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岗地豆科牧草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克贤  陈功 《草业科学》1994,11(2):15-17
从越夏率,越冬率及牧草产量三方面探讨了豆科牧草在我国亚热带丘陵岗地的适应性并采用模糊聚类法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 禾本科草类具有生长快,分蘖强,产量高,适应性广,耐旱耐瘠等特点。而豆科牧草具有营养价值高,特别是植株粗蛋白含量远远高于禾本科牧草,豆科牧草可与根瘤菌营共生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有机氮的积累,有利于改土培肥。为了发挥两类牧草的互补作用,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我们在江西鹰潭市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境内,设置豆科与禾  相似文献   

3.
荒漠草原地区多年生豆科牧草的适应性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草地》2004,26(4):25-30
  相似文献   

4.
研究13种豆科牧草与桉树(Eucalyptus spp.)间作的适应性筛选.结果表明:产草量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 cv. GC1581)最高(376.73 kg/hm2),与其他参试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 (DC.) Urb.)、有钩柱花草(Stylosanthes hamata (L.) Taub. cv. Verano)和热研12号平托落花生(Arachis pintoi Krapov.et W.C. Greg.)不适合在桉树林间种植;参试品种的抗旱等级相差不大,其中以GC1581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 cv. GC1581)最耐旱,抗旱等级为1.16;在6龄桉树林间种植豆科牧草,抗病性和抗虫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从2000~2002年通过小区试验,对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6个豆科牧草材料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地区的适应性、产量和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是评价牧草的适应性,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牧草.研究结果表明,草原3号苜蓿和阿尔岗金苜蓿的适应性强,夏播翌年返青率在80%以上,产量较高,分别为7125.29 kg/hm2和1648.17kg/hm2,极显著高于润布勒苜蓿和雀沃依斯苜蓿(P<0.01),而且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作为荒漠草原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6.
华南红壤山地牧草混播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适宜华南红壤山地栽培的7个主要牧草进行7个处理的混播组合,结果以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脾+马唐+鸡眼草组合为最好,在华南红壤山地位地条件较差,年施尿素112.5kg/hm^2和钙镁磷肥412.5kg/hm^2的情况下,人工草地建植当年干草产是一可达7968.0kg/hm^2,翌年为9073.5kg/hm^2。  相似文献   

7.
8.
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引进豆科牧草的适应性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引进种植的17个豆科牧草栽培种的产量、开花结实性能和病虫害抗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阿玛瑞罗落花生、给能美洲合萌、巴古田皂角和凯隆坡毛蔓豆4个栽培种牧草产量高、适应性强;IAC巴西三裂叶葛藤和阿其尔大结豆开花结实性能中等,抗病虫害能力强,牧草产量高;这6个栽培种可以作为南亚热带湿热地区放牧家畜种植利用的主要草种。  相似文献   

