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贵州省中老年人腰椎QCT骨密度及脊柱脆性骨折的骨密度。方法 收集于贵州省人民医院行QCT骨密度体检的50岁以上中老年2 380例,分析QCT骨密度值,并以性别、年龄和脊柱脆性骨折进行分组,分析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QCT骨密度值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骨质疏松者占比分别为80.00%、16.26%、2.82%、0.92%。骨质疏松者占3.74%,女性、男性分别为8.17%、2.5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69,P <0.001)。低骨量者占16.26%,女性、男性分别为21.40%、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1,P <0.001)。6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渐增加,以女性为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0~59岁、60~69岁及70~79岁三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骨量减低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以女性为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2例(1.76%)脊柱脆性骨折,男31例,女11例,...  相似文献   

2.
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临床荟萃》2012,27(6):474-476
目的 探讨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的现状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为骨质疏松症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长期居住在凉山彝族地区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760例(男381例,女379例),准确记录性别、年龄及种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腰椎(L1~5)前后位BMD测量,并按5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以峰值BMD减低2.5倍标准差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结果 随年龄增加BMD逐渐下降(P<0.05),女性55岁后骨量下降较男性显著(P<0.05),骨质疏松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P<0.05),女性高于男性(P<0.O1).结论 年龄及性别是骨量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凉山彝族地区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BMD逐渐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增加,女性更为明显;运动是骨量减少的保护因子:彝族老年人骨质疏松较汉族老年人发病偏少(P<0.05),可能与彝族人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及体力劳动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人群504例,男性189例,女性315例,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结果:根据检测发现,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率较低,早期检测骨密度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高学历中年男性人群骨质疏松的因素。方法对306例高学历中年男性进行骨密度测定。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运动、饮食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升高,骨量正常人数比例逐渐下降;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4.61)、饮酒(OR=1.11)是高学历中年男性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饮牛奶(OR=0.19)、运动(OR=0.13)是保护因素。结论中年男性高学历人群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与年龄、吸烟、饮酒、饮牛奶、运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T扫描仪与超声骨密度仪在早期骨质疏松筛查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6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CT扫描仪和超声骨密度仪对其骨骼情况进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96例体检者中,CT检测发现骨密度正常率为43.75%(42/96),超声骨密度仪检测正常率为46.88%(45/96);CT检测骨量减少检出率为40.62%(39/96),骨密度仪检测为37.50%(36/96)。两者骨密度正常率和骨量减少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和严重骨质疏松检出率2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均为13.54%(13/96)和2.08%(2/96)。结论 CT扫描仪与超声骨密度仪均可用于早期骨质疏松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体检人群骨密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骨密度仪对1465例长沙地区40~80岁的无骨代谢相关性疾病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和问卷调查,回收合格问卷1245份,了解其文化程度、职业、身高、体重、每日日晒情况、钙剂补充情况、吸烟、饮酒习惯、运动情况等信息。分析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组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文化程度、职业、BMI、每日日晒时间、长期服用钙剂、每日规律锻炼对Logistic回归模型的贡献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BMI、每日日晒时间、长期服用钙剂、每日规律锻炼为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长沙市40岁以上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检出率偏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与职业、文化水平、BMI、每日日晒时间、钙剂补充情况及每日规律锻炼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石家庄市部分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与体重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Alara,INC.公司数字化x线骨密度仪,检测2006年进行健康体检的9l例中老年人群的非惯用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第二指骨骨密度(BMD)变化,同时检测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并探讨BMD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骨量减少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性,老年前期及老年期明显;女性骨量减少较男性发生率为高。BMI的增高与BMD中骨量减少呈负相关性。结论老年性骨量减少不仅与年龄、性别有关,并与体质指数有关。我们建议中老年人应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推迟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苏南地区体检人群腰椎骨密度(BMD)情况及年龄、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BMI)等对腰椎BMD的影响,为本地区骨质疏松(OP)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07—2015-10间4 972例在江苏省太湖康复医院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的Discovery WI骨密度仪对受试者L1~L4椎体进行检测。同时采集年龄、体质量、身高、骨密度等指标,并计算BMI。