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阿敬  李之望 《生理学报》1989,41(2):145-152
本文应用细胞内记录方法,对去甲肾上腺素(NA)引起蟾蜍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细胞膜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时的膜电导及翻转电位值进行了测量,并观察了钾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灌流DRG对NA引起膜电位反应的影响。当NA引起去极化反应时,15个细胞的膜电导减小32.6%。少数细胞膜电导开始增加,继而减小(n=4)。NA超极化反应时膜电导增加13.2%(n=8)。NA去极化反应的翻转电位值为-88.5±0.9mV((?)±SE,n=4),NA超极化反应在膜电位处于-89至-92mV时消失。 钾通道阻断剂四乙铵可使NA去极化幅值增加73.7±11.9%((?)±SE,n=7),并使NA超极化幅值减小40.5%(n=4)。细胞内注入氯化铯使苯肾上腺素去极化幅值增加34.5%(n=4)。钙通道阻断剂氯化锰使NA去极化及超极化反应分别减小50.5±9.9%((?)±SE,n=10)和89.5±4.9%((?)±SE,n=7)。结果提示,NA引起DRG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可能与膜的钾及钙通道活动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李超英  李之望 《生理学报》1990,42(5):437-445
在离体灌流的蟾蜍背根神经节(DRG)标本上,用微电极进行胞内记录。在73个神经元中,依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将神经元分为 A 型及 C 型,其中 A 型细胞67个,C 型6个,静息膜电位为-67.5±1.3mV((?)±SE)。当加4×10~(-4)—6×10~(-4)mol/L 乙酰胆碱(ACh),可观察到如下四种膜电位变化:1.超极化:幅值9.1±3.0mV((?)±SE,n=23);(2)去极化:幅值12.9±2.2mV((?)+SE,n=20);(3)双相反应(n=24):先超极化,后去极化,超极化幅值8.0±2.4mV((?)+SE),去极化幅值10.9±3.1mV((?)±SE);(4)无反应(n=6)。用阿托品(1.3×10~(-5)mol/L,n=23),或同时应用筒箭毒与六甲双铵(浓度均为1.4×10~(-5)mol/L,n=8)灌流,能分别阻断 ACh 引起的膜的超极化或去极化。ACh 引起超极化反应时膜电导平均增加13.8%,翻转电位值大约-96mV。四乙铵(TEA,20mmol/L)能使 ACh 的去极化幅值增加48.2±3.2%((?)±SE,n=6),超极化幅值减小79.4±4.3%((?)±SE,n=8)。MnCl_2(4mmol/L)使 ACh 的去极化及超极化幅值分别减小54.2±7.2%((?)±SE,n=5)及69.2±6.4%((?)±SE,n=14)。以上结果提示:ACh 引起的 DRG 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反应由 N 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而超极化反应由 Μ 型乙酰胆碱受体介导,前者可能包含了多种离子电导的改变,后者则可能与钾电导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3.
GABA_A和GABA_B受体介导的蟾蜍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胞体膜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在蟾蜍离体背根神经节(DRG)标本进行细胞内记录。浴槽滴加10~(-4)-10~(-3)mol/LGABA引起膜电位改变如下:(1)去极化(79/100);(2)双相反应;先为去极化,继后为超极化(10/100);(3)无反应(11/100)。以上去极化反应均可为荷包牡丹碱所阻断。GABA-去极化时膜电导增加,逆转电位值为-15——25mV。低Cl~-和高Cl~-任氏液分别使GABA-去极化反应增大和减小。10~(-4)mol/Lbaclofen不引起膜电位改变。在GABA-去极化期间,观察到大部分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缩短。ApD的此种变化可为baclofen所模拟,但不为荷包牡丹碱所阻断。结果提示:蟾蜍DRG神经元胞体膜有GABA_A和GABA_B受体共存,前者介导膜电位的改变,后者介导ApD的缩短。本文并联系到初级传入终末的突触前抑制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Hu HY  Sun ZP  Zhao YM  Si JQ  Zheng Y 《生理学报》2004,56(1):107-111
为研究血管升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的作用及其机制,用细胞内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离体灌流DRG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1)在受检的120个细胞中,大多数(81.67%)在滴加AVP后产生明显的超极化反应。(2)滴加AVP(10μmol/L)后膜电导增加约19.34%(P<0.05)。(3)灌流平衡液巾的NaCl以氯化胆碱(CH-Cl)置代和用Cd2+阻断Ca2+通道后,AVP引起超极化反应的幅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加入K+通道阻断剂四乙铵(TEA)后,AVP引起的超极化反应幅值明显减小(P<0.05)。(4)AVP引起的超极化反应可被AVP V.受体拈抗剂阻断。结果捉示,AVP可使DRG大多数神经元膜产生超极化,DRG神经元膜上存在AVP V,受体,且AVP引起的超极化反应是通过神经元膜上AVP V.受体介导的K+外流所致.AVP可能参与了初级感觉信息传入的调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鼠整体灌流模型,同时测定灌流大鼠后肢血管床灌流压和全身平均动脉压,通过动态观察,比较多种α_1-肾上腺素受体(α_1-AR)亚型选择性拮抗剂对两者影响的异同,初步探讨α_1-AR亚型在大鼠整体血压调节中的作用。结果表明:α_1-AR选择性拮抗剂(prazosin组13.5±3.6vs 15.1±4.3,n=11)和α_1-AR亚型选择性拮抗剂(5-mithyl-urapidil组2.4±0.9vs 3.7±2.3,n=12;RS-17053组3.2±1.6vs 4.4±3.3,n=12)均对正常大鼠苯肾上腺素引起后肢血管床升压反应曲线和平均动脉压升压反应曲线的右移程度(dose ratio,Dr)无明显影响,α_1-AR亚型选择性拮抗剂(BMY 7378组1.9±0.9vs 2.2±0.8,n=8)对正常大鼠两者苯肾上腺素加压反应也无差别;自发性高血压大鼠(RS-17053组3.4±0.6vs 4.3±0.9,n=5;BMY 7378组1.7±0.5vs 1.7±0.5,n=8)的反应同正常大鼠相似。提示介导苯肾上腺素引起麻醉大鼠全身动脉加压效应的α_1-AR与引起大鼠后肢血管床收缩的α_1-AR可能是同一种亚型,即α_1-AR。  相似文献   

