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磁性电磁波吸收材料是吸波材料最重要的分支,随着制备技术的发展和背景牵引,第二代磁性吸波材料正崭露头角.本文对两代磁性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背景、吸波特点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吸波材料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新型碳基磁性复合吸波材料因兼具质轻和高性能而成为当今电磁波吸收材料的研究主流。碳系吸波材料既有密度小、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等优点,也存在无磁性、阻抗匹配水平低等不足,常通过与磁损耗物质复合来构筑多样微结构、多元协同损耗机制的轻质复合材料,实现高强与宽频电磁波吸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碳基复合材料吸波应用的研究基础上,以成分组成、复合方法、微观结构等为主线对比分析了新型石墨烯、碳纳米管、生物质多孔碳及其他碳系磁性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磁性碳系吸波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简单有效的材料设计方法是最大程度发挥吸收剂吸波性能的关键。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将匹配频率分别位于高、中、低频的三种高性能磁性吸波材料进行梯度叠层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此设计原理对球形羰基铁粉、片状羰基铁粉和片状FeSiAl合金三种吸收剂进行精确的阻抗渐变设计,充分发挥它们分别对高、中、低频电磁波的高效吸收,从而有效地拓宽了吸收带宽。设计总厚度分别为2.4和1.0mm时,反射损耗-8dB和-4dB以下带宽分别达到2-18GHz和2.2-18GHz,超过现有文献报道的吸波带宽。因此,这种多匹配频率材料阻抗梯度叠层的多层吸波材料设计策略不仅对于提高薄层吸波材料的带宽具有显著效果,而且对于宽带薄层吸波材料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瓷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述了电磁波吸收的基本原理。吸收材料的种类,详细介绍了陶瓷吸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以碳化硅和铁氧体为重点,最后简述了本实验室的一些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磁波辐射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电子电路中释放的电磁波会破坏其他设备的性能并且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吸波材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具有优良电磁性能的复合吸波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飞行器隐身材料。这是因为高强度的微波吸收材料具有良好的介电损耗和磁性损耗,同时具有优越的阻抗匹配,而核壳结构的吸波材料是复合吸波材料中较为理想的材料。本文详细介绍了核壳结构吸波材料的合成方法,并根据核壳结构材料的分类及具体应用,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核壳结构吸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磁干扰及电磁污染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电磁波吸收材料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铁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传统吸波材料存在密度大、吸收性能差、吸收频宽窄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其在电磁波吸收领域的应用.碳基复合材料因具有密度低、电导率高等优点,在吸波材料中脱颖而出.其中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呈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但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合成方法繁琐、制备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碳纤维具有可规模化生产、热稳定性高、分散性好的优势.碳纤维是一种电阻率相对低(<10-3Ω·m)的介电损耗吸波材料.单一碳纤维因为介电常数高,不能直接用于吸波领域,所以对其进行改性,调控电磁特性,使其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近年来,颗粒、涂层改性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相比,在吸波性能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进一步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工艺简单、低成本的制备方法,以利于工业化应用.本文介绍了吸波材料的电磁波吸收理论,并综述了近年来碳纳米纤维、碳微米纤维、碳螺旋纤维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和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对碳纤维复合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电磁波吸收材料作为功能材料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聚合物基吸波材料可以满足吸波材料向厚度薄、质量轻、频带宽、强吸收方向发展的需要,是目前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的重点之一。综述了金属、铁氧体、金属镀层复合、碳系等类型的吸收剂在聚合物体系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目前聚合物基吸波材料的类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涂覆型雷达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雷达吸波材料是隐身技术的关键材料,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较详细地介绍了磁性吸收材料、高温吸波材料、纤维吸收材料、手征吸波材料、高分子材料吸收体、等离子体吸波材料、纳来吸收体等涂覆型吸收材料研究状况和吸波机理。  相似文献   

9.
