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3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是世界上第1部科普法,堪称科普发展史上的1个里程碑,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科普的目的在于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公众对科学事业的了解,打破科学事业与公众之间的隔阂。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史、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伪科学、科学前沿进展和基本科学知识等方面使公众对科学文化有更多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普推广体系建构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气象科普推广体系可以有效地帮助公众了解气象科学的常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本文在分析我国气象科普推广现状、主要存在问题以及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了气象科普推广体系建构与实施的策略、推广模式及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正>1引言气象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气象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我国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传媒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气象防灾避险知识的重要性,而传统的气象科普产品和传播方式正面临着方式单一和覆盖面狭窄等方面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能力,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就必须要明确公众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只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气象科普多元化传播平台分析讨论,表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施齐全,可以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演示、模拟,科普传播效果较好;电视传播,生动形象,实效性强,受众面广;互联网以数字化、适时性和交互式传递的独特优势,是年青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普展板在大型广场传播中.能够渲染现场气氛,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目标公众网络和微博最受年轻公众喜爱,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二次传播效果好。气象科普传播方式,各有其长,根据不同主题、受众对象,结合传播方式的特点,优势互补,达到信息覆盖最大化,传播效果最大化,公众满意度最大化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5.
马年岁尾 ,收到山东教育出版社乔友福寄来的《中国科普名家名作》上下卷 ,读后竟爱不释手。本书入选了对繁荣我国科普创作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科普翻译家、科普评论家、科普美术家、科普编辑家、科学记者和科教影视编导 ,对发展我国科普事业、繁荣科普创作做出较大贡献的科技界领导、专家、学者和科普事业家以及受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的成绩突出的各类人士的简介 ,主要科普作品和科普论著目录和 4 0 0 0字以内的主要科普代表作 1篇。“十年磨一剑” ,由我国科普“大家”章道义主编的这部大书刚好经历了 10年的运筹。本书所选的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气象科普多元化传播平台分析讨论,表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施齐全,可以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演示、模拟,科普传播效果较好;电视传播,生动形象,实效性强,受众面广;互联网以数字化、适时性和交互式传递的独特优势,是年青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科普展板在大型广场传播中,能够渲染现场气氛,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目标公众;网络和微博最受年轻公众喜爱,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二次传播效果好。气象科普传播方式,各有其长,根据不同主题、受众对象,结合传播方式的特点,优势互补,达到信息覆盖最大化,传播效果最大化,公众满意度最大化的立体传播。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我国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的这一行业属性决定了气象行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作为气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气象科普作为公共气象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融合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强势崛起,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  相似文献   

8.
综观目前气象科普服务,存在服务内容、传播主体较为分散,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不足,对公众的吸引力、指导作用不强等问题。文章对科普知识内容和传播建设进行了构思设计,提出了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为突破点开展系统性的气象科普工作。建议由专业的气象服务机构开展气象科普服务知识内容库建设,气象科普知识内容库首先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为重点进行建设,而后逐步覆盖气象科普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多渠道建设高公信度气象科普传播体系,尤其应重视借助新兴“短、平、快、广”第三方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可采取内容库授权等方式扩大气象科普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公共气象服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公众气象服务的方向,通过对公众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及满意度。结果发现:气象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应多进农村、服务站等场所,开展气象为农业提供指导性的服务工作,应以需求分类的方式进行对应宣传,区别气象科普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差别;公众对气象部门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和报纸杂志等渠道,没有较好的把握好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与气象服务的现状之间存在的差距,包括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测等方面;气象对环境、生活方面的影响已日趋明显,发展智慧旅游已迫在眉睫等方面提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气象》2018,(1):47-47
今年3月23日是第58个世界气象日,围绕世界气象日主题“智慧气象”,黑龙江省气象局加强部门联动,组织黑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宣传气象工作,普及气象知识,树立部门形象,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素质。黑龙江省气象局结合“智慧气象”主题,升级优化黑龙江省气象台气象科普展厅,并于活动当天面向公众开放。  相似文献   

11.
创刋词     
在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八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向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新园地,以促进我国气象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创办了《气象科学》刊物。 《气象科学》是江苏省气象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气象科普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索提升气象科普的有效传播模式,以期提升气象科普信息化水平,让气象科普搭乘互联网高速快车更广泛的惠及广大群众,达到进一步提高公众气象科普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气象》1978,4(8):1-4
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1890—1974年),逝世已经4年多了。他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使我国广大科技界特别是我们气象工作者,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他是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科学事业的名孚众望、为人称颂和受人爱戴的领导人之一。他以对中国气候、气候变迁和科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社会和公众需求,分析论述了气象部门应如何提高气象科普的作用,并从农村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气象科普资源以及气象科普社会化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7个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减灾、依法应对"。黑龙江省气象局围绕减灾日主题,联合省减灾委、省政府应急办,以及民政、水利、地震、消防等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通过展出科普展板和3D模型、专家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广泛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  相似文献   

16.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它是将人类已经掌握的一些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推广传播到社会的各有关方面,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识,增长才干,使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应从多方面进行努力。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的科普创作实践,对科普作品的科学性粗陈管窥之见。 科普创作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概述国内外科普机构现状,分析了我国国家级、省级、地市和县级气象科普机构的构成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形势和气象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对气象科普机构建制体系改革在机构建设目标、种类职能和长效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雷科普宣传是防雷减灾工作的基础。在总结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青海省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培养科普宣传队伍、创新宣传手段、拓宽宣传渠道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有效提高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和民众。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气象》2019,(1):F0003-F0003
正3月23日,黑龙江省气象局首次联合新华网、腾讯网等媒体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进行现场图文及视频直播,让公众更加近距离感受现场活动氛围,激发公众学习、了解气象知识的积极性。在活动现场,智能机器人"小胖"首次亮相,为大家现场讲解气象知识。此外,公众可通过气象VR体验、电子翻书、科普游戏、气象模型、科普展板等智能气象科普产品,了解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普知识。活动期间,现场开设了气象知识智慧抢答环节,在省气象服务中心还开展了"我做气象小主播"体验活动,孩子们走进气象演播室,揭开气象主播的神秘面纱,播报属于自己的独家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20.
第一条 为鼓励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凡集体或个人的阐明自然的现象、特性或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有重大意义的,可授予自然科学奖。 第三条 自然科学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四个等级,分别授予证书、奖章和奖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