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龚仁泰 《心电学杂志》2010,29(4):352-354
一、概念 心电图的手风琴样效应亦称手风琴现象。原来系对预激程度不等有动态变化的一系列QRS波群的总称。这些QRS波群变化宛如手风琴音箱拉开与闭合,故称之为手风琴样效应。1944年Qhnell首先提出并命名。后来该动态变化的系列QRS波群延伸被称为手风琴样效应,  相似文献   

2.
QRS波群交替性手风琴样效应系指手风琴样QRS波群系列图形与另一种固定形态的QRS波形 (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形态 )交替出现 ,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电现象 [1]。上述现象发生在室性期前收缩时少见 ,现将所见5例报道如下 (图1~图5)图1例1 ,患者女性 ,32岁。临床诊断 :周期性低钾麻痹。心电图示偶联间期固定的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期前收缩形态、振幅及ST_T波等逐步改变 ,构成QRS波群交替性手风琴现象 ,同时出现低血钾相应改变图2例2 ,患者女性 ,79岁。临床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心功能Ⅲ级 ;洋地黄中毒。…  相似文献   

3.
呈负阶梯现象手风琴样改变的预激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45岁。因心悸1周就诊。体检:BP110/70mmHg,心率84次/min,心律不齐,两肺无殊。心电图(图1)示B型预激综合征。P-P间期为0.74s,频率84次/min,QRS波群宽大畸形,有δ波。V4导联的QRS时间由窄逐渐变宽,约0.12~0.16s,且电压逐渐减小,由于室性期前收缩出现而结束上述演变,每2~7次心搏为一交替周期,周而复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呈负阶梯现象手风琴样改变的B型预激综合征,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讨论在阶梯现象中,电压渐高为正变力作用,称为正阶梯现象;反之为负变力作用,称为负阶梯现象。而手风琴样改变是在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中,有…  相似文献   

4.
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与窦性节律相近而略快于或慢于窦性心律时与窦性P波产生干扰性房室分离,可出现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从而形成手风琴现象。但室性融合波同时出现正、负阶梯手风琴现象临床较为罕见。本例是在动态心电图中所遇到的一例先负、后正阶梯的手风琴现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频率依赖性的间歇性预激综合征(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可以由预激综合征的图形突然变为正常或逐渐变为正常(即“手风琴样”效应),可以与心率的快慢相关或无关。本文报道二例与心率密切相关的间歇性预激综合征。例一许×,男性,19岁,住院号231368。于1982年9月24日因反复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2天而入院。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关闭不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B型)。入院后曾先后应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仅  相似文献   

6.
1命名 1930年Wolff、Parkinson和White首先描述了一组心电图P-R间期短;QRS波增宽,并在其初始部有一附加波;临床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史的心电图症候群,当时称之为W-P-W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随着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电生理学和外科手术学的进展,已证实W-P-W综合征的解剖基础是房室间除有正常房室结通道(正道)外,还存有附加旁道,如Kent束(房室旁道,或称付束)、James束(房束旁道)和Mahaim纤维(结室旁道或束室旁道)等。其机制是激动通过旁道预先激动心室。因此目前认为对这组心电图症候群较为合理的命名是“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近年来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又发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引起P波改变类似间歇性预激症候群所致的“手风琴样”效应国内罕见报道,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58岁。高血压病已13年,冠心病5年。体检:BP210/110,心率125次/分,律不齐,偶有早搏,心音低钝,无明显杂音,心界向左扩大。二肺正常,胸片示:左室扩大,右房不大。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心房内(结间束)传导阻滞引起P波变化类似“手风琴样”效应,房性早搏,室性早搏,ST-T改变。  相似文献   

8.
手风琴效应是指 QRS 波逐渐变宽,然后变狭小,此种现象最常见于预激征,其 QRS 波形态变化是由于不同程度心室预激所致。本文报道1例室性自主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呈现酷似预激征伴手风琴效应。患者男性,58岁,主诉心悸、胸闷。附图上三行是从连续描记3min 择取的初始部分,可见许多明显手风琴效应。QRS波呈两种形态、一种 QRS 波呈 Rs 型,形态一致,QRS 时限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 ,4 6岁 ,于 2 0 0 0年 3月 12日晚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压榨样疼痛 ,伴胸闷、憋气、恶心 ,并向左肩及背部放射痛。测血压为 16 5 / 110mmHg ,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心率 86次 /分 ) ;急性前间壁、高侧壁心肌梗死 ;左心室肥大。结合心肌酶结果 ,临床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3日心电图 (图 1)记录 12导联心电图时 ,可见单纯V3 导联心电阶梯现象 (图 2 ) :A、B、C为连续记录 ,可见QRS波由Qr型渐变为QR型 ,r波振幅渐增高 ,继而又降低呈QS型或Qr型 ;此现象周而复始。值得注意的是从 13日~ 2 0日体表心电图均可…  相似文献   

