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C末端两亲性α螺旋中125位和127位残基分别或同时突变为Pro,并测定其生物活性和空间结构。结果发现所得突变体的生物学活性均急剧下降,同时α螺旋含量以及C端螺旋中残基的空间位置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提示,C端α螺旋尤其是其疏水面的完整性对维持白介素-2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IL-2)第20位Asp分别突变为Arg,Lys和Asn,比较第20位残基碱性基团对IL-2活力的影响,结果^20Asp突变为碱性残基时,IL-2活性急剧下降,但突变为Arg时所导致的活性下降较突变为Lys时所导致的活性下降较突变为Lys严重3000倍以上。从空间结构变化上对这2个碱性残基造成的如此大的活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20Arg突变后对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2镇痛功能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2(IL-2)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近来发现还有中枢镇痛作用,用不同IL-2突变体测定其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发现完全丧失免疫刺激作用的20Leu-IL-2(20Asp→Leu)仍能显著提高大鼠的痛阈,其作用强度与天然IL-2无显著差异,而另一突变体45Val-IL-2(45Tyr→Val)虽保留免疫学活性却不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这些结果证明IL-2分子中具有镇痛作用与具有免疫作用与具有免疫作  相似文献   

4.
用基因定位突变法,将白细胞介素-2(IL-2)分子中17Leu和20Asp进行一系列突变,并测定各突变体生物活性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7Leu突变为Asp时,IL-2的空间结构无明显变化。生物活性却显著下降;20Asp突变为Leu,以及17Leu与20Asp对调后,均导致IL-2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并严重影响其生物活性。上述结果说明17Leu突变为Asp后对活性的影响并非由空间结构变化所引起,而与残基本身性质有关:17Leu与20Asp这两个重要的残基,必须位于各自特定的空间位置,才能发挥其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2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7.
8.
用寡核苷酸诱导的基因定位突变法,将人白细胞介素-2(IL-2)第20位Asp分别突变为Arg、Lys.和Asn,比较第20位残基碱性基因对IL-2活力的影响,结果20Asp突变为碱性残基时,IL-2活性急剧下降,但突变为Arg时所导致的活性下降较突变为Lys严重3000倍以上,从空间结构变化上对这2个碱性残基造成的如此大的活性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20Arg突变后对。121Trp的微环境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结果提示20Asp在与β亚基作用的同时,其局部空间结构的稳定对维持IL-2的生物学活性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迅  富守 《生理科学》1989,9(2):18-22
  相似文献   

10.
人白细胞介素—8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细胞介素-8(IL-8)是一种在炎症反应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细胞因子,本就IL-8的基因,蛋白质结构,作用机理及抗炎促炎机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介素-2(IL-2)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近来发现还有中枢镇痛作用,用不同IL-2突变体测定其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发现完全丧失免疫刺激作用的20Leu-IL-2(20Asp→Leu)仍能显著提高大鼠的痛阈,其作用强度与天然IL-2无显著差异,而另一突变体45Val-IL-2(45Tyr→Val)虽保留免疫学活性却不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这些结果证明IL-2分子中具有镇痛作用与具有免疫作用的功能位点是相互独立的;IL-2分子中第45位Tyr对IL-2镇痛作用的发挥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IL 18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用重叠延伸PCR定点突变技术构建人白细胞介素 18(hIL 18) 4个半胱氨酸的突变体hIL 18C74 S、C10 4 S、C112 S和C163 S。将突变体的cDNA与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JW2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 1。经热诱导后 ,4个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均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蛋白质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包涵体经超声破碎 ,2mol/L尿素洗涤 ,8mol/L尿素溶解 ,SephadexG 10 0柱纯化后 ,纯度可达 90 %以上。以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的能力为指标检测复性突变体的活性。结果显示除C10 4 S外 ,其他 3个突变体的生物活性均低于野生型hIL 18,C74 S、C112 S和C163 S的活性分别是野生型hIL 18活性的 5 %、5 8%和11%。证明Cys74 、Cys163 为hIL 18诱导产生IFN γ的功能所必需  相似文献   

