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患者男,40岁。右下领部暗红色皮疹半年。皮肤科情况:原皮损处可见一绿豆大小暗红色丘疹,表面结血痴,质地中等度硬,无压痛,周围皮肤稍凹陷。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棘层肥厚,增生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其下缘与正常表皮大致平齐,真皮浅层可见不等量炎症细胞浸润。最终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皮肤瘘管。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一个月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0岁。右下领部暗红色皮疹半年。皮肤科情况:原皮损处可见一绿豆大小暗红色丘疹,表面结血痴,质地中等度硬,无压痛,周围皮肤稍凹陷。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棘层肥厚,增生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其下缘与正常表皮大致平齐,真皮浅层可见不等量炎症细胞浸润。最终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皮肤瘘管。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一个月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40岁。右下领部暗红色皮疹半年。皮肤科情况:原皮损处可见一绿豆大小暗红色丘疹,表面结血痴,质地中等度硬,无压痛,周围皮肤稍凹陷。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增生,棘层肥厚,增生细胞为基底样细胞,其下缘与正常表皮大致平齐,真皮浅层可见不等量炎症细胞浸润。最终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的皮肤瘘管。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一个月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85岁。右前臂伸侧出现一花生米大暗红色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示:(1)突起部分:表皮局部糜烂,真皮可见由基底细胞组成的巢状肿瘤团块,癌巢周边的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2)蒂部周围:棘层下方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部分区域表皮全层异型,基底层非典型细胞呈芽蕾状增生,伸向真皮上部。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碱性变,并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3)外围黑褐色斑块皮损: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呈乳头瘤样增生,瘤边界平坦,下界与皮肤基底层相平。诊断:脂溢性角化病并发日光性角化病及基底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小汗腺痣1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17岁,因右足背暗红色斑片16年就诊.该患者出生后不久偶然发现右足背外侧暗红色斑,运动后皮损处可见露珠样汗液,无其他不适.足背部皮损随年龄缓慢增大.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多汗症",未予治疗.体检:系统检查心肺腹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足背外侧见2 cm×3 cm类圆形暗红色斑片,境界分明,无多毛现象.触提挤压该区域皮肤数次后可见露珠样汗液,周围皮肤无出汗现象.无压痛,皮温正常.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深层可见大量增生且结构正常的小汗腺分泌部管腔,无血管增生扩张.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小汗腺痣.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息肉样基底细胞癌.患者女,77岁.右腋下赘生物25年,变红伴疼痛1年.皮肤科检查:右侧腋下可见蚕豆大暗红色息肉样半球形赘生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肥厚,部分区域向下增生,形成条索状及块状肿瘤细胞团块,肿瘤细胞团块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细胞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象,部分边缘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间隙;真皮内可见间...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外伤后皮肤结核。患者男,50岁,右肘部暗红色皮疹伴胀痛2年余。皮肤科检查:右肘部伸侧见一大小约15 cm×12 cm片状暗红色斑块,表面不平整,其上可见散在丘疹及点状坏死、结痂、小溃疡,附着较多鳞屑,界限欠清。右肘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增生,角化不全,真皮见多个结节状病灶,病灶中央见小灶干酪样坏死,周围围绕上皮样细胞巢,并见少量多核巨细胞,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抗酸染色(-)。皮损组织培养:有抗酸杆菌生长。患者PPD强阳性。诊断:皮肤结核。予异烟肼及利福平二联抗结核治疗6个月,临床治愈,随访6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皮肤假腺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男,71岁。右侧面部半球形暗红色肿物3个月,迅速增大,无自觉症状。皮肤镜示皮损中央黄白色角化斑片,上覆鳞屑,边缘为白色无结构区,可见毛囊角栓及周围白晕,线状及螺旋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部分缺失,真皮内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成巢浸润性生长,呈团块及条索状,形成假腺样结构,可见棘层松解细胞以及不典型核分裂象,瘤体间及周围存在混合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假腺样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9.
19岁女性患者,右乳下缘红棕色斑块10余年,逐渐增大。皮肤镜检查:中央均质暗红色区域,可见白色晶状体结构,周边对称分布网状色素沉着和色素条纹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和真皮可见大量梭形细胞和上皮样黑素细胞组成的瘤细胞巢,具有典型收缩间隙,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诊断:Spitz痣。  相似文献   

10.
透明细胞鲍恩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1例透明细胞鲍恩病.患者女,64岁.下腹部暗红色斑块、结痂伴瘙痒10年.皮肤科检查:下腹部见一4 cm×5 cm不规则暗红色斑,稍高出皮面,表面有黑褐色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生肥厚,其中可见核大浓染的细胞、角化不良细胞及核分裂象,棘层上部细胞胞质丰富淡染透亮.诊断:透明细胞鲍恩病.  相似文献   

