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成 《云南地质》2007,26(4):428-438
介绍滇中红层形成的地质历史背景,红层分布范围,主要地层岩性及区内地质构造。重点讨论滇中红层特别是红层软岩的岩体原生结构,及后期受构造改造的岩体结构特性,岩体风化特性,岩体水理作用特性,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等四方面的工程地质特性。  相似文献   

2.
软弱夹层是控制岩体稳定性的重要薄层,研究软弱夹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工程意义。在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和分类、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分布特征和规律、工程地质特性和力学特性5个方面对国内软弱夹层和泥化夹层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述,然后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讨论软弱夹层与泥化夹层的区别与联系。研究表明,与原生软弱夹层相比,泥化夹层更薄,工程地质性质更差。最后提出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软弱夹层的泥化演化过程及泥化夹层的演化趋势;软弱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及可视化;软弱夹层的剪切蠕变理论模型,细观损伤破坏动态演变规律,应力松弛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软弱夹层与围岩间的接触面及组合岩体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21世纪若干重大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21世纪中国的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的工程地质与环境问题。 2 1世纪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 构造活动带岩土体动力稳定性, 高地应力下岩体应变储能与岩体性质, 高陡边坡的变形及尺寸效应和动力稳定性, 深埋长大隧洞的地温与地压, 深埋隧洞岩体结构探测与施工地质超前预报, 大跨度复杂洞群变形与稳定性的群洞效应, 冻土的冻融变形、稳定性及其处理技术, 可溶岩岩溶规律与岩体利用问题, 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处理与利用等问题; 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包括: 高速交通网建设中软土地基变形与稳定性及处理技术, 深井采矿中软岩巷道大变形与处理技术, 深厚松散堆积层上大型桥梁桥基变形与稳定性, 海底隧道围岩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 城市多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此外, 水土流失与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 黄河下游地上悬河与长江下游塌岸和堤防稳定性问题, 黄河断流引起的下游地区环境问题,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长期匮乏问题, 城市化中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等问题, 将是中国 2 1世纪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工程地质工作者应当在结构土力学与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地质动力学、人 地相互作用机制与环境工程地质学、地质工程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珊瑚礁是发育于热带海洋环境中由生物作用和地质作用共同形成的地质体,是一种特殊的岩土介质类型,有着独特的工程环境特性和工程地质性质。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是现代工程地质学的一个新课题,是近年来为适应珊瑚岛礁工程建设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介绍了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珊瑚礁工程地质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进展,指出应将珊瑚礁体作为工程岩体,进行工程地质环境区带划分及各区带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析礁岩体结构特征和礁体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礁体工程适宜性、地基及其环境与工程活动相互关系。针对珊瑚礁岩土的土力学特点,加强珊瑚礁颗粒破碎机理及其对工程地质性质影响机制的研究;建立能够代表珊瑚礁应力—应变特性的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书报导     
《非线性工程地质学导引》:秦四清、张悼元、王士天、黄润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该书系统研究了节理岩体的非确定性结构与强度特征(包括节理岩体的分维特征与工程地质意义、非确定性岩石力学参数取值及岩体质量分级原理)、室内地应力测试新方法、岩体突变失稳理论(包括顺层斜坡弯曲失稳、层状岩体失稳、斜坡滑动失稳、水库地震、冲击地压)、滑坡灾害非线性动力学预报理论(包括滑坡混沌识别、分叉、灰色—模糊尖点突变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全书共四章,约26万字,书未附有“滑坡灾害预报系统LTFS源程序”。该书系第一作者博士后的研究成果,经专家评审,认为是国内第一部具开拓性、创造性的高水平专著。可供从事分形、混沌、突变等非线性科学研究和从事工程地质和岩体力学等专业的科技人员,以及有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之用。每册定价10元。《岩石声发射技术概论》:秦四清、李造鼎、张倬元、邓荣贵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该书系统研究了岩石声发射的微观机理,岩石断裂特性的声发射特征、凯塞效应机理、应用凯塞效  相似文献   

