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5年3月至1997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纵隔肿瘤22例,其中前上纵隔9例,后上纵隔10例,后下纵隔3例;神经源性肿瘤10例,胸腺瘤8例,畸胎瘤4例。1例术后死于重症肌无力危象,其余治愈。本文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处理进行探讨,强调经胸壁穿刺细胞学检查为明确肿瘤性质的安全、简便方法,着重对胸腺瘤切除术后合并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预防和抢救提出自己的体会,介绍了胸内巨大纵隔肿瘤术中处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1年3月至1997年3月的6年中收治各种原发性纵隔肿瘤共82例,其中胸腺瘤42例(占51.2%),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胸腺瘤病人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4~69岁。病程3天~9年。31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G),7例有胸部压束感或刺...  相似文献   

3.
胸腺瘤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9%~17%,大约95%的胸腺瘤发生在纵隔以外的部位,如颈部、肺门和肺实质内。作为最常见的伴发疾病,约30%~65%的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MG),其他伴发疾病有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丙种球蛋白血症(HG),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自1998年2月~2004年5月行手术治疗胸腺瘤患者1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左胸电视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收治40例胸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4(12~72)岁。均于胸腔镜下经左胸行全胸腺切除术,其中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全胸腺及前纵隔脂肪和心包脂肪垫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诊断为胸腺增生18例、胸腺瘤15例、胸腺囊肿3例,4例胸腺组织未见明显异常。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MGFA)疗效判断标准,2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完全缓解率38.09%(8/21),药物缓解率42.86%(9/21),无明显缓解率19.05%(4/21);术后随访1~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行胸部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左胸电视胸腔镜下全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切除彻底等优点,可作为治疗部分胸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胸腺异常增生或肿瘤常伴有神经-肌肉兴奋传递功能障碍,手术切除胸腺可以使大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这类病人的麻醉处理有一定特殊性,我们应用低流量N_2O-O_2-异氟醚吸入全麻于7例重症肌无力病人的胸腺瘤切除术,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27~45岁。术前X线片显示,肿瘤全部位于前纵膈,均具有程度不等的重症肌无力表现。其中的2例属Ⅰ型重症肌无力,仅有午后和傍晚眼睑下垂,无全身肌无力改变;3  相似文献   

6.
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报告40例胸腺肿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治疗效果。本组包括完全切除肿瘤和胸腺26例,次全切除肿瘤10例,组织活检4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2.5%),术后1年内死亡8例(20.5%)。31例术后随访3~12年,5年生存率为61.3%,10年生存率27.7%;其中非浸润型胸腺瘤分别为76.9%和30.0%,浸润型胸腺瘤则为50.0%和25.0%。MG术后缓解改善率为80.6%,术后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为40.0%,抢救成功率为93.8%,结论显示手术治疗胸腺肿瘤合并MG,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预后。  相似文献   

7.
