫浣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仲景所提出的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什么痰饮病要用“温”药?“和”之应如何理解?这一法则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今不揣浅陋,抒此管见求教于...  相似文献   

1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痰饮病大法。从伤寒与温病的角度阐述痰饮之病,寒温有别,治法迥异;治疗痰饮病者,应当辨证施治,不可固执古法。现代哮喘患儿以热证多见,治不唯温。  相似文献   

12.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4.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15.
王波  李光荣 《山东中医杂志》2011,(5):300-300,321
自<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则以来,无数的临床实践不断地证明着这一论断的正确.笔者临床亦常遇痰饮患者,以温药治之而取效.今选录治验三则如下,并就温法在痰饮病治疗中的作用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6.
李恩庆  陈孝银 《陕西中医》2003,24(3):279-279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四十一首治痰饮病方剂。其方既宗经旨 ,又有创新。选方用药注重实效 ,独具特色。兹将其治痰饮病的用药规律探析如下 ,供临证参考。1 痰饮者 ,温药治之 孙思邈先生遵经旨“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根据痰饮病的病位及病情的轻重 ,灵活运用温热药。在所  相似文献   

17.
从肺系喘咳的基本因素、辨治大法 (首辨虚实、善辨表里、宣降并举 )以及仲景汤方在肺系喘咳中的应用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久治难效 ,可从肝论治 ;痰饮久伏 ,可着眼于瘀 )等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临床指导肺系喘咳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痰饮证治,可归纳为:解表化饮、温肺化饮、和胃降饮、温中化饮、温肾化饮、分消痞散饮、攻逐水饮等八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  相似文献   

1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周业学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136-136
本文通过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解读,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方面,对此条进行了全面分析,从而加深了对"痰饮病"的认识,揭示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指出痰饮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而且提出了以温药和之的治则,奠定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