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伤(DILI)主要是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所引起的肝损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且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致使大多数肝损伤患者无法及时被确诊。常见的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包括部分中药材及中成药、抗结核药及抗感染药物,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患者用药指导及肝功能的监测,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康颐》2017,(11)
<正>药物性肝损伤是指人体暴露于常规剂量或高剂量药物后,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或人体对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或代谢特异质反应,而导致的肝脏损伤,是肝生化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常见的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心脑血管疾病药等。患者怎么用药才能预防肝损伤?药物会否伤肝,除了药物本身及代谢物是否对肝有直接毒性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用法用量,每个人体质有所差异,如果超剂量用药也可能造成肝损伤。  相似文献   

3.
张涛 《健康指南》2020,(5):57-57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排毒和代谢器官,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毒物、毒素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特别是人们服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进入人体后,大都需通过肝脏代谢和“解毒”,也最易导致肝损伤,即为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病可表现为目前所知的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以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0%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和防治的重点。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合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如何更有效地诊断和监测日益增多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该种不良反应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肝衰竭。目前,药物性肝损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忽视的公共医药问题,该种不良反应的发病率已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同时更是医药市场撤回批准药物的常见原因。尽早确定药物性肝损伤并且同时停止肝毒性药物的应用能够有效进一步防止肝脏受损。因此,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诊断是及时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当前临床中常见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方法进行评价,进而为预防药物修改损伤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各种西药或中药引起的肝损伤,以前也曾称为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炎或药物性肝损害等.目前发现,在已上市的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且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药物性肝损伤既可以发生在以前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身上,也可发生在原来就有严重肝病的患者身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药物应用的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草药及膳食补充剂的滥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可以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中国的发病率远远高于西方国家。但是其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药物引起的临床表现各异,国内外对DILI仍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造成不能够及时诊断DILI。本综述主要对DIL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类、发病机制、常见药物及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总结,进一步分析DILI的相关特点,有助于对DILI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利用中国知网和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以“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机制”“生物标志物”为关键词,检索2017-01-01-2022-08-3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2)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3)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剔除标准:(1)年份较远的综述类文献;(2)文章质量较差的文献。最终纳入42篇文献。结果表明,女性、老年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线粒体损伤、免疫反应、遗传多态性等机制引起肝损伤。引起DILI的常见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PAP)、异烟...  相似文献   

8.
王晨 《药物与人》2004,(9):45-45
肝脏是人体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许多药物的代谢都是在肝脏中进行的。药物在肝脏中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分解代谢为易于排泄的产物,从而发挥药理作用并达到解毒、排泄的功能。但是有一些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引起肝脏的损害,临床上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称为药物性肝炎或药物性肝损伤,简称“药肝”。  相似文献   

9.
结核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全世界每年仍有1千万新发病例,约30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全程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但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DOTS策略,必须联合应用抗痨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即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即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以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及右上腹不适为主,部分可出现黄疸。因此,抗痨治疗的同时需要服用保肝药,且密切监测肝功。严重的肝损伤可导致化疗中断,甚至患者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本文综述了抗痨药物肝损伤及保肝药物的应用、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抗痨药物肝损伤的防治进展,对改善患者的肝损伤程度,减轻患者的负担,实现全程督导化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宁波市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为预防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和宁波市区域诊疗信息平台收集2015-2019年宁波市肺结核患者人口学资料、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和抗结核药物治疗前疾病史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药物...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5,(9):9-12
目的为结核病诊疗过程中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抗结核药"、"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护肝药物"等为关键词,通过PubMed、ScienceDirect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预防和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结果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透彻,目前观点主要存在"免疫介导肝损伤"和"非免疫介导的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两种机制。已用于临床的护肝药物主要有抗炎抗氧化、降酶、利胆降脂、保护和修复肝细胞等药理作用机制的药物制剂。结论由于致病因素复杂,在应用护肝药物时,应考虑患者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根据各类护肝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合理选择恰当的护肝药物,密切关注不良反应,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避免护肝药的无指征滥用和不必要联用。  相似文献   

12.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说的没错.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已经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药物性肝损伤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还有大约25%的爆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在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中,有1,000多种能产生肝损伤,诱导肝癌或促使出现肝硬化等严重病症.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药物性肝病可表现为目前所知的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以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约占报告病例数的90%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和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内最新标准,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12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5.74%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97例(75.19%),胆汁淤积型18例(13.95%),混合型14例(10.85%)。符合重症肝损伤者5例;很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功能损伤,本研究最常见的为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86.0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 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5例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无特异性症状,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肝功能严重损害亦可发生,应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是指在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可表现为目前所知的任何类型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以急性肝损伤最常见,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和防治的重点。本文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9月药物性肝病(DILD)共149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李岩 《大众健康》2014,(1):44-45
一旦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要立即停用和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属于同一生化家族的药物,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及不必要药物。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如果在体检时查出肝功能异常,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多半会向其了解最近所用的药物。这时,许多患者才第一次听到一个医学名词:药物性肝损伤。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疑问:吃药怎么还会吃出肝病来?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何会出现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之后应当注意哪些事项。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因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肝脏损伤的表现也是各种各样。如何快速判定肝损伤是否为药物所致,以及损伤的类型和程度,是临床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最常用的、也是比较依赖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室检查的手段进行判定。因此,我们对近期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生化学的统计分析,以期得到可能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易鸣 《保健医苑》2006,(8):40-40
肾脏是人体内药物、毒物代谢和排泄的主要器官,它像一个“过滤器”,把体内产生的垃圾通过肾脏从尿液排出体外。随着年龄增大,老年人肾脏的代谢和排毒功能明显下降,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肾功能衰竭。目前许多药物在老年人中广泛应用,这使得老年人发生肾脏损害的几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药物性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50例出现药物肝损伤的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儿用药时间、用药种类以及患儿的首诊症状等。结果:在本次研究中不难发现,患儿在出现药物性肝损伤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呕吐,其次为乏力、腹泻、腹痛等,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其次为镇热去疼类、阿奇霉素类等,同时实施相应治疗后,患儿均好转。结论:应加大对儿科的用药监管,并进一步分析不同药物对儿童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