电磁波吸收材料在军工和民用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Fe基磁性金属微粉吸收剂可满足吸波材料向厚度薄、质量轻、频带宽、强吸收方向发展的需要,是目前电磁波吸收材料研究的重点。对Fe基磁性金属微粉吸收剂的研究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综述了Fe基磁性金属微粉研究进展,包括Sendust合金、羰基铁、铁镍合金,并对金属微粉吸收剂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纳米材料涂层的抗电磁波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磁波吸收材料的吸收能力是由材料在一定的频率下自身的电性能和磁性能决定的。纳米材料的吸波性能优于其它材料,以纳米材料为吸波材料的损耗介质通过对材料自身的电磁参数的分析,得出抗电磁波涂层的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吸波材料的研究对军用和民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新型碳纤维、碳化硅纤维、碳化硅/碳纤维、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碳纳米管、纳米铁吸波材料和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的研究状况.其中,纤维型吸波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特点,已逐渐被当作结构材料研究和应用;纳米吸波材料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同于传统材料的优异性能,具有宽频带、兼容性好、质量轻的特点;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具有较强的可设计性和较低的密度,使得其成为一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型吸波材料.但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中填料含量过高、掺杂剂稳定性差、结构均匀性差、加工工艺复杂等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磁性材料在RAM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邓龙江  谢建良 《功能材料》1999,30(2):118-121
雷达波吸波材料(RAM)在军事及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讨论磁性RAM工作的机理、特点的基础上,阐述磁性RAM国内外发展状况,并介绍了本单位近年来部分研究成果,说明磁性材料在RAM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聚氨酯泡沫塑料基吸波材料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聚氨酯泡沫塑料基吸波材料优良的吸波性能、物理性能、阻燃性能及其制造方法 ,简要介绍了该材料在无回波暗室等方面的应用 ,指出了聚氨酯泡沫塑料基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电磁污染已成为继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 吸波材料因其吸收和衰减特性, 可以作为解决电磁污染的有效手段。聚苯胺(PANI)作为一种电阻损耗型吸波材料, 可以满足吸波材料"厚度薄"、"质量轻"的发展理念, 但由于阻抗匹配度差, 吸波性能并不理想。铁氧体作为一类传统的磁损耗型吸波材料, 因其密度较高使其适用范围受到限制。高密度的铁氧体与低密度的聚苯胺复合制备的吸波材料, 不仅可以调整复合材料的密度, 而且还能改善复合材料的阻抗匹配, 提高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本文首先探讨了聚苯胺以及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其次阐述了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然后分别归纳了尖晶石型、磁铅石型、石榴石型铁氧体与聚苯胺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吸波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铁氧体/聚苯胺复合材料应趋向于电磁仿真和多元复合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雷达用隐身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雷达波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 ,对吸波原理、吸波材料的分类及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讨论 ,并对磁性金属纳米粒子用于雷达波吸收材料吸波机理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是一类新型的雷达吸波材料。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的研究发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开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吸波材料的出现极大改善了电磁环境,提升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但随着P波段探测技术的迅猛发展,研究具有"薄、宽、轻、强"特性的P波段吸波材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吸波材料存在的低频瓶颈,对传统吸波材料和超材料吸波体,从影响P波段吸收性能的因素及研究现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P波段吸波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雷达隐身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雷达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类型及研究现状,综述了雷达吸波涂层中使用的吸收剂、胶粘剂和助剂,并介绍了以聚氨酯为胶粘剂的涂层基体,对聚氨酯复合材料进行了展望.回顾了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介绍了雷达吸波材料若干新的发现、性能及应用,同时展望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吸波材料研究进展及其对军事隐身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身技术是通过应用特殊的材料和结构来达到降低可探测性的技术,吸波材料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军事隐身功能材料。按材料成型工艺和承载能力,吸波材料可分为涂覆型和结构型两种。其在当今军事上各个领域的应用将对隐身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军用吸波材料的未来前途一片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