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江苏水利》2014,(2):5-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草案)》。强调,一切重大工程不仅要依法建,还要依法管。为确保工程有效运行、发挥效益,相关法规制度建设必须及时跟进。草案重点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水质保障、用水管理和工程保护的要求,用法律手段保障调度合理、水质合格、用水节约、设施安全,确保清水北上、造福沿线亿万群众。  相似文献   

2.
<正>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用水管理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一方面,调水管理涉及到调水区及其下游、受水区,水资源配置关系复杂,决策的影响因素多;另一方面,南水北调水将对受水区现有供水体系、用水习惯造成较大影响,管理难度大。为切实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破解用水管理难题,用好来之不易的长江水,杜绝新水源引发新浪费,《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  相似文献   

3.
<正>南水北调工程以受水区城市用水为主要供水目标,水质好坏是决定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东线输水河道全程与天然河湖互相交错,穿越的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中线水源条件目前较好,但影响工程水质的因素众多。为确保调水工程水质安全,《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实行最为严格的水污染防控措施、保护水质方面做了专章共10条较为全面的规定。一是明确了工程水质保护的责任主体。《条  相似文献   

4.
<正>《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设定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必将对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发挥至关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1明确管理体制,确保工程顺利运行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管理需要妥善处理好水源地与受水区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条例》界定了有关各方的责权划分。一是明确了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乡镇供用水管理试行办法〔编者按〕为了规范我市乡镇供用水工作,加强乡镇供用水工程的保护和管理,北京市水利局于1997年9月22日印发了本试行办法,现予转载。第一条为加强本市乡镇供用水工程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保障居民生活、生产以及其...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正截止到2016年4月30日,我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累计通过中线干线27个口门引用长江水2.4亿m~3。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为使河北人民早用长江水、用好长江水,河北水务集团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全力做好供水保障工作。每月定期核定实际供用水量,及时汇总7个设区市和2个省直管县下月用水计划,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管理局,及时对我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供用水情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重庆市2005~2014年供用水结构、主要用水指标及其变化趋势,以及2014年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供用水结构,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供用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庆市近10年供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1年后呈下降趋势;地表水是全市供水水源的最主要类型,其中提水工程占主导地位;全市现状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供水均以提水工程为主,工业是最大用水户,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则以蓄水工程供水为主,农业是最大用水户。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保定市水资源联合调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保定市是资源性缺水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除每年由西大洋水库供6000万m3地表水外,其余水源均采自地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分配给保定市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5.51亿m3。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水资源和输供水网络的变化,提出水资源联合调度方案,以保障城市工业、生活、农业和生态各领域的用水,最大限度地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农村供用水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极端气候变化对未来农村供用水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干旱地区应急农村供用水工程建设的趋势,即建设标准规范化,建设规模扩大化;预防为主,制定应急预案;资金筹措平台日趋多元化;水质监测与水源地保护加强化;农村供用水工程水价精确化,从而实现工程的建管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一、工程概况小浪底水利枢纽引水供北京应急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配套工程,起点为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反调节水库——西霞院工程,终点为南水北调中线黄河北岸总干渠,渠长约60km,并通过总干渠应急调水到北京。设计引水流量为53.9m~3/s,加大流量为60m~3/s。  相似文献   

11.
立足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生态补水实践,从生态环境供用水水量、设备设施及环境条件、调度方案、协调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了现有分水口门条件下2019—2024年中线富余输水能力相对充足;指出现有退水闸作为生态补水通道的有利条件和总干渠调度方案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实施生态补水时需要关注水面线变化过快、地方配套工程不足等问题,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调度预案,可为后续生态补水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水资源量变化和用水情况变化等,为保障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的用水安全,需要调整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经过综合分析黄河水资源配置原则,考虑协调区域发展与河流健康,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提出了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生效前后和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生效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3.
供用水结构体现了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供用水类型之间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结构关系。研究区域供用水结构的特征及变化,对协调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天津市2001年-2013年供用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运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分析用水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天津市供、用水总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均为2.31%,供、用水结构变化相对稳定。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合理,工业用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法律是保护水源首要的和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它直接影响着水源保护工作的成效。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3省8市水质保护法制保障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梳理现行的水质保护法律法规,加快修订《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尽快制定并颁布《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条例》;构建统一的监测网络,加强综合执法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收集近几年的资料为主,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供水区范围内的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现状,用水结构,用水定额,节水现状,节水水平和节水潜力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为在进一步加强全面节水的同时,尽快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改善和修复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由于黄淮海流域的缺水量 80 %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 ,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和中线工程势在必行。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缺水量中 ,又有 6 0 %集中的城市 ,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 ,缺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巨大。因此 ,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 ,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涉及 7省 (直辖市 )的 4 4座地级以上城市 ,受水区为京、津、冀、鲁、豫、苏的 39座地级以上城市、 2 4 5座县级市 (区、县城 )和 17个工业园区。南水北调工程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东莞市1980—2013年间较长序列的供水、用水结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类型供用水对供用水总量的影响,揭示了不同阶段各类型供用水量的变化规律:东莞市供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逐渐趋于稳定;供水量由以蓄水、引水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提水为主,用水量由以农业用水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主。最后,采用贡献率分析法计算了各类型用水对全市用水量变化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通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水区的人口、生产规模、节水水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情况对受水区的用水需求重新预测。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和城镇用水变化的新形势,依据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成果,提出了中线二期工程受水区需调水量,并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提出的二期需调水量进行对比,以供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19.
南水北调中线在线调蓄工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但作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的特大型工程,因沿线没有调蓄工程,对沿线众多用水户的供水安全将极为不利.从地理位置和水位高程关系看,选用瀑河水库将是南水北调中线上理想的在线调蓄工程,尤其对于集中收水的北京、天津两大用水户提高供水保证率,增加用水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   

20.
黄永生 《治淮》2003,(2):11-12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日前获得国家批准,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12月27日开工兴建,标志着这一宏伟的世纪工程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兴建的单项工程有两项,即东线第一期工程的江苏段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近期供水目标是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