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测量0~2岁正常婴幼儿颈部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的参考值,并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和左右侧之间的差异。方法:用关节量角器测量90例0~2岁正常婴幼儿双侧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被动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进行一致性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之间有无差异。结果:本方法测量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774~0.888;颈椎前屈被动关节活动度为61.98°±10.80°,后伸被动关节活动度为83.05°±14.44°,侧弯被动关节活动度为69.72°±9.90°,旋转被动关节活动度为96.96°±11.22°;被动关节活动度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量角器测量婴幼儿颈椎被动关节活动度一致性较好,临床应用方便。婴幼儿颈椎关节活动度在不同个体间差异大,本参考值可在斜颈病情评估和牵拉手法强度方面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腰椎定点正骨复位治疗腋下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腋下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行传统斜扳法治疗,治疗组30例行腰椎定点正骨复位治疗,均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ODI评分、腰椎活动度。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73. 33%(22/3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腰椎屈伸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及旋转活动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大(P 0. 05),且治疗组屈伸活动度及旋转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腰椎定点正骨复位治疗可显著改善腋下型LDH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腰椎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有效治疗颈椎、胸椎、腰椎小关节紊乱提供方法。方法对收治的200例脊柱小关节紊乱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选用传统推拿手法、针灸、牵引等综合疗法治疗,以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为评价指标,比较总有效率来确定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可产生良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2%,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脊柱小关节紊乱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Wallis棘突间固定对腰椎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的影响,为Wallis棘突间固定后关节突关节融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具新鲜小牛的腰椎脊柱标本,肉眼和x线排除畸形和结构性破坏,剔除椎旁肌肉及其筋膜组织,保留所有的韧带、椎间盘及关节囊并维持其完整性,共取(3×L1/L2,3×L3/L4,3×L5/L6)9个节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标本完整为对照组,Wallis棘突间固定后为实验组,分别测试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运动加载下节段腰椎的活动度和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载荷后伸下,Wallis棘突间固定后节段腰椎的前屈和后伸活动度明显减少(P〈0.01),左右侧屈和旋转活动时节段腰椎的活动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和后伸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内平均压力明显降低(P〈0.01),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时关节突关节平均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allis棘突间固定能减少腰椎前屈和后伸的活动度,加强脊柱的稳定性,降低腰椎前屈后伸活动时的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相似文献   

5.
脊柱定点侧旋复位治疗腰椎关节突综合征426例观察邢太和徐建平刘卫国姜兰山东省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660007)张树凯宋振堂山东省青岛锻压集团医院(2660007)关键词:腰椎关节综合征/中医正骨术旋转复位腰椎关节突综合征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  相似文献   

6.
手法治疗颈下段小关节错位1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坐位定点侧扳法的疗的80例颈下段小关节错位患者为治疗组,以定点旋转复位法、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的45例颈下段小关节错位患者为对照组,两组作痊愈率对比.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0.01).结论:坐位定点侧扳法比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量化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运动学参数,初步探究手法与疾病治疗的量效关系,规范操作要领,丰富手法内涵并推广应用。方法:2022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的寰枢关节紊乱症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为24~27岁,平均为(25.50±1.10)岁。选取一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且手法操作娴熟的脊柱科主任医师对患者进行操作,通过运动捕捉系统量化疏筋整复手法的被动旋转角度、旋扳角度及运动学曲线。结果:旋扳整复操作时被动旋转角度为72.21°±5.06°,患侧和对侧的被动旋转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的旋扳角度为7.34°±1.90°,对侧为5.61°±1.76°,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疏筋整复手法在治疗寰枢关节紊乱症时应把握到达旋转稳定状态时的被动旋转角度和旋扳角度,同时注重对齿状突偏歪侧进行旋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水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3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应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水针的保守治疗.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原有不同程度反复发作腰痛均获不同程度缓解,疗效满意.结论: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水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效果满意,正确的复位手法恢复椎体微细解剖位置的变化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手法复位与理疗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手法复位组、偏振光组和磁振热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的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关节活动度和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2个疗程后PRI、PPI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手法复位组PRI、PPI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3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大于治疗1个疗程(P<0.01);手法复位组治疗2个疗程后的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1)。手法复位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偏振光组和磁振热组(P<0.05)。结论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优于理疗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脑控制腰椎牵引床间歇式牵引配合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TC-30D型电脑控制腰椎间歇式牵引配合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骨盆布兜牵引配合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腰痛和下肢痛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评估下腰痛情况,并以此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和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JOA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各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脑控制腰椎间歇式牵引配合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可靠,效果优于传统腰椎骨盆布兜持续牵引配合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小针刀联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整脊手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针刀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联合腰椎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缓解腰椎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牵引疗法与脊柱手法推拿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患者采用牵引治疗;B组患者采用脊柱手法推拿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年随访比较,其平均VAS腰腿痛评分与Birdwell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VAS腰腿痛评分为(2.1±1.5)分,明显高于B组的(1.5±1.2)分;A组的平均Birdwell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分为(60.8±6.8)分,明显高于B组的(38.4±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手法推拿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牵引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射频消融术治疗,治疗组给予射频消融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4周  结果: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2.5%,对照组为7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力度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的腰椎前屈力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JOA和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射频消融术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对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应用L3-5正常模型、轻度退变模型与中度退变模型模拟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假定椎间盘突出发生于L4椎间盘左后方,行右侧手法操作。分析3个模型中L4椎间盘左后方的应力与位移。结果:手法作用下,L4椎间盘左后方发生向前的应力与位移,退变模型的应力与位移值小于正常模型,最小值见于中度退变模型;自正常模型至轻度与中度退变模型,位移值分别降低36%和59%,应力值降低22.3%和45.2%。结论:腰椎退变影响坐位腰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退变越重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5.
头针结合体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下肢疼痛及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体针+头针组和体针组,体针+头针组给予针刺足运感区,并配合针刺病变椎间盘旁的背俞穴及突出椎间盘刺激的神经支配区域的穴位;体针组仅给予常规毫针针刺体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下肢及腰痛的程度。结果体针+头针组在2次治疗后,体针组在4次治疗后,下肢疼痛VAS分值显著降低(P<0.05);2组均在4次治疗后,下肢疼痛VAS分值显著降低(P<0.05),但体针+头针组VAS减少值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1个疗程后,2组下肢疼痛及腰痛VAS分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和0.01),且体针+头针组VAS减少值显著高于体针组(P<0.05)。结论单纯体针治疗和体针配合头针治疗均能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所致下肢疼痛及腰痛,而头针配合体针治疗起效时间短,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雷火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梧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雷火灸治疗,2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社会活动功能、脊柱稳定情况、腰痛缓解情况及直腿抬高角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曲度、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平均椎间隙高度、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JOA)及直腿抬高角度(ASLR)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雷火灸可显著缓解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及下腰痛症状,提高其社会活动功能、直抬腿高度及脊柱稳定性,疗效显著优于单独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牵引联合推拿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24/25),对照组为77.3%(17/22),两组对比,χ^2=7.59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日本骨科学协会下腰痛评分(M-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M-JOA)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较对照组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腰段华佗夹脊穴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温针及单纯针刺的疗效差异。方法:将计入统计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温针组,每组31例。均取双侧肾俞、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阿是穴,1次/d,10次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1),Mc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温针组在提高JOA评分和降低VAS评分方面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其在提高患者痛阈方面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旋转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应用旋转的操作方法又各不相同,疗效也各有差异,为了进一步研究旋转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笔者从旋转类的操作方法、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对旋转类手法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