10.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一种由未成熟髓细胞组成的发生在髓外的肿瘤性包块。英国医生Burns(1811)最早描述了这种髓系早期细胞形成肿瘤的现象。由于GS暴露于空气后肿瘤切面会因细胞中存在的髓系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变为绿色,1953年King将其命名为"绿色瘤",后Rappaport(1966)将其统一命名为GS。由于组成GS的瘤细胞中除了粒系外,还包括红系、巨核系等,200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将GS命名为髓样细胞肉瘤(mye-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男性,59岁。因心悸、心前区不适一日,于1987年9月4日住院。查体:T、P、R正常,Bp 20.5/13.3 kP,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蛋白(+),血清胆固醇6.5mmol/L,甘油三脂1.4mmol/L。X光胸透及M型超声心动图均属正常。既往心电图呈宪全性左束支阻滞。临术诊断:冠心病;Ⅱ期高血压。入院心电图(附图)示:V_1呈rS,V_s呈R型,QRS时限0.13秒,P-R 0.16秒,R-R间距相等,室率88次/分。Sv_1由深渐浅→由浅渐深,T波随QRS波相应改变。6个QRS波组成一个渐变周期。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③QRS-T波“手风琴”样电交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室性早搏二联律发生过程中所伴发特殊心电现象的主要心电图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室性早搏二联律患者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中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结果 观察到6种特殊现象:①1: 1电交替现象;②交替性手风琴现象;③折返径路内文氏及反文氏现象;④偶联闻期文氏型室性并行心律中部分类性心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现象;⑤与房性早搏同步发生形成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⑥宣房双径路传导现象,间歇性1:2室房同步传导及心室回波.结论 这些现象常呈一过性或暂时性改变,心内电生理检查不易复制,认识这些心电现象并了解其形成机制,有助于提高心电图诊断能力,并为临床进一步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与快慢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FerrerMI和Ka planBM等在描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icksinussyndrome)”时 ,就命名了两个亚型 ,一种是“慢快综合征 (bradycardia -tachycardiasyndrome)” ,另一种为“快慢综合征 (tachycardia -bradycardiasyn drome)”。而国内的教科书和心电图学在病态窦房结病的章节中只描述了“慢快综合征”这一亚型。可能因为两者只在心电图表现上存在差别 (前者是在慢的窦性节律后出现快的异位心房律 ,后者则是在快的心房率后出现窦性停搏 ) ,同一个患者两种心电图现象往往同时存在 ,其病理基础都在窦房结本身 ,两者的…  相似文献   

14.
1886~1903年,Wedensky在研究蛙神经肌肉标本时发现并命名了韦金斯基(Wedensky)现象;1966年,Castellanos用高于起搏阈值数倍的右室刺激证实人类心肌存在韦金斯基现象,1968年,Schamroth首次报道心电图韦金斯基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关于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能否称为预激综合征,国内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预激综合征的认识过程和预激性心肌病的发现,认为预激综合征是规范命名,其心电图及临床特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提出既有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又有心动过速发作史者,可称为预激综合征;但只要具有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即使无心动过速发作史者亦可称为预激综合征;同理,无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但有由旁路参与的心动过速者也可称为预激综合征;具有心室预激心电图现象,无心动过速发作,但表现为左室收缩功能下降者,毫无疑问,也应称为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正>Tako-Tsubo心肌病(TC)于1990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左藤(Sato H)等报道并命名,本病亦称为左室心尖部球囊综合征(ABS)或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TC多由各种应激所促发,好发于更年期后妇女,临床以突发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T波改变与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为特征,故酷似急性心肌梗死。2006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心肌  相似文献   

17.
<正>心电图尖顶军盔征(spiked helmet sign,SHS)在2011年由Littmann等[1]最早提出,因ST段形态如德国军人尖顶的头盔得名,心电图显示SHS往往预示患者死亡率较高或患严重心脏疾病[2]。有研究报道了1例肠梗阻患者心电图有墓碑样ST段抬高,后证实是SHS的另一种形式[3]。本文对北京电力医院1例12导联心电图显示SHS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8.
Q波T波分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当患者心电图出现或存在了病理性Q波时,同导联T波仍为正常直立的现象称为Q波T波分离(Q wave and T wave dissociation)现象。[心电图特点]Q波T波分离现象最早由Gold-berger在70年代提出,即在心电图的某些导联中,当病理性Q波已经存在时,同导联的T波却无变化,即T波无倒置,S  相似文献   

19.
Brugada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奇 《心电学杂志》1997,16(2):122-122
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首先总结报道一组8例因严重心律失常引致猝死的新病症。其临床特点为反复间歇发作晕厥,无发作先兆,患者以中年为主,少数有家族史。经临床、实验室、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CT以及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检查可排除已知的心脏和脑部疾病。其心电图特点为:(1)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V_1—V_3导联ST段抬高,形态不同于心肌梗死时的凹面向下,也不同于急性心包炎时的凹面向上,而呈“尖峰”状,然后急剧下降,颇具特色(附图)。而心肌酶谱恒为正常。(3)Q-T间期正常。(4)常规和动态心电图可查见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晕厥发作时心电图记录为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但无尖端扭转现象,室速可由R-on-T引发,发作前未见心率、Q-T间期和心肌缺血改变。少数患者室性心动过速自行中止,多数患者需电击或药物才能恢复窦性心律。接受心脏电生理检查的7例中有4例H-V间期延长,7例均诱发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同时诱发出心室颤动。这一病症被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应激性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是因精神刺激或躯体应激诱发的,以胸痛、急性心肌梗死(AMI)样心电图改变(可有心肌生化标记物轻中度升高)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