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院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方法:从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住院期间,50例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受精神症状支配42例,长期住院缓解期患者8例,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了患者的自杀。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监护,及早发现患者自杀的动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避免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自杀意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研究显示近 90 %的自杀者可以诊断患有精神疾病[1] ,精神障碍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 2 0~ 5 0倍 ,精神分裂症患者约 10 %最终死于自杀[2 ] 。危机干预是预防自杀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保护自杀者渡过危机、改善适应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 ] 。国内对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研究集中于自杀因素的探讨 ,而对危机干预措施研究较少 ,我们就此进行研究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对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1月在我院住院的 64 3例病人进行评定 ,符合标准 99例患者 ,均为女性 ,其中 3例因其家人不合作未入组 ,共入组 96例。入组标准 :(1)符合CCM…  相似文献   

3.
自杀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精神病人又是一个特殊群体 ,其自杀率为一般人的 6倍 [1 ] 。自杀的原因有其生物学因素 ,也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为了解请假出院精神病人在请假期间的自杀情况 ,为危机干预提供依据 ,现对我院自198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请假出院的精神病人自杀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由本院病案室提供自 198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的自杀死亡病例。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按预先设计的表格逐一填写。1.3 疾病诊断标准 :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为标准。2…  相似文献   

4.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暴力行为是精神科病房的一种特殊暴力现象 ,它不受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的约束。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 ,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往往难以预料 ,常导致严重伤害结果。为此作者对 5 7例进行心理应激干预和 5 9例未进行心理应激干预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样本来自 2 0 0 0年 1月至 12月在我院精神科 2个男病区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其中一病区为干预组 ( 5 7例 ) ,二病区为对照组 ( 5 9例 )。入组标准符合CCMD -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年龄 16~ 60岁 ,两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药物种类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骆丹丹 《大家健康》2016,(8):168-169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实施临床药物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平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临床药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结果:1)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用药依从率为8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依从率(70%,P <0.05);2)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 -BREF)评分中,实验组患者生理领域及心理领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精神病患者在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实施临床药物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保证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李宏伟  李振宇 《海南医学》2004,15(11):86-88
目的 了解本院 石分院前后 10年初次住院精神病人诊断谱及精神药物应用的动态变化。方法 分别调查 1993年和 2 0 0 3年各 2 0 0例初次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 ,就疾病谱、抗精神病药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前后 10年初次住院精神病人诊断的前 5位仍依次为 :精神分裂症、分裂样障碍、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且构成比上无统计学差异。但目前“轻性”和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种增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已取代 10年前的典型抗精神病药成为初住院患者治疗方案的主体药物。但氯氮平仍居首位。目前抗精神病药使用剂量较 10年前显著减少。结论 初次住院精神病人病种仍以“重性精神病”为主 ,但有逐渐跨学科和边缘化的变化趋势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正在逐步取代典型抗精神药物 ;氯氮平的安全性监测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新型抗精神病药地位正在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7.
行为干预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女性体重增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金荣 《医学文选》2005,24(4):547-548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女性体重增加的影响。方法将64例女性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普通饮食,规范作息制度,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配合行为干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各测体重1次。结果12周后干预组体重由(67·2±6·3)kg减至(63·9±6·1)kg,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由(68·2±6·7)kg减至(67·7±6·5)kg,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P>0·05),研究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可预防病人的体重增加,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对社区居民自杀影响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知识对社区居民自杀的影响。方法 运用在杨浦区延吉街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网络 ,对杨浦区 2 0 0 0~ 2 0 0 2年的自杀率与前 3年进行比较 ,再对区内的干预街道和对照街道进行比较 ,了解其中的差异。结果 两组自杀人数所占意外死亡比例有显著性差异 (χ2 =4 5 .86 ,P <0 .0 1)。 2 0 0 2年组的自杀率比 1999年组的自杀率有所下降 ,尤其是 6 5岁以上者下降近 5 0 % ,但是在 16岁以下组中的死亡数有所上升。结论 预防自杀必须从心理健康做起 ,提高人的应激能力 ,主动进行健康心理的干预来防治抑郁和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在缓解肿瘤患者拒绝化学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科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 4 9例拒绝化学治疗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干预组 2 9例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12月 ) ,对照组 2 0例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 )。对照组常规介绍化疗的目的、意义、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结果 干预组主动配合要求化疗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在缓解肿瘤患者拒绝化学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临床护理中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抗精神病药物致药源性肥胖中的作用。方法:将10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56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3例,脱落2例)。护理干预组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护理干预,对病人进行有关肥胖对身体有何危害的知识教育,如何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生活规律等护理干预综合措施;对照组单独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将两组人院、出院及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随访时的体重进行比较。结果:人院和出院时两组体重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O.05);随访结果,两组体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越来越具有显著性(t=-3.52,-3.64和-4.06;P〈0.01)。结论:护理干预在抗精神病药物致药源性肥胖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1.
肖媛媛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7):796-797
目的:探讨心理应激干预对病房暴力现象的抑制效果。方法:把开展系统心理应激干预前后3个月住院的精神病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常规精神病护理;研究组除此以外,还进行系统的心理应激干预。于预前后分别评定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RS),比较心理应激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NORS量表Ⅲ因子、Ⅴ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出现暴力行为的计数少于对照组。显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应激干预可以有效抑制病房暴力现象的发生,提高精神科病房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对住院精神病人因服用抗精神病药导致Ⅱ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预防干预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5680例精神病人开展体重和血糖值监测,根据病人体重和血糖情况实施饮食护理、科学运动、健康宣教和降血糖药服用等综合干预措施,使其在住院期间不出现体重增加明显,血脂和血糖能保持在正常值内.结果 5612例出院病人中(不含68例长期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40.1±17.3)天,平均体重增加(1.4±0.67)kg,97.9%的病人出院时空腹血糖正常,44例原有的糖尿病人血糖值稳定,长期住院68例病人没有新增糖尿病例.结论 在抗精神病药能引起血脂、血糖代谢异常,病人体重增加的情况下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和减少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不良行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68例流浪精神病人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对其不良行为进行6周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6周末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估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IPROS量表评分中除关心和兴趣因子分无差异外,其余各因子分和总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人不良行为的改善效果显著,有助于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精神病人中的藏药行为比较常见 ,保证精神病人按时按量服下药物是保证疗效和护理安全的重要护理问题 ,现将 177例住院精神病人藏药行为分析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 1998年 1月~ 1999年 2月期间住宁夏公安厅安康医院精神病人 177例 ,住院时间均在两个月以上。其中男 10 5例 ,女 72例 ,年龄 16~ 5 8岁 ,平均年龄39.99± 10 .2 3岁。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下 149例 ,大学及大学以上 2 8例。精神分裂症 12 6例 ,情感性精神病 31例 ,其它精神病 2 0例。1.2 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和接触交谈 ,了解病人的藏药…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药源性肥胖的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抗精神病药物致药源性肥胖中的作用.方法:将10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56例,脱落3例)和对照组(53例,脱落2例).护理干预组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护理干预,对病人进行有关肥胖对身体有何危害的知识教育,如何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生活规律等护理干预综合措施;对照组单独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将两组入院、出院及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随访时的体重进行比较.结果:入院和出院时两组体重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结果,两组体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别越来越具有显著性(t=3.52,-3.64和-4.06;P<0.01).结论:护理干预在抗精神病约物致药源性肥胖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精神药物,是指能治疗精神病的药物[1]。精神分裂症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自杀,抑郁症病人认为自己活着没意思、罪不可赦而服药自杀;恢复期精神病人因工作及家庭出现危机不能适应而服药自杀;严重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病人身边常备有一定量的药物,家人一旦管理不善,易使病人一次大量吞服自杀。大量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躁狂药、镇静催眠类药物,均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延脑中枢麻痹,若不及时抢救,患者癫痫发作、昏迷、呼吸循环衰竭,甚  相似文献   

