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Fusarium sp.ZZF51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一金属络合物(1),通过波谱数据和单晶衍射数据解析其结构为二(5-丁基-2-吡啶甲酸-N1,O2)合铜(Ⅱ)。为提高其产量,研究了Cu(Ⅱ)对络合物(1)产量和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参与真菌Fusarium sp.ZZF51代谢活动的过程中,Cu(Ⅱ)能显著促使络合物(1)的产生,但对真菌的生长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2.
用自制的5-氯水杨醛与酪氨酸缩合,制备出一种新型的Schiff碱配体(5-氯水杨醛缩酪氨酸),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Ni(Ⅱ)以物质的量1:1进行作用,合成出两种新型的配合物,并采用IR、UV、电导率、差热-热重等现代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从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Fusarium sp.#ZZF51的培养液中分离得到一金属铜络合物(1),通过波谱数据和单晶衍射数据解析其结构为:二(5-丁基-2-吡啶甲酸-N1,O2)合铜(Ⅱ),它是首次从自然界中被发现.体外活性实验初步表明:络合物(1)对四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和三种癌细胞(KB、KBv200、HepG2)具有较强抑制活性,前者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12.5、25、12.5和50 μg/mL,后者IC50值分别为3.54、3.68和25.12 μg/mL.  相似文献   

4.
以吡啶-2-甲醛缩N,N'-二甲基乙二胺和CuCl2·6H2O为原料反应制得配合物[Cu(pic)2]·2CH3OH·2H2O(pic-H,吡啶-2-甲酸),并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1.2260(5)nm,b=1.4126(6)nm,c=0.8789(4)nm,β=99.761(7)°.配合物为四配位的平面四边形构型,铜离子与甲醇分子中的氧原子存在着弱相互作用,因此Cu(Ⅱ)离子的配位环境也可以描述为拉长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Cu(Ⅱ)与部分二肽:甘氨酸甘氨酸(GlyGly).甘氨酸苏氨酸(Gly-Thr),甘氨酸苯丙氨酸(GlrPhe),甘氨酸酪氨酸(GlyTyr)的络合物在不同pH下的77 K和室温(298K)的EPR谱。发现Cu(Ⅱ)与含芳香氨基酸残基和不含芳香氨基酸残基的二肽络合物的EPR 谱有明显的差别.不同pH下的EPR谱亦有变化.在Cu( Ⅱ)-GlyGly和 Cu( Ⅱ)-GlrTyr中,其室温 EPR谱出现了五条氮核的超超精细裂分线,但在 Cu(Ⅱ)-GlyGly和 Cu(Ⅱ)-GlyThr的 EPR谱中没有出现。分可见苯环侧链对络合物EPR谱中氮的超越精细结构的出现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取代芳基苯并咪唑-Cu(Ⅱ)络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3种2-取代芳基苯并咪唑- Cu(Ⅱ)络合物,通过苯并咪唑与Cu(Ⅱ)反应前后红外光谱解析,表明二者发生了络合反应;采用摩尔比法测定了该络合反应的配位数、X射线衍射测定了络合物的结构,确定了该络合物中心原子Cu(Ⅱ)和配体苯并咪唑分子的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含邻菲咯啉的三元混配的双核酮、锰配合物:[Cu2(L^1)(Phen)4](ClO4)4(1)和[Mn2(L^2)2(Phen)4](ClO4)(2)(Phen=邻菲咯啉,L^1=苯并三氮唑,L^2=4-喹啉羧酸),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中两个Cu(Ⅱ)中心均为五配位的四方锥配位构型,两金属中心之间通过苯并三氮唑桥联,分子内Cu…Cu距离为0.5877nm;配合物2中Mn(Ⅱ)中心为六配位的八面人本构型,两个4-喹啉羧酸均以双单齿的桥联模式将两个Mn(Ⅱ)原子连接,分子内Mn…Mn的距离为0.4728nm.此外,两个配合物均存在着较强的π-π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2-呋喃甲醛和乙酸酐为原料,在乙酸钾存在下,用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E)-3-(2-呋喃基)丙烯酸,其结构经UV、IR、X-射线单晶衍射仪进行了表征.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分子式为C7H6O3,分子量为138.12,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系数为:a=18.993(6)A,b=3.8474(12)A,c=20.095(6)A,α=90.00°β=114.054°(4),γ=90.00°,V=1341.0(7)nm^3,Z=8,Dr=1.368Mg/cm^3,F(000)=576,μ(MOK\a)=0.71073.结构由直接法解出,最终偏离因子为R1=0.0645,wR2=0.1360,分子间通过弱的相互作用形成层状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1-羟基-3-(2-(1哌啶基)乙氧基)吨酮-铜(Ⅱ)(-1-Hydroxy-3-(2-(1-piperidinyl)ethoxy)xanthoneCu(Ⅱ),CuL)与DNA的相互作用,并对CuL进行细胞毒性的评价。结果表明CuL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引起细胞的DNA损伤,抑制细胞生长,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新显色剂1-(4,5-二甲氧基-2-苯甲酸)-3-(4-硝基苯)-三氮烯(简称DMBANPT),并研究了它与镉(Ⅱ)的显色反应.实验表明,在Triton X-100存在下,于pH9.2的NH3-NH4Cl缓冲介质中,DMBANPT与镉(Ⅱ)形成3:1的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i.96×10^5L/(mol·cm).