6.
一种高边坡岩体卸荷分带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岩体卸荷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高边坡岩体卸荷的背景条件、作用机理、卸荷岩体特征以及常见的卸荷带划分方法。针对河谷斜坡岩体从表部到深部 ,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张开程度逐渐降低的特征 ,以黄河上游某水电站高边坡印支期花岗岩体的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托 ,应用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张开程度量化指标对斜坡岩体卸荷进行分带 ,较好地将岩体卸荷分带与岩体结构、岩体工程特性紧密结合起来 ,为以后其它边坡岩体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断裂构造研究进展对工程地质学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体和岩体结构是工程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而系统地解析体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是认知岩体结构,抽象和概括岩体工程地质模型的突破口,因此,重视和应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必将会对岩体工程地质学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与工程地质研究相关的现代构造地质学理论和思维观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理论方法对工程地质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在我国西南、西北一些在建和拟建的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区,大量的工程地质调查表明,这些地区浅层岩体的表生改造相当发育,它们对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斜坡岩体的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本文在现场地质调研的基础上,对一由花岗岩构成的坝区所产生的上述现象作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岩体结构表生改造的力学机制和典型鉴定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地质力学模型,并对表生改造对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的影响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某水电工程岩体结构特征的研究,从岩体结构的构造演化,岩体构造结构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结构面工程地质特性的构造控制及构造改造对岩体浅表生改造的控制等方面,探讨了构造改造对岩体结构形成的重要控制作用;并简要讨论了岩体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和水电工程设计布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谷德振 《地质论评》1979,25(1):36-38
地质构造对工程所辖地区岩体的变形破坏起着显著的控制作用。对工程地质问题,运用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去解答,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因工程地质是用土力学及岩石力学来解决土体及岩体变形破坏规律的,这与地质力学一样,都是探索力与介质相互作用关系的。根据工程建设的实践,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其中由地质构造所引起的岩体失稳最突出。关键是工程施工改变了当地的平衡条件,导致地  相似文献   

11.
地下矿山工程围岩稳定性模糊动态聚类分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针对梅山铁矿二期工程开拓设计的需要, 本文介绍了梅山地下矿山工程围岩稳定性模糊动态聚类分区的研究方法及其部分结果。该研究首先涉及分区资料的获取, 整理与分析;其次是分区因素的选取与指标确定;最后是模糊动态聚类分析方法在工程围岩分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巷道围岩动态工程分类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基于围岩质量计算、柱状图数字化和重组、结构面诊断、围岩结构装配、采动应力作用后围岩结构演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工程要求、基本结构、演化结构为一级指标,提出了围岩的动态工程分类技术、分类结果的表式表达技术,并指出了分类结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层状岩体边坡不同破坏类型形成原因的对比分析及各种类型的力学及成因差异的研究,提出对各类层状岩体边坡的破坏类型进行判别的工程地质要点,并指出边坡工程中工程地质调查、分析是边坡分析能否反映实际的关键。文章还对各种破坏类型的力学机制及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层状岩体边坡工作中重点调查的项目,从而使层状岩体边坡工作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开采覆岩破坏工程地质预测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煤层开采造成的覆岩破坏范围和高度是水体下采煤留设防水煤岩柱和老采空区基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为理论依据,对覆岩破坏机理和判据等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覆岩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组合、岩体结构特征、地层倾角、地质构造、地应力、地下水及开采条件对覆岩破坏高度及发育规律的影响。文中提出了覆岩破坏预测的工程地质学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依据现场工程岩体节理的统计分析,应用损伤力学的研究方法,计算地下厂房各个岩体结构分区的损伤张量,建立应用最大主损伤值评价工程岩体质量的分析模型并应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开挖对岩体稳态扰动与滑移机制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矿山岩体工程开挖将引起周围岩体的移动和变形 ,如果某区域的岩体受到不同开挖工程的共同作用 ,那么岩体内应力状态将是各个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应用底面摩擦模型试验方法 ,主要研究和探讨在先期进行地下开采 ,然后进行露天开采条件下 ,边坡岩体的动态滑移机制及其变形规律 ,以便为此类矿山后续开采设计及边坡岩体动态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下工程中岩土结构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已表明岩土体中都存在结构面,工程岩土体的变形破坏一般受结构面控制。本文依据结构面 (断层 )优势指标综合值 (Ri)的量化比较,可得出各结构面 (断层 )对隧道稳定影响程度的大小,从而针对各结构面 (断层 )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本文分析还表明,结构面和地下工程中的水害、瓦斯突出、岩体质量好坏等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由于地壳岩体中三向地应力普遍以压应力方式存在,因而位于岩体中的软弱层带面上将受到三向主压应力引起的法向压应力(天然围压)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天然围压下软弱层带泥质物的工程特性与所受天然围压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和相关性。指出了当前软弱层带工程特性研究中因忽视天然地应力条件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许兵 《工程地质学报》1997,5(4):295-298
本文着重探讨了孙广忠教授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 即岩体、岩体的结构与赋存环境,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结构控制论及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三位一体的观点等。纵观孙广忠教授的论著, 他走的一条立足地质、以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为中心, 紧密结合地质工程的岩体力学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