6.
糖皮质激素引起哺乳类神经元超极化反应的离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文  邢宝仁  陈宜张 《生理学报》1997,49(5):537-544
在豚鼠腹腔神经节上对383个神经元作细胞内记录,给予1μmol/L半琥珀酸皮质醇灌流,38个神经元膜电位发生超极化反应,幅度变化为2~12mV(6.3±0.1mV),伴有膜电阻的降低,反应呈剂量效应关系。9个神经元呈去极化反应,其余336个神经元不反应。用单电极间断电压箝方法记录43个神经元在糖皮质激素作用下膜电流的变化,其中5个神经元出现外向电流,膜电导增加;1个神经元为内向电流。用低钙高镁液阻断突触传递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放线菌素D后,超极化反应仍然存在。皮质醇超极化反应的翻转电位为-79.0±4.3mV(n=5)。皮质醇超极化反应和GABA去极化反应可在同一神经元上出现,印防己毒素可拮抗GABA的去极化反应,但不能拮抗皮质醇的超极化反应。钾离子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TEA)和4-氨基吡啶(4-AP)能拮抗皮质醇的超极化反应。我们推断皮质醇的超极化反应是细胞膜钾离子通道介导的。  相似文献   

7.
去甲肾上腺素介导低氧引起家兔颈动脉体神经电活动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ng L  Miao ZH  Dong L  Wang YL 《生理学报》1999,51(4):407-412
在30只家兔颈动脉体-窦神经(CSN)标本上, 记录了窦神经中39个对低氧反应敏感的化学感受性单位由去甲肾上腺素(NA)及其拮抗剂引起的反应。结果如下 (1)以低氧的改良台氏液(MTS)灌流标本时, 19个单位放电频率由0.13±0.06增至0.25±0.12 imp/s (P<0.001); (2)在灌流液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10  相似文献   

8.
Chen LM  Hu SJ  Wei GZ 《生理学报》1998,50(2):163-168
为了明确大鼠背根节(DRG)神经元中存在慢的Ca2+激活K+电流成分,本实验在新鲜分散的DRG神经元胞体上,采用全细胞电压箝技术,给予DRG神经元一定强度的去极化刺激,记录刺激结束后30 ms时的尾电流幅度.结果发现:(1)随着去极化时间从1 ms延长至180 ms时,尾电流幅度由9.3±2.8 pA逐渐增大至64.1±3.4 pA(P<0.001);(2)当去极化结束后的复极化电位降低时,尾电流幅度先逐渐下降到零,然后改变方向,逆转电位约为-63 mV;(3)细胞外施加500μmol/L Cd2+或细胞内液中施加11 mmol/L EGYA时尾电流明显减小甚至完全消失;(4)尾电流中慢成分的幅度在细胞外给与200 nmol/L蜂毒明肽后,减小了约26.32±3.9%(P<0.01);(5)细胞外施加10 mmol/L TEA,可明显降低尾电流中的快成分.结果提示,在DRG神经元后超极化中存在Ca2+激活K+电流的蜂毒明肽敏感成分--ⅠAiHP.  相似文献   

9.
《生理学报》1999,51(6):1
本实验在背根节(DRG)慢性压迫模型上, 采用离体灌流DRG和单纤维记录神经元自发放电的方法研究了初级感觉神经元的交感-感觉耦联作用及其细胞内机制。 用外源性去甲肾上腺素(NE, 10 μmol/L)浸浴损伤的DRG时, 在95个DRG神经元中有85个有自发放电的神经元产生明显反应。 其中, 44个呈现单纯兴奋效应, 21个表现先兴奋后抑制效应, 6个出现兴奋-抑制交替振荡现象, 14个表现抑制效应。 NE对损伤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可分别被哌唑嗪(5 μmol/L)和育亨宾(10 μmol/L)明显阻断。 蛋白激酶A(PKA)选择性抑制剂 Rp-cAMPS(50~250 μmol/L)和PKA催化亚单位抑制剂H-89(10 μmol/L)可以明显减弱NE的兴奋作用。 此外, 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SQ22, 536(1 mmol/L)亦明显减弱NE的兴奋作用。 结果显示 在DRG慢性压迫模型上, 损伤的DRG神经元存在肾上腺素能敏感性, α  相似文献   

10.
小脑皮层浦肯野细胞(Purkinje cell, PC)具有简单峰电位(simple spike, SS)和复杂峰电位(complex spike, CS)两种放电形式。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A)能够抑制PC的CS,双向调节SS,但是NA对SS的增强作用被其兴奋分子层中间神经元产生的强烈抑制所掩盖,目前为止NA对SS放电频率的增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在活体小鼠小脑和急性小脑切片上,应用细胞贴附式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与药理学方法,研究了NA增强小脑皮层PC的SS的机制。本研究全程采用100μmol/L picrotoxin阻断GABAA受体。在体实验结果显示NA明显减少自发性CS的小穗(spikelets)数目,增强SS放电频率,而不影响CS的放电频率;离体实验显示NA减少了电刺激诱发的CS小穗数目和后超极化电位(after hyperpolarization potential, AHP),增加了SS放电频率,同时NA也减小了平行纤维(parallel fiber, PF)-PC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