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上固定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套管时,常用柔软贴身、吸湿透气的棉布带,但棉布带遇湿或吸汗后变得粗糙、皱缩、发硬,患者感到不舒适。一次性气管套管虽配有化纤带,但吸湿透气性差,且遇热易变形,更易产生静电。上述两种固定带均缺乏弹性,固定过紧或因气管切开处肿胀等原因造成患者颈部紧迫感;如固定过松可因患者剧烈咳嗽而脱落。为寻求安全、舒适、牢靠的固定带,我科自2005年起改用医用弹力绷带固定50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套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套管过去常采用绷带或布带固定,固定带易被汗液或分泌液污染;一次性气管套管虽配有化纤带,但吸湿透气性差,遇热易变形,给护理带来不便.鉴此,我科2008年5月以来,采用输液管、止血带等制作气管套管固定装置,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制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制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气管切开术后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用自制的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对照组按常规使用布衬带为气管外套管固定带,其他护理措施一致.结果 两组皮肤损害发生率、发生程度、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行气管切开术后使用自制的气管外套管固定带有效防止了颈部皮肤的损害,避免了感染,患者感觉舒适,操作简便,耗材低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用自制的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对照组按常规使用布衬带为气管外套管固定带,其他护理措施一致。结果两组皮肤损害发生率、发生程度、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行气管切开术后使用自制的气管外套管固定带有效防止了颈部皮肤的损害.避免了感染,患者感觉舒适,操作简便,耗材低廉。  相似文献   

5.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效果.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术后需更换套管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改进组和常规组各34例.常规组按照常规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改进组利_用气管导管为导芯.将气管导管插入原气管切开套管腔内10~15 cm,一手固定气管导管,另一手沿气管导管迅速拔出原气管切开套管,将新的气管切开套管顺气管导管送入气管腔内,拔出气管导管,新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充气、固定.结果 改进组一次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成功率、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发生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用气管导管为导芯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提高一次换管成功率,缩短换管时间,减少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和局部出血.  相似文献   

6.
双层扁纱带单结法在气管切开套管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法,是将单根系带从患者颈后绕过,穿过套管两翼分别打结固定.  相似文献   

7.
一次性气管套管应用体会(附56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管切开是一常用手术,适应症广泛。由于呼吸机的使用,提高了对多种疾病的抢救能力。一次性带气囊的气管套管,也在气管切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犤1犦。本文总结了近5年56例患者应用此类套管的临床资料,对其使用价值作一番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使用一次性气管套管56例患者,男性35名,女性21名;年龄13~74岁,平均46.4岁。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SAOPP)2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伴呼吸衰竭8例,颅脑外伤16例,烧伤4例。所有病人正规气管切开术,一次性套管选用6.5~8.0mmID的套管,气管切开后没有拔管即死亡或自动出院失访者排除在外。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安全、有效的更换气管切开套管的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后48h内须更换气管切开套管ICU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31例。A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置导管法,B组采用传统方法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前后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误入假道发生情况。结果A组操作前后心率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操作后心率上升、SpO2下降,与操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A组操作时间为(50.5±4.2)s,比B组的(84.9±5.3)s明显缩短(P〈0.05);A组术中出血量〉3ml及误人假道发生例数(2、0例)明显少于B组(15、5例)(P〈0.01或〈0.05)。结论对于气管切开48h内更换气管切开套管患者,采用套管内置导管法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后,固定气管套管的传统方法是用寸带绕颈部1周连接气管套管两端后打死结,松紧以放置一指为宜。气管切开处伤口放置无菌纱布,颈部周围垫清洁纱布,以保护皮肤清洁。寸带材质为布料,当患者气管切开伤口渗血渗液较多时容易打湿污染寸带,寸带干燥后变硬,增加患者不适感,甚至会损伤患者皮肤。此外,寸带或纱布污染需及时更换,这样既增加危险因素,又增加了护士工作量。鉴此,我科采用止血带固定气管套管的新方法,收效甚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双层扁纱带单结法在气管切开套管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法,是将单根系带从患者颈后绕过,穿过套管两翼分别打结固定。临床实践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两翼部均需打结,操作繁琐、系带的松紧不易控制;打结处易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而发硬,摩擦切口周围的皮肤,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糜烂,甚至造成严重的感染,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损失;在更换系带时需松解2个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操作难度;单层系带与患者颈部皮肤接触面积小,易造成患者不适。鉴此,我科自2007年1月起采用双层扁纱带单结法固定气管切开套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针筒自制气管套管帽,患者气管切开后直接扣于套管上,氧气管从侧孔插入.气管套管帽还适用于各种呼吸道湿化.此套管帽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2.
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ICU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由橡胶管止血带改良后的气管切开固定带和雾化面罩改造的保护罩保护气管切开口。对照组采用棉布固定带和湿润的单层纱布保护气管切开口。结果观察组气管切开局部皮肤损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痰液外溅和氧气管脱落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可有效保护气管切开口皮肤,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临床常采用无弹性布条绕颈一周后系住气管套管两侧孔来固定气管套管。但由于患者肥胖、水肿、多汗、多痰等原因,固定带易被污染而致患者颈部皮肤红肿、破溃,且颈部固定带会影响颈静脉穿刺。鉴此,笔者制作气管套管弹性网状固定头套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ICU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使用由橡胶管止血带改良后的气管切开固定带和雾化面罩改造的保护罩保护气管切开口。对照组采用棉布固定带和湿润的单层纱布保护气管切开口。结果观察组气管切开局部皮肤损害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痰液外溅和氧气管脱落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改良式气管切开固定带及保护罩可有效保护气管切开口皮肤,减少护理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后,患者有时用力咳嗽,导致痰液由气管套管喷出、溅在床单上;患者感觉不舒适,需频繁更换床单,这不仅增加护士工作量,而且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鉴此,笔者于2008年7月始,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多功能卫生垫用于保护床单位,经临床应  相似文献   

16.
气管套管固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管切开的病人因固定气管套管的纱布带经长时间摩擦颈部 ,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鉴此 ,我们对气管切开病人的套管固定方法进行实践性探讨 ,试图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12月由我科收治中、重度昏迷的脑外伤病人 84例 ,均于入院 2 4h内行气管切开术。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 ,观察组 42例 ,男 30例、女 12例 ,年龄2 0~ 71( 30 .2± 13 .1)岁 ;置管时间 30~ 99( 6 6 .1± 16 .3)d ;对照组 42例 ,男 31例、女 11例 ,年龄 19~ 73( 2 9.5± 13 .8)岁 ;置管时间 30~ 98( 6 5 .…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后给呼吸道管理带来了方便,但气管切开套管口直接与外界相通,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和误吸的危险。2002年6月以来,我们自制了一种气管套管外口保护罩应用于171例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或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的疾病,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放置金属或一次性硅胶气管切开套管,目前厂家生产的两种导管均无配套的封管帽.偶见有堵管帽的报道,套管多是被直接密封,患者缺乏适应时间,其舒适度降低,且不便于护士的吸痰等操作.鉴此,我们研制了一种舒适度良好的医用气管切开导管封管帽,与气管切开导管衔接紧密,装卸方便,既方便吸痰,又不易污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不同类型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0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不带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均予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5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5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15d总菌株少于对照组(P<0.01);第3天与第15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应用不同类型气管套管预防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0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采用不带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均予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两组分别在气管切开后第3天、第15天,从气管套管内留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后第15天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气管切开术后15d总菌株少于对照组(P〈0.01);第3天与第15天总菌株比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低压气囊气管套管能有效降低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的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