13.
用单抗研究白细胞介素2的结构功能和抗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价抗体及一组单克降抗体(McAb)研究了人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的功能域和抗原性。中和试验表明:rIL-2N端(1~28)的McAb具有明显中和IL-2活性,而中区(59~72)和C端(105~133)的McAb则无此功能。排阻ELISA证实:rIL-2的N端与中区接近,并共同构成一个表位(2A9);C端回折紧靠中区,但在N端对侧,且与中区的距离较N端更近。抗原性分析确定了4个显型表位(1~19、45~54、59~72、105~B3)及2个隐型表位(20~44、74~88)。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2加强小鼠T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addition to the regulation of T cell growth, IL-2 exerts effects on the induction of certain lymphokines. We show here that IL-2 synergizes with 5 micrograms/ml of ConA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IL-3 in mouse splenic T cell cultures. IL-3 was measured as CFU-GEMM-inducing activity on mouse bone marrow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supernatant of the stimulated mouse splenic T cells (TCM). The resting T cells produced no CFU-GEMM-inducing activity, but could be induced to produce low level of CFU-GEMM-inducing activity in the presence of ConA. In vitro exposure to IL-2 markedly increased CFU-GEMM-inducing activity production (nearly up to 8-fold) by the ConA-activated T cells. Optimal stimulation was observed when 80 u/ml IL-2 was used for 48 h incubation. Anti-mouse IL-3 monoclonal antibody inhibited the CFU-GEMM inducing activity of TCM. Moreover, the TCM stimula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IL-3 dependent cell line FDC-P1. We also show that IL-2 and ConA-treated T cells expressed high level of IL-3 mRNA through dot blot analysis. These results confirmed the nature of CFU-GEMM-inducing activity of TCM as IL-3. The capacity of IL-2 to promote the production of IL-3 may represent an important mechanism by which it media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mmune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用基因定位突变法,将白细胞介素-2分子中17Leu和20Asp进行一系列突变,并测定各突变体生物活性与空间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7Leu突变为Asp时,IL-2的空间结构无明显变化,生物活性却显著下降;20Asp突变的为Leu,以及17Leu与20Asp对调后,均导致IL-2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并严重影响其生物活性,上述结果说明17Leu突变为Asp后对活性的影响并非由空间结构变化所引起,而与  相似文献   

16.
17.
免疫调节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具有中枢镇痛功能。实验采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获得系列IL-2突变体,并测定其免疫学活性和镇痛能力,发现无免疫学活性的IL-2突变体20Leu-IL-2仍具有中枢镇痛能力,而44Leu-IL-2,45 Val-IL-2虽保留了免疫学活性,但其镇痛能力显著性下降或消失,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够阻断IL-2的中枢镇痛作用,而不能影响IL-2对CTLL-2细胞的增殖作用。抗内源性阿片肽血清与IL-2能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提示,IL-2分子是通过由第45位Tyr残基及空间上相近的Phe残基等组成的镇痛功能位点与阿片受体相结合而发挥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8.
自Morgan等人于1976年发现了白细胞介素—2(Inter leukin—2 IL—2)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IL—2是通过与其在T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后才产生生物学活性的.因而,揭开IL—2受体(IL—2receptor,IL—2R)的奥秘,对于了解IL—2与IL—2R相互作用方式及IL—2引导的信号传递机制,进而了解机体免疫应答与调控的原理,从而达到对某些免疫系统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十多年来,人们投入了大量精力来研究IL—2R.本文将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IL—2R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使读者对IL—2R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IL-15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较为重要的免疫因子。它与IL-2共享IL-2Rβ,γ亚基,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功能。如激活T细胞和B细胞,诱导NK细胞的LAK活性等。本文对IL-15的基因及蛋白结构,对免疫细胞的作用,信号转导途径,与IL-2的关系以及在一些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