9.
在北亚热带旱作条件下对10个冬春季豆科牧草品种的物候期、牧草和种子产量、抗逆性进行测定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皮特曼黄花鸡足豆(Ornithopus compressus cv.Pitman)、马德拉黄花鸡足豆(Ornithopus compressits cv.Madeira)、凉山光叶紫花苕(Viciavillosa cv.Liangshan)、云光早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cv.Yunguangzao)表现出较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适宜在北亚热带旱作条件下种植。楚雄南苜蓿(Medicago polymorpha cv.Chuxiong)在北亚热带旱作条件下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殖生长,但牧草产量较高,可进行饲草生产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10.
豆科牧草根腐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11.
黄土母质生土上4种豆科牧草根系生长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根管土柱栽培方法,研究了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Desr.)、小冠花(Coronilla buxifolia Hance.)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4种豆科牧草根系生长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豆科牧草根系各项指标的增长随生育期变化(时间构型)皆呈"S"型增长模型,可划分为缓增期、速增期和顶峰期,在一个生长季内,根系不存在衰老死亡生物量急剧减少的现象;4种豆科牧草根系垂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根系生物量空间呈"T"型分布,其垂直递减率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4种豆科牧草根冠生长模式分属于4类:根苗增长同步型(小冠花)、苗强持久增长型(草木樨)、根强持久增长型(苜蓿)和苗弱根弱增长型(红三叶草),豆科牧草根系峰值常出现在生育后期晚于冠层。本研究结果对建立黄土母质生土上牧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及促进根苗系统的协调生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豆科牧草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依据植物叶片图像的形状特征对14种豆科牧草进行分类识别。通过对叶片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叶片的轮廓。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叶片形状的全局特征和局部特征;全局特征包括叶片的横纵轴比、矩形度、圆形度等8项几何特征和7个图像不变矩特征;局部特征为叶缘粗糙度。利用PNN(Probabilisticneural network)和BPN(Back propagation network)作为分类器进行识别分类,实现了对豆科牧草叶片图像的分类。识别结果表明,PNN网络的平均识别率为85.1%、BPN网络的平均识别率为82.4%。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利用云南省豆科饲用灌木资源,通过对云南省几种主要豆科饲用灌木不同生育期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体外消化率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期各灌木NFC含量差异显著(P<0.05);假大青兰(Indigofera galegoides DC.)和树苜蓿(Chamaecytisus palmensis(Christ))NDF含量在营养期、开花期、结荚期和枯黄期含量均较高,较低的是银合欢(Leucaona leucocoochala(Lam.));ADF含量平均值较高是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Retz.))(375g/kg DM),较低为银合欢(200g/kg DM);ADL含量在同一生育期差异显著(P<0.05);IVOMD和IVDMD与NDF、ADF、ADL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NF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4.
铜、镉、铅对7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了重金属铜、镉、铅离子对7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Cd2+和Pb2+浓度的增大,毛苕子(Vicia villos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苜蓿(Medicago varia)、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的根长和芽长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但毛苕子的降低趋势相对较缓。经300 mg·L-1的Cu2+处理后,红豆草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对照(P <0.05),在200,300和400 mg·L-1浓度的Cu2+下红豆草种子的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经150 mg·L-1的Cd2+浓度处理下红豆草种子的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在500和1000 mg·L-1 的Pb2+处理下红豆草种子的发芽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和2000 mg·L-1 的Pb2+处理(P <0.05)。随着Cu2+,Cd2+和Pb2+离子浓度的增大,红豆草种子萌发后形成的幼苗的根长和芽长都呈降低趋势。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供试7种豆科植物种子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进行隶属函数值计算,得出种子萌发期耐重金属胁迫的隶属函数总平均值,耐Cu2+的强弱顺序为:红豆草 >毛苕子 >红三叶 >百脉根 >苜蓿 >扁蓿豆 >小冠花;耐Cd2+的强弱顺序为:红豆草 >毛苕子 >红三叶 >百脉根 >扁蓿豆 >苜蓿 >小冠花;耐Pb2+的强弱顺序为:红豆草 >毛苕子 >扁蓿豆 >红三叶 >小冠花 >苜蓿 >百脉根。综合分析,红豆草和毛苕子种子在萌发期对重金属Cu2+,Cd2+和Pb2+的耐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施用豆科绿肥对酸性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施用绿肥,改良酸性土壤,采用尼龙袋法研究了施用豆科绿肥尖叶木蓝(Indigofera zollingeriana)、铺地木蓝(Indigofera spicata)、扁豆(Lablab purpureus)与链荚豆(Alysicarpus vaginalis)后,酸性土壤有机磷在1年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4种绿肥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磷的总量,但尖叶木蓝的效果最好,铺地木兰的最差.链荚豆对土壤活性有机磷的提升效果最好,铺地木蓝的效果最差;尖叶木蓝对中等活性有机磷的提升效果最好,铺地木蓝的效果最差;4种绿肥均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稳性有机磷的含量,以铺地木蓝的幅度最大,尖叶木蓝的次之,其余2种最小;对于高稳性有机磷,以尖叶木蓝处理的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其余3种在不同施肥阶段表现各异.在施肥时间方面,以施肥30 d效果最为显著,随后因绿肥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不同处理方法对5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娟  刘芳  苏红田  李青丰  闫敏 《草地学报》2012,20(2):342-347
对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in)、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ge)和密花棘豆(Oxytyopis imbricata Kom)5种豆科牧草进行萌发特性研究,采用打破硬实的方法如划破种皮、98%浓硫酸对种子处理,以期探讨其适宜的发芽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切破种皮和浓硫酸处理可以有效地解除种子硬实。胀果甘草和甘肃棘豆分别经过98%的浓硫酸处理20 min和5 min后,发芽率各自达到69%和75%(P<0.05);刺果甘草经过划破种皮,发芽率达到93%,是供试牧草种子中发芽率最高的;镰形棘豆和密花棘豆的适宜处理方法都是切破种皮,发芽率分别达到了78%和77%(P<0.01);对于5种牧草种子的温度条件,除了密花棘豆为30℃,其他4种均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17.
四川低山丘陵区冷季型牧草引种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西南温带和热带过渡区,牧草品种短缺,通过引种评价,很多品种得以推广利用[1,2]。美国南方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和我国南方类似[3],该地的牧草种植模式值得借鉴。本试验对引自美国的几种牧草进行评价,以补充我国草种资源,解决生产问题。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区位于四川省洪雅阳平种牛场(北纬29°53,′东经103°22′),海拔514 m,年均气温16.8℃,7月月均气温25.7℃,无霜期303d,年均降水量1494mm。粘性黄泥土,pH 5.46,有机质含量2.70%,水解N 171.3 mg/kg,有效P 12.5 mg/kg,速效K 43.8 mg/kg。  相似文献   

18.
在玉树县巴塘乡铁力角村冬春退化草地上,开展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引种试验,共引种7属15个品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5个品种在巴塘地区均能正常越冬并完成生育期。牧草产量和种籽产量比较表明,其中同德老芒麦(E. sibiricus L.'Tongde')第2年干草产量最高为10030.8 kg·hm-2,同德短芒披碱草(E. Breviaristatus Keng f.'Tongde')草籽产量最高,达到2986.7 kg·hm-2。所有牧草品种均能完成生育期,并且第2年株高、盖度和产草量均高于第1年,适应玉树地区的生态环境,生产力均较好,适宜在玉树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牧草引种及其适应性鉴定概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我国牧草引种的目的、原则和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引种牧草适应性鉴定的内容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适宜在干热河谷生态果园种植的豆科牧草。本文设计牧草种类和翻压方式两水平因素,牧草种类是提那罗爪哇大豆(Glycine wightii(Wight and Arn.)Verdcourt‘Tinaroo’)、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iuanensis‘Reyan No.5’)、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和铺地木蓝(Indigofera endecaphylla Jacq.)4个牧草,翻压方式为翻压与不翻压,观测牧草草产量、地表温湿度、土壤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变化量;翻压方式观测翻压牧草前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芒果园内种植提那罗爪哇大豆在改善果园土壤微环境及作为绿肥翻压提高土壤肥力方面均高于其他3个牧草;大翼豆地上生物量最高,年均干草产量为7 470.463kg·hm-2;热研5号柱花草枯枝落叶量最高,年均3 183.00kg·hm-2。种植牧草小区在调节地表温度及保持土壤水分效果高于未种植区,柱花草在调节地表温度及保持土壤水分的效果高于其他牧草。经济效益与草产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