恶性胸腺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腺肿瘤在所有恶性疾病中占0.2~1.5%,是成人较常见的前纵隔肿瘤之一,大约占50%,其中恶性胸腺瘤约占纵隔肿瘤的8%~10%。目前主要通过WHO胸腺肿瘤组织学分型进行分类,临床上常用Masaoka分期。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胸腺瘤,尤其是恶性胸腺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恶性胸腺瘤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经验,对比胸腺瘤和非胸腺瘤MG患者的术后效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纵隔镜和单纯胸腔镜治疗非胸腺瘤MG的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11年,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MG患者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胸腺瘤和术中是否联合纵隔镜分组:胸腔镜胸腺瘤组(A组)118例,胸腔镜非胸腺瘤组(B组)301例,胸腔镜联合纵隔镜非胸腺瘤组(C组)81例.结果 全组无术中死亡.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手术495例.A组手术(128.5±77.8) min,术后24.6%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B组手术(111.3±31.6) min,术后11.0%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C组手术(145.0 ±71.6) min,术后9.9%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后随访3个月至11年,A、B、C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SR)分别为28.7%、37.3%、36.5%.无病生存曲线示术后3年B、C组CSR高于A组,术后5年C组CSR高于B组.术后第5年C组CSR接近60%,B组为50%,而A组仅为36%.结论 胸腔镜基础上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清除颈部、前纵隔脂肪组织及异位胸腺更为彻底,远期效果更加理想.与非胸腺瘤MG患者相比,胸腺瘤MG患者术后远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合并胸腺瘤对手术疗效的潜在影响.方法 2001年4月至2009年10月47例重症肌无力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有胸腺瘤组和无胸腺瘤组两组,评价肿瘤因素对重症肌无力胸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47例中男20例,女27例;平均年龄36.6岁.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分型:Ⅰ型18例、Ⅱa型14例、Ⅱb型14例、Ⅲa型1例.胸腺瘤组22例,无瘤组25例.随访至2011年6月,无瘤组随访20 ~ 122个月,平均57个月;失访2例.无瘤组完全稳定缓解(CSR) 78.3%,药物缓解(PR) 13.0%,微小症状表现(MM)4.3%,无恶化(W)0,无复发(E)0,死亡(D)(4.3%).胸腺瘤组分别为:50.0%、22.7%、13.6%、4.5%、9.1%和0.结论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满意,无瘤组在完全缓解率上优于有瘤组,但在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颈部切口的全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胸腺内小病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3月~2011年12月行经颈部切口全胸腺切除术13例,使用常规手术器械及头灯照明,经颈横切口从胸骨后间隙完整游离肿瘤及全胸腺并切除。结果1例因游离中发现侵犯左无名静脉中转胸骨正中切口切除肿瘤。12例经颈部切口全胸腺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48.1min(38—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5ml(30~50m1),平均术后住院3.7d(2~7d)。1例术后第2天出现房颤,药物治疗后转窦性心率。13例均无手术相关性死亡。术后病理:MasaokaI期胸腺瘤2例,Ⅱ期胸腺瘤3例,Ⅲ期胸腺瘤1例,胸腺增生3例,胸腺脂肪瘤、胸腺囊肿、异位甲状旁腺囊肿、巨大淋巴结增生各1例。5例MasaokaI/Ⅱ期胸腺瘤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3~57个月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1例MasaokaⅢ期胸腺瘤术后放疗50Gy,随访14个月,无复发;胸腺增生3例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14~28个月均完全缓解;其余4例良性胸腺肿瘤随访31—59个月,均存活,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颈部切口的全胸腺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胸腺内早期小病灶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合并胸腺内病变的早期重症肌无力患者及≤5cm的MasaokaI/Ⅱ期胸腺瘤患者的手术确切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病例数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胸腺瘤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常伴有副瘤综合症,其中以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最为常见.不合并MG者为胸腺瘤的特殊类型[1].  相似文献   

12.
38例胸腺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0~1993年,我院手术治疗胸腺瘤38例,16例良性胸腺瘤手术后13例症状消失,无复发,恶性胸腺瘤13例,其中手术切除3例,死亡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加放疗,随访2及4年未见复发,不能切除8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共11例(良性9例,恶性2例),行肿瘤及胸腺广泛切除后,2例症状消失,3例症状减轻,6例并发重症肌无力危象,本文讨论了短期应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在预防和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及胸腺增生23例治疗体会的总结,探讨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及胸腺增生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及胸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全组均行手术切除胸腺,死亡3例,2例死于肌无力危象,1例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随访1~8年,手术效果较好.结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胸腺被认为是参与发病的重要组织,胸腺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如能尽早手术治疗,将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10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Liu HP  Li JF  Wu YC  Xie MR  Liu YH  Jiang GC  Liu J  Wang 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0):625-627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5年6月至2004年6月,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胸外科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根据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查诊断证实为单纯重症肌无力,行电视胸腔镜胸腺完整切除及前纵隔脂肪组织廓清术治疗的1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98个月,完全缓解34例,改善55例,全组完全缓解及改善率为83%,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电视胸腔镜下手术切除胸腺及前纵隔脂肪组织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效果良好,安全,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5.