17.
覃金荣 《微创医学》2005,24(4):547-548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女性体重增加的影响.方法将64例女性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普通饮食,规范作息制度,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配合行为干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各测体重1次.结果12周后干预组体重由(67.2±6.3)kg减至(63.9±6.1)kg,干预前、后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由(68.2±6.7)kg减至(67.7±6.5)kg,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P>0.05),研究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行为干预治疗,可预防病人的体重增加,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的作用.方法 将100例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康复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1.5年的家庭干预,比较两组0.5年、1年、1.5年复发率.结果 两组三个时段内的复发例数,经χ2检验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且对照组在1.5年与0.5年自身比较复发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家庭干预对防止精神分裂症复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量表评定方式预测住院精神病人有否自杀倾向,以提高病房管理效率和住院病人的安全性。方法以2011年1 234例住院精神病人为对象,对每一名住院病人在3天内由护师采用"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中的10个小项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中的"精神病表现"和"抑郁"两个因子项(共7小项)进行评定,分数超过规定值时属于重点注意对象,采取积极措施防范自杀行为的发生,并与2010年未采取预测措施1120例住院的精神病人的自杀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在1234例住院病人中,入院后3天预测有自杀倾向384人(31.1%),在住院期间有自杀行为21人(1.7%),自杀死亡率为0。与2010年1 120例住院病人有自杀行为54人(4.8%)及自杀死亡3人(5.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6.4,P〈0.00)。结论采用量表评定方式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自杀倾向预测,能够提高病房管理防范效率,明显降低住院病人的自杀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科意外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急性重病房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对比总结实施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实施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降低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心理危机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探讨分析,评估和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