镉(Ⅱ)含量在0~1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废水中的微量镉,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在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根据铜(Ⅱ)-1.10-二氮杂菲在水溶液中的平衡常数,制备了[Cu(phen)3]^2+配合物的水溶液并将其吸附修饰碳电极表面,应用修饰碳电极和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pH9.1的乙醇胺-盐酸介质中,血清白蛋白与锌(Ⅱ)-精氨酸络合物反应作用生成一种在滴汞电极上电化学惰性的锌(Ⅱ)-血清白蛋白络合物,使锌(Ⅱ)-精氨酸络合物在-1.20V(vs.SCE)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流降低,峰电流降低值与2~28mg/L范围内牛血清白蛋白(BSA)或1~29mg/L范围内人血清白蛋白(HSA)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2和0.4mg/L.应用该法测定了人血清样品中总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显色剂1-(2-噻唑偶氮)-2-萘酚(简称TAN)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存在下与铁(Ⅱ)的显色反应.实验显示,在pH=6.0的NaAc-HAc缓冲介质中,Fe(Ⅱ)-TAN-OP三元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788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82×104L.mol-1.cm-1,铁(Ⅱ)的含量为0.08~0.8μg/mL时符合比耳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A=0.3049x 0.0019(x的单位为μg/mL),相关系数为0.9997.该方法用于食品中微量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以2-吡咯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反应生成2-吡咯甲酰氯(Ⅲ),Ⅲ再与α-氨基酸甲酯(Ⅱ)在n(Ⅲ):n(Ⅱ)=1:1,二氯甲烷为溶剂,室温反应4h,合成了3个N-(2-吡咯甲酰基)-α-氨基酸甲酯(Ⅰ),摩尔收率为79.5%~95.6%.通过^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研究了钯(Ⅱ)与2-Cl-4-NO2-BAIP的显色反应,在PH=4.96的NaAC-HAC缓冲介质中,钯与试剂形成12的土黄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和摩尔吸光系数在390mm和1.752×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Pb( Ⅱ)/(Na,H)NO3/HDEHPKerosene 萃取体系的平衡和机理,考察了一些因素对分配比的影响,用斜率法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结果发现,酸度和温度的改变都会使萃取反应的机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在pH 2.8~4.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1,10-邻菲哕啉(phen)与Zn(Ⅱ)形成二价螯合阳离子后,通过静电引力和疏水作用力与曙红Y(EY)阴离子反应形成Zn(Ⅱ):phen:EY为1:2:2的离子缔合物,导致体系的荧光猝灭,二级散射(SOS)和倍频散射(FDS)增强,共振rayleigh散射(RRS)显著增强,且在一定范围内Zn(Ⅱ)浓度与荧光、散射强度均成线性关系,其中RRS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达0.49 ng/mL.研究了该体系的光谱特征,考察了RRS法最佳的反应条件、灵敏度、选择性及分析应用,并初步探讨了该三元体系的反应机理和RRS增强的原因,据此发展了一种用RRS技术灵敏、简便、快速测定Zn(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个新颖的多吡啶配体二吡啶并[3,2-a:2',3'-c]吡嗪并-15-冠-5(L)和相应的配合物[(bpy)2RuL] (PF6)2(1)[Ru(L)3] (PF6)2 (2).配合物与Na+的结合性能通过荧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法进行研究.当把钠离子加入到配合物1和2的乙腈溶液中,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逐步增强、紫外可见吸收产生增色效应、基于钌(Ⅱ)中心的氧化还原电对向阴极移动.  相似文献   

19.
在乙醇溶剂中,用2-氧乙酸-3-甲氧基苯甲醛、乙二胺和氯化铜(Ⅱ)进行络合反应,制备出配合物Cu(Ⅱ)L1·2H2O· CH3CH2OH(L1 =N,N'-二(2-氧乙酸-3-甲氧基)苄叉乙二胺)(1),采用元素分析、1 H NMR、IR及晶体结构测试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8 1(3) nm,b=1.348 7(3) nm,c=1.689 4(4) nm,α=γ=90°,β=113. 701 (16)°,V=2.833 4(11) nm3,Z=4,Dc=1.383 g/cm3,μ=0.829 mm-1,F(000) =1236,R1 =0.0459,wR2 =0.1214.在独立晶胞中,含有1个配合物1分子、2个水分子和1个乙醇分子,Cu原子为六配位,构成以Cu原子为中心的扭曲八面体构型,并由大环组成二维平面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0.
在Cu(Ⅱ)离子驱动下,2-羟基-2,2′-二吡啶基-乙酮于甲醇溶液中发生分解形成超分子配合物Cu[(C5H4N)COO]2。通过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a=0.37746(7)nm,b=1.2048(2)nm,c=1.1923(2)nm;α=90°,β=91.598(3)°,γ=90°;Z=2,R=0.0252。配合物中,两个2-羧基吡啶均以二齿螯合方式与Cu(Ⅱ)原子配位,形成具有平面四边形的单核基本单元,相邻单元籍C-H…O氢键的连接构筑了二维层状超分子结构,毗邻的二维结构又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拓展为三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