11.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2):93-96
报告1例由紧密着色菌感染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51岁。右手部皮肤溃疡及肉芽肿增生10余年。皮肤科检查:右前臂可见疣状和乳头瘤样增生,皮损形状不规则,呈污秽状,可见溃疡和褐色痂皮,部分瘢痕形成,部分压之有少许脓液流出;皮损表面散在黑点,边缘清楚,周围皮肤呈暗红色浸润。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的鳞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轻度异形,表皮内微脓肿形成;真皮浅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局部伴肉芽组织和微脓肿形成。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示棕红色分隔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棕褐色菌落;直接镜检可见尘螨。诊断:着色芽生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联合红光治疗,疗效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在皮肤恶性增生皮损、皮肤良性增生皮损、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强度及分布特点。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M-2蛋白在皮肤恶性增生皮损 (皮损1组)、皮肤良性增生(皮损2组)、不同部位的正常皮肤(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 在皮损1组,MCM-2蛋白在基底层及其以上有表达。在皮损2组,MCM-2蛋白在基底层表达,基底层以上偶见。正常对照组MCM-2蛋白仅在基底层表达。秩和检验得出:MCM-2蛋白在皮损1组表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高于皮损2组,皮损2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χ2检验得出,MCM-2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在皮损1组基底细胞高于皮损2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MCM-2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在皮损2组基底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CM-2蛋白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表皮细胞增殖规律的生物学特性,表皮细胞的增殖状态不同,MCM-2蛋白的表达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报告1例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女,24岁。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胸部皮肤出现红斑,逐渐变大,中央萎缩。皮肤科检查:胸部一3 cm×4 cm暗紫红色近圆形斑块,表面光滑,中央萎缩,触之质地韧,无凸起包块,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萎缩变薄,真皮及皮下脂肪可见短梭形细胞增生,增生细胞和表皮之间可见肿瘤细胞无浸润带;真皮浅、中层区域肿瘤细胞数目较少,排列稍稀疏,细胞呈波浪状排列,平行于表皮;真皮深部和皮下脂肪层可见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密集排列呈车幅状、席纹状或束状。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强阳性表达CD34。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阳性。诊断: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9岁。下颌反复出现红斑2年余。皮损病理组织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增生,表皮基底部细胞向下增生,细胞排列轻度紊乱,可见异常核分裂相,真皮乳头血管增生扩张,浅深层可见单一核细胞浸润,细胞体积大,核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D3(+)、CD4(+)、CD8(+)、CD20(+)、CD79a(+)、CD30(+)、S-100(-)、CK20(-)、HCK(-)、Ki-67阳性细胞约50%~6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疣状增生性皮损)表皮乳头瘤样增生,其下见较多成熟或不成熟的皮脂腺小叶,部分直接开口于表皮(图2A).(淡红色斑块)表皮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陷形成囊腔样结构,囊壁由2层细胞组成,内层为高柱状细胞,部分可见断头分泌改变,外层为小立方形细胞,间质内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B).  相似文献   

16.
报告1例以皮肤病变为首发表现的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51岁。发热2个月,全身红斑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在较多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环形红斑,表面光滑无鳞屑,部分可见蚕豆大暗红色浸润性斑块及结节;双小腿下1/3处出现拳头大暗红色斑疹及斑块。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正常,真皮全层可见片状、致密的大细胞增生浸润,细胞胞质少核大、多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其间可见组织细胞。EB病毒编码小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60%+)。诊断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10岁,右臀部环状斑块8余年,曾多次误诊为股癣。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浅中层弥漫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真皮内可见上皮样细胞结节,浸润的细胞有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及组织细胞等。抗酸染色(-),PPD试验(3+)。诊断:疣状皮肤结核。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趾间鲍恩样丘疹病(BP)。患者男,26岁,双足趾间斑疹4个月余。皮肤科检查:双足第三、四趾间均可见青灰色斑疹,外生殖器部位未见新生物、糜烂及溃疡。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下可见褐色斑及鳞屑,表面可见少许小球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不规则增生,表皮全层细胞排列紊乱,大小不一,可见异常核分裂象及细胞空泡化;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人乳头瘤病毒(HPV)原位杂交检测:HPV16及HPV18均(+),HPV6及HPV11均(-)。结合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HPV检测,诊断为鲍恩样丘疹病。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岁。下颌部皮肤丘疹3个月,渐增多。皮肤镜检查:苍白色及淡红色背景下可见均匀的团块状或点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未见明显角化过度,棘层增生。真表皮交界处见多个痣细胞巢,其大小形态较为一致,与角质形成细胞间有裂隙。痣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染色,为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未见细胞不典型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簇发性Spitz痣。  相似文献   

20.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8):481-482
报告1例右小腿Pinkus纤维上皮瘤继发皮肤淀粉样蛋白沉积。患者男,54岁。右小腿屈侧暗红色丘疹5年。皮肤科检查:右小腿屈侧一绿豆大暗红色丘疹,表面少量褐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增生,表皮突下延融合,真皮浅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真皮乳头内嗜伊红物质沉积,结晶紫和刚果红染色阳性。诊断:Pinkus纤维上皮瘤继发皮肤淀粉样蛋白沉积。治疗:手术切除,随访3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