胸腺瘤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胸腺瘤 (TT)及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 (TTMG)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2年间外科治疗的TT 2 5 8例 ,其中单纯TT 16 8例 (组 1) ,TTMG 90例 (组 2 )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组 1平均年龄 38 4岁 ,93 4%的病人肿瘤直径大于 5cm ,病理分期多为III、IV期 (6 1 2 % )。组 2平均年龄 46 2岁 ,肿瘤直径 5cm以下占 6 5 6 % ,5 5 2 %为病理I期。结论 早期胸腺瘤诊断标准为 :肿瘤直径<3cm和病理分期I期 ;TTMG的特征是肌无力 (MG)的症状重、病史短、症状进展快、胸腺危象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腺瘤病人TNF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胸腺瘤发生重症肌无力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对36例胸腺瘤病人(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2例),与90例健康对照者TNFα和TNFβ基因的NcoI酶切位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胸腺瘤病人中TNFα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人群无差异;TNFβ*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提示该基因与胸腺瘤的发生相关,TNFα1/1基因型胸腺瘤病人发生重症肌无力的比率明显增加。结论 TNF 基因多态性与胸腺瘤发病及胸腺瘤发生重症肌无力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外科治疗(附31例报告)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报告1980年至1996年10月手术治疗31例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的结果。31例占同期手术治疗120例重症肌无力之25.8%。按Masaoka分期属I期7例,I期8例,II期15例,IV期1例,术后15例发生危象,均采用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1例死于危象。随访半年至8年,平均37个月,5年内死亡6例,其中II期4例,I期2例。结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术后危象的发生率远较未合并胸腺瘤者高,及时气管切开行辅助呼吸是处理的关键;胸腺瘤的Masaoka病理分期与预后明显相关,肌无力的严重程度对预后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重症肌无力症行胸腺切除术后危象23例,占我科手术治疗107例重症肌无力病例的21.5%,因危象死亡1例(4.3%)。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重症肌无力症行胸腺切除术后危象多数可以预测,发生危象与病人重症肌无力临床类型,术前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是否合并胸腺瘤,术前曾发生危象以及肺通气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对于术前预测术后可能发生危象者,可于术毕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合理调整抗胆碱酯酶药物用药剂量,加强控制肺部感染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第二肋间横断胸骨小切口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胸腺的异常有极大的关系。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早期施行手术,经典的纵劈胸骨下胸腺切除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随访结果,但是对胸腺切除术而言,这样的大型切口显得创伤过大。我院胸外科自1998年以来开始对111例不伴胸腺瘤或者较小的A至B2型的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了第二肋间横断胸骨的切口,进行胸腺(包括较小的胸腺瘤的)切除,对这些患者进行了疗效随访,对影响症状缓解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一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及纵隔引流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2月~ 2010年3月间行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的8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两组,引流组55例,术毕胸腺床仔细止血,若纵隔胸膜未破,于前纵隔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吸引,如纵隔胸膜已破,于一侧肋间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未引流组28例,不放置引流管,剪破一侧或双侧胸膜,行胸膜腔内引流,在完全缝合胸大肌前嘱麻醉师膨肺,用负压吸引器吸出前纵隔残余气体及液体后关闭胸大肌层. 结果 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及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方面,引流组和未引流组分别为( 132.86 ±62.93) ml vs.(121.21±39.16)ml,(143.07±33.08) min vs.(130.00±28.43)ml,(7.35±1.22)d vs.(6.88±0.96)d,3.6%(2/55)vs.3.6%(1/28)及1.8%(1/55) vs.7.1% (2/2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胸腺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及纵隔引流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