按5岁为一组进行分组,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男性骨质减少1 356例,占总数的41.6%;OP 318例,占总数的9.75%。女性骨质减少577例,占总数的33.70%;OP 211例,占总数的12.32%。大部分受试者的BMD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而与身高、体质量及BMI呈正相关(P0.05)。男性胖瘦人群间的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女性偏瘦人群与非偏瘦人群的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苏南地区男性整体的骨质健康状况不如女性,但女性的OP患病率高于男性。女性骨丢失时间明显早于男性也快于男性。年龄、身高、体质量和BMI均是影响BMD的因素,以体质量对骨密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体检人群的骨密度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体检的人群1 13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定体检者手部骨质,并收集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水平、血糖、血压及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结果 204例患有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7. 9%(204/1 138),随着年龄增长男女骨质疏松检出率逐渐升高,当年龄≥50岁,男性骨质疏松率为19. 0%(74/389),女性骨质疏松率为35. 9%(88/245),男女骨质疏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症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碱性磷酸酶水平高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沈阳地区人群年龄大、碱性磷酸酶水平高是骨质疏松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太原地区男性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与血脂代谢、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251例男性健康体检者的正位腰椎(L1~4)处骨密度(BMD)并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224例)及非骨质疏松组(27例),记录被检者的一般情况并计算BMI,分别测量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两组间各指标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偏相关性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的BMI较非骨质疏松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骨密度与BMI、TC、HDL-C相关(P<0.05);控制年龄、BMI后,骨密度仍与TC相关(P=0.002<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TC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BMI的增加可能会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对高血脂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可能会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的现况及其骨量降低的影响因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预防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4-10月入住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18~49岁的2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家属和患者收集一般资料,结合查阅病历资料,使用EXA-30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骨密度,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小于50岁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骨质疏松患病率20.65%(57/276);总体骨量降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51.09%,其中男性骨量降低63.87%,女性骨量降34.7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指数(OR=0.367,P=0.000)、性别(OR=0.350,P=0.002)、泌乳素水平(OR=1.737,P=0.066)、饮食(OR=4.310,P=0.000)、病程(OR=2.785,P=0.004)、服药时间(OR=1.483,P=0.038)为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骨量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而50岁以下患者的年龄、吸烟、住院时间、活动量等对骨密度影响不明显。结论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骨量降低发生率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体质量过低、男性、泌乳素增高、饮食不正常、病程及服药时间为影响中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骨量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应该尽早、多因素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45岁以下健康体检人群的骨密度(BMD),了解峰值骨密度情况,为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年龄45岁以下健康查体者235例,采用双能X线方法分别测量脊柱及髋关节的骨密度,并比较其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相关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235例青年体检人群,男136例,女99例,骨密度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9.1%、25.3%,无统计学差异;男女骨密度均值分别为1.49±2.30、0.81±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BMI增加、规律饮奶是骨量的保护性因素(P值分别为0.001及0.021),习惯性饮用咖啡或浓茶是危险因素(P=0.000)。结论青年低骨量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监测,适时干预,养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重庆市南岸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以早期进行一、二级预防。方法选取南岸区6个社区的中老年人群进行调查,采用多级整群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共813例,年龄40~84岁,按年龄分为4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股骨近端股骨颈、Ward′s三角区、腰椎椎体骨密度值。结果中老年男性、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逐步丢失,出现骨质疏松,其中腰椎发生的骨量丢失最快。男性与女性在40~50岁组中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60岁以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中老年女性患者在50岁以后易患骨质疏松症,而男性则在60岁以后进入骨质疏松高发期,不同性别人群应针对病因,加强锻炼,做好骨质疏松症的一、二级预防,防止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并发症,提前做好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柳州市区妇女骨密度变化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全干式超声骨密度仪对居住于柳州市区40~70岁健康妇女1238例,随机按年龄每5岁一组,分为6组进行跟骨超声骨密度值测量。