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魅力的少数民族,历史的涤荡和土家族先民世世代代的创造与传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长阳作为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其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艺术、婚丧习俗、饮食文化等无不成为土家民族民间文化中最为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邻地区,几千年来,土家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自土家族形成以来,专家、学者对土家族的文学、艺术研究非常重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支学术研究队伍。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族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土家族文学、艺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土家族文学、艺术的研究,虽然还不太成熟,但从所使用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上观察,已经逐渐丰厚起来,值得我们去做一番巡视。  相似文献   

4.
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诸歌舞形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地区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包括夔州竹枝歌舞、土家族摆手舞、开县巫舞、打连宵等等,其中夔州竹枝歌舞是众多舞蹈形式中的一枝奇葩,对其他歌舞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重点探讨了夔州竹枝歌舞与摆手舞、打连宵及巫舞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够对夔州竹枝歌舞以及三峡地区其他歌舞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土司音乐源流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土司制度渊源可追溯至远古,在土家族远古至土司早期的音乐活动中,其音乐内容大多数与祭祀及祖先崇拜有关,这是由土家族先民生活、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从土家族土司音乐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音乐的形成与土家族宗教祭祀、民俗民风、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址数量已大大增多,夏、商、周时期建筑普遍流行一种“干栏式”建筑,同时此时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地面台式”建筑,并且大量应用板瓦、简瓦覆盖屋顶。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是一个讲究礼仪之风的民族,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婚礼和成年簪冠礼、寿礼、葬礼等四大礼仪。诞生礼体现了土家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婚礼和成年簪冠礼体现了土家族的民族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寿礼体现了土家族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葬礼体现了土家族乐观旷达的生死观。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明礼诚信”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昭君文化是三峡地区品位很高的文化资源,值得大力弘扬和进行旅游开发。开发利用昭君旅游文化,是三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民族团结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鄂西旅游经济带和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需要。在战略举措上,应有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策划重大项目,创造旅游品牌;将昭君文化开发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以旅游文化理念为指导。加强昭君文化的全方位的深度开发等。通过旅游开发,让昭君文化走出三峡、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归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理内容,提出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是;技术上,建筑要适应自然,改善自然,利用自然;艺术上,建筑要追求自然美,分析了岭南古建筑、近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文化以其古老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而中国茶文化的源头孕育于三峡地区。三峡茶文化的兴起,既是有赖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得天独厚,更是得力于巴人先民的努力培育和创、新,从种茶、制茶到食茶、饮茶,三峡茶文化的发展一度居于全国的前列。随着三峡地区从传统向着现代的文化转型,三峡茶文化将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吊脚楼是土家族山地文化的表征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折射了土家人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思想,又暗含了土家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伦理观,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土家族吊脚楼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的危机日益凸显,我们应当采取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才能及时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土家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样,并拥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消失、濒危、变异、衰退等状况,亟待保护与传承。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在充分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之上实现产业化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石柱土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位于重庆三峡库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世代流传着土家族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具有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戏曲——土戏。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与实地田野调查,着重从土戏的渊源、特色、现状、保护和"申遗"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峡库区土家族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势的分析,探索三峡库区土家族特色经济发展对策,对促进库区土家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有重大意义,这也是库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共同为土家族特色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传统民俗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现代价值,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传承历史文化、承继传统美德以及保护民间艺术等。在三峡库区众多的民族中,土家族人数最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土家族人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民俗,如果对其进行开发,可以对三峡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三峡文化、巴文化与土家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文化、巴文化与土家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三种区域文化形态.三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石柱土戏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部长江南岸,是历史上长江文明和巴文化的交融地带。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土戏是重要代表之一。通过对石柱土戏的调查,使我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到土戏内涵,便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至宋,今渝鄂湘黔数省交界地的"蛮"系民族中,尤以巴人后裔冉氏、向氏、田氏发展最快.他们各率部众,屯据三峡,称雄渝东南,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后裔主要演化成当代的土家族,继续在今天的重庆民族大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