结果40~45岁组骨密度正常者为64.56%,显示较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正常值呈下降趋势,至66~70岁组时仅为15.08%,而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显著增高,分别为51.44%、29.13%,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超声骨密度仪跟骨测量能较好地反映柳州市区妇女骨质变化规律,初步确定了市区妇女的骨密度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福州市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检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患病的几率以及骨量减少的状况。方法:选取福州市患者504人,男性患者189人,女性患者315人,包括城市以及农村人群,要求年龄在50岁以上,对这些患者的腰椎、股骨颈的密度进行检测,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判定其骨量正常还是减少以及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结果:根据检测发现,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都随之上升,各组别之间的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同的年龄组别中,女性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骨量减少情况及骨质疏松患病的几率在女性中尤为突出,尤其是80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达100%,相比较而言,男性的患病几率较低,这样有利于人们尽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74例体检者进行骨量检测并按检测结果分为三组,记录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以及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结果在体检人群中骨量减少有较高的发生率(32.6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约为2.07%。男性与女性在三个骨量分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7.070,P<0.01)。骨量减少与年龄、HDL-C的增加及体质量指数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467,6.060,4.586;P<0.05)。结论 BMD是人群中需要监测的指标,骨量的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西安市区一般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为西安市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564名年龄20~80岁的健康西安城市人群。男女两组均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各分为6组,用双能X光骨密度仪(HolgicQDR-2000)测量骨密度,参考WHO骨质疏松症的标准计算出西安市区一般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结果西安市区一般男女两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并且在50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西安市区一般人群进入老年后骨密度开始逐年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显著增高,尤其是绝经后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糖水平与骨密度值之间的关系,探讨血糖管理对预防骨密度降低的意义。方法对6 179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骨密度且利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来评价血糖管理水平的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按性别与年龄分组,评价男女高血糖患病率、低骨密度患病率的差异;分析男女各年龄段血糖正常组与超标组间骨密度水平的差异和低骨密度患病率的差异;研究男女随着年龄递增骨密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成年男女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18.87%和15.2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低骨密度患病率分别为10.71%和20.1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在31~80岁各年龄段均呈现出血糖正常组的骨密度值要高于血糖超标组(P0.05或0.01);女性在41~50岁年龄段,血糖正常组的骨密度值显著高于血糖超标组(P0.01),但在50岁以后各年龄段,尽管样本呈现出同样的现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的男性,41~50岁阶段的骨密度水平显著低于31~40岁阶段(P0.01),而到60岁以后骨密度水平又呈现上升趋势,显著高于41~60岁阶段(P0.05);而在女性,50岁以后骨密度水平大幅下降,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水平持续下降(P0.01)。男性在70岁以上血糖正常组的低骨密度患病率要比血糖超标组高(P0.05);除此之外男女在各年龄段血糖正常组与超标组低骨密度患病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年人群中男性高血糖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低骨密度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在80岁前各年龄段血糖管理好均有助于保持较高水平的骨密度,而女性只在50岁之前体现出这种优势。不能认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差者发生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比例一定高于血糖正常者。男性在40岁以后骨密度呈现下降趋势,60岁以后又出现升高趋势;而女性在50岁以后骨密度水平大幅下降,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骨密度水平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情况进行测定研究,了解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方法 选择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1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性别、透析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值分组,记录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等资料.应用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进行跟骨密度测定,测定iPTH水平,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质疏松总患病率为51.77%,骨量减少为41.84%.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65.00%,明显高于男性34.42%,x2值13.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透析龄增加,患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升高,iPTH值各组比较差异无明显性.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低骨量,骨质疏松患病率高,应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青年男性骨密度降低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参加体检的男性体检者404名,所有体检者均行骨密度和动脉硬化检查,同时完善实验室检查、人体指标测量。结果该人群骨密度降低的发生率为38.61%;骨密度低下组的年龄为47.62±7.84岁,骨密度正常组的年龄为45.44±7.0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低下组的甘油三酯(TG)水平(2.39±1.87 mmol/L)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1.94±1.07 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低下组动脉硬化的发生率(32.05%)明显高于骨密度正常组(21.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青年男性人群中,骨密度降低的发生率比较高;年龄增加、血脂水平的异常都有可能是该人群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骨密度降低与动脉硬化之间